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嬡嬡
(遼寧科技學院電信學院 計BG141)
【摘要】俗話說“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安國之策。”現如今大學生就業難已然成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長期的高速增長,而就業彈性中勞動力持續下降的這一社會和經濟尷尬背景的大環境之下。在如此嚴峻的多重背景下,如何通過市場的機制讓大學畢業生這一重要的人力資源到社會最重要的地方去發揮其作用已成為一個廣泛被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穩定社會發展的大局。總而言之,大學生就業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對于畢業生本人和政府,對于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以及穩定政治的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從而大學生就業問題變得更加緊迫與重要。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 就業問題 對策建議
一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1國家的宏觀層面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增率始終保持著,經濟的形勢也日趨好轉。然而“廣泛深刻的結構性變動與調整,對就業總量和結構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致使就業彈性系數產生了較大的波動。經濟的持續增長也沒有帶來高增長的就業,反而掉入一種“高增長、高投資、低就業“的奇怪的大圈之中,經濟對就業吸納的能力逐漸減弱。這12年間(1997-2009),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增加有6倍之多,但是就業率卻降低了29.1個百分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就業市場中大學生“就業難“的凸顯結構性矛盾并不是供給過多而造成的人才過剩,卻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的表現”。
1.2用人單位的有色眼鏡
用人單位的主渠道中開始出現對接受大學生就業的萎縮減員增效,過分注重工作經驗和學歷高低,用人的標準變得更加務實的狀況。如今,國內的就業市場中畢業生供大于求,加上反就業歧視的法律不健全,產生就業歧視:年齡歧視、戶籍歧視、性別歧視、經驗歧視、學歷歧視。更加嚴重的是用人單位對女性的價值和能力在就業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他們過于嚴重的夸大生育、養育、更年期對女性就業的負面影響。讓很多女畢業大學生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難上加難。
1.3高等學校體制自身因素
從高等學校的體制上來看,大多數學校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均在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變化。從自身利益出發,在根本上很多核心的專業無法去除掉,課程內容與設置無法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求,為城市服務的教育內容偏多,缺乏創新、缺乏激勵。在計劃經濟的時代下,高校辦學模式呈現老模式化,滯后高等教育的市場化。但為了經濟的刺激拉動發展,同時滿足廣大群眾對教育的需求,很多的高校開始擴招。但在擴招的操作過程中,往往忽略了辦學門檻的質量標準。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之下,高校缺乏自我約束的機制、篩選功能弱化。同時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也存在問題,從而更加容易引起學生結構性相對過剩。
1.4大學生自身價值觀
大學生通常有著較高的就業期待,但是最主要的是就業的技能缺乏,且沒有與之相匹配的綜合素質。很多的畢業生到了單位之后,因所學的知識大多在單位中無用武之地,做事基本從零做起,很難適應用人單位的工作要求。大多數畢業大學生還存在不良的心態:大城市心態,“盲目地涌向大城市,必然造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負效應,使偏遠城鎮地區無人問津。”就業期望值過于高,自己產生難莫名的優越感,不去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工作。少數求職者會在求職過程中產生自卑的心理,表現為勇氣不足、缺乏主見、沒有自信。從而失去很多競爭和選擇工作的機會。從某些角度上講虛榮心理 、挫折心理和攀比心理是當前大學畢業生,特別是優秀畢業大學生尋找工作中很難跨越的主要障礙。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2.1政府政策
政府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增加就業崗位去發展國有經濟,建立健全合理的勞動力市場的法律法規調整政策,完善大學生就業率統計指標和發布制度,改變單一的就業評價指標去促進大學生就業。同時鼓勵引導畢業生到非公有制單位、西部、農村等基層邊遠的地區就業。政府也要保證不同產權的各類性質中市場交易的平等權利,讓政府、高校、用人單位三者相互協作得以確立良好的信用關系,公平競爭和市場秩序才能真正形成。從根本上使大學生就業走上依法就業的正軌,建立畢業大學生的就業利益的驅動機制。
2.2用人單位方面
用人單位的成本由于某些制度的安排而被提高,從而使就業難度逐漸增加。因此急需按照就業的市場化要求加快腳步去改革大學畢業生就業制度,并打破對大學畢業生的各種歧視的誤區。勞動力市場政策有兩方面含義:一是促進勞動力市場發育方面的政府政策。二是為彌補市場機制缺陷,促進資源優化分配而對交易過程實施人為干預的政策。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應該“英雄不問出處”,轉變對工作經驗的特別重視,從而保證人力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企業也要做到去用科學的人才觀聘用大學生就業工作,構建大學生招聘公平競爭的機制,鼓勵非正規的就業發展,樹立科學用人的理念并進行預見性人才的儲備。
2.3高等學校教育方面
高等學校教育應進一步改革高等教育運行機制,并加大力度去改革。高等學校應主動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調整設置專業培養人才,順應就業形式去培養轉移重心,深化教學的改革去解決高等學校在教育方面滯后性和超前性的矛盾。高等學校應適當改變學生的知識結構,社會時間分配和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為適應社會的需要,高等學校要慢慢增加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并開展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進一步拓寬就業信息渠道并加強校企合作,逐步培養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實用型人才服務,合理定位各個院校和提倡訂單式的教育,加強高等學校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2.4大學生方面
在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上朱镕基總理曾經講到過:畢業生“要切實轉變擇業觀念。大學畢業生應該什么工作都能干,什么地方需要就到什么地方去,不要挑挑練練。”大學生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騎驢找馬”的就業觀念,降低就業期望值,理性選擇職業。所有的畢業生不應存在高心態、攀比心。不一蹴而成,就能找到合適的就業單位。大學生本人也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和創業能力、提高專業知識和人際交往能力。如此會少些迷茫,多些把握。同時大學畢業生要確立正確的認識分析自我、明確自己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全面了解就業市場、重視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樹立自主創業的擇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