魏志罡
摘要:教學主意是中學歷史教學的課魂,能深入挖掘教學立意是保證歷史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學立意挖掘越深刻對于課堂的教學效果就越好。深入的挖掘課本的教學立意也是歷史教師的基本素養的體現。
關鍵詞:教學立意 挖掘 教學效果
一、主題的把握
歷史課程具有獨特的學科思維,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認識。在歷史課堂中,內涵的挖掘對于學生來說是最重要的,學生要想更加的了解歷史,想要知道每段歷史的背后,就一定要深入的挖掘其內涵。例如在《羅斯福新政》這一課中就有很多新的概念,比如“金本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新的概念,而如果對這些概念都熟知了,那么對于本課的方向問題就算熟知了。那教師該如何把握主題呢?
1、更新知識儲備,運用不同史學范式有效整合教材資源歷史教材所呈現的觀點只是諸多學術觀點之一,而不是絕對的真理,它們與數理化課本上的定理、規律是大不相同的。新課改下的教科書不僅引入了進步的史學范式,還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吸納了學術界的新觀點、新成果。及時掌握史學新觀點,更新史學觀念,對正確把握歷史教材大有裨益。
2、整體把握內容,在相關知識基礎上理解現羅斯福新政產生的獨特內涵和必然性。但根據教學主題,教學中應突出羅斯福新政與胡佛自由放任的不同,而不是將整課內容平鋪直敘,沒有重點、難點的突出和突破,否則就淡化了教學主題,只能停留在識記史實這一低層次的學習上。羅斯福新政內容方面,金融業和社會救濟是其典型表現,可以以一個制度為范例進行重點探究:為何要從金融業開始整頓,社會救濟對羅斯福新政的意義何在?在此基礎上,承上啟下,復習新課的同時為《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的新變化》一課做鋪墊,既緊扣了主題,也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深化了對主題的領悟,將知識學習、能力提升與認識感悟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3、深入探究主題,依據歷史學科的特色和教學立意,通過問題探究“情境創設”活動探究等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延展,深入理解學習內容的主題及其立意。羅斯福新政一課中,為了深入探究主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的活動主要是:通過視頻短片展示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下,德國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引爆了二戰這一場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全球戰爭,而作為經濟危機首先爆發的國家,美國卻通過羅斯福新政解決了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危機和統治危機,短短幾年之內,美國經濟復蘇,美國資本主義制度重新煥發生命力,而美國也成為二戰中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由此引發學生討論,為何危機產生的源地美國和德日會走上不同的應對危機之路呢?這是本節課的潛在知識,教師通過整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美國和德日的相關內容,通過這一活動,將羅斯福新政置于歷史長河和世界潮流之中進行思考,避免片段式地理解歷史事件,對相關知識的聯系,有利于學生理解羅斯福新政的產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從1787年憲法以來深厚的美國民主傳統在美國文化中已經根深蒂固,美國人民相信并且堅守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在此國家文化之下,在經歷胡佛的失敗之后,他們選擇了民主制度的守護者羅斯福,通過羅斯福新政,開始了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中國家干預的新方式,開啟了資本主義世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時期,而這種國家干預又不同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國有,而是羅斯福自己所說的“舊制度的新應用”。這一活動在堅守必修二的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通過全球史觀和文明史觀多角度深入挖掘課文的潛在知識,最終突出本節課的教學立意: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是在激蕩交融中曲折發展的。
二、教材資源的整合
本課教材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臨危受命、實施“新政”、擺脫危機困境。臨危受命這個部分主要介紹羅斯福當選總統的背景;施行新政部分是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在各個領域他采取了什么措施,頒布了什么法令、取得了怎樣的效果,這也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擺脫危機困境部分則是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本課的第二部分教師將引導學生在通過聯系危機爆發和胡佛反危機失敗的相關知識,用表格的形式對新政內容進行了梳理。在講解每一措施時補充材料,告訴學生為什么要這樣做,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加深印象,最后拋出問題,羅斯福新政的新在國家干預,于是有人說羅斯福是共產黨的秘密黨員,有人指出羅斯福新政是從共產黨宣言上一字一句抄下來的,甚至懷疑這是社會主義的羅斯福新政,那到底是不是這樣,羅斯福新政的實質是什么呢?由此,新政的實質:舊秩序的新應用也就自然得出,最終水到渠成地落實重點,達成教學目標。繼而為本課的難點突破墊下基礎,學生在理解羅斯福新政實質的基礎上教師補充《世界歷史》的相關視頻,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討論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交流中引導學生充分理解羅斯福新政,學會論從史出、合作學習,并認識到沒有哪一種制度是完美的,人類文明的進步是曲折但不停止的,而經驗告訴我們,正如羅斯福所言“生長與變化是一切生命的原則”,要進步,就要學習要成長而不能固守成規。
三、教學立意的價值及作用
歷史教學應立足于挖掘歷史的學科思想,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達到讀史明智的境界。當前的中學歷史教學一直存在一個尷尬的現象:教學注重史實的識記,忽視史論的升華;強調機械背誦概念,缺乏史法史觀的引領,這導致教學立意低下,完全背離了新課程理念,教學立意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是統攝教學內容思路的體現“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歷史課堂要產生“流之遠”的效果,應在“教學立意”上下工夫。如果歷史課堂缺少教學立意,只有事件的羅列、知識的堆砌、年代的枚舉這些毫無色彩的歷史表述,就難以實現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預設目標,難以抓住歷史教學的“根”。
參考文獻:
[1]錢建娣.當前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的新特征[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0).
[2]葉瀾.重現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
[3]陳俊瑩.鉆研教材培養素質[J].一科學大眾,2007(10).
[4]顧愛萍.新課改高中歷史教材創新使用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08(4).
注:本文是“廣東省教育廳2014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本科類)一般類項目《大學歷史教學論與中學課改對接研究》”項目編號:GDJG2014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