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
摘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著我國當前社會所面臨的新形勢與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頗多接地氣、富有可操作性以及具有實踐意義的思想觀點和經驗論斷。從中深刻體會并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如今治國理政方針政策的重要作用,即通過從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引述經典思想觀點的價值、精神和優秀的理論內在機制,來解決當前面臨的諸多矛盾與突出問題。
關鍵詞:廉政建設 價值觀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D61;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051-02
第一,面對傳統文化需秉持的態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價值精髓的創新性繼承來自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的一脈相承與統一性寓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與給養的沃土則來自于優秀傳統文化。本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中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相融相通。與不可分割。以下具體論述:
首先,國家層面上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終達成和最終目標,美好、安康的社會理想形態是其展望的未來,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八個字。
(1)富強指的是國家的繁榮強盛以及公眾的幸福安康;《管子·形勢解》中說:“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可以看出對富強之道的追求是歷來君主領導者崇尚的社會形態,而儒家在《論語》中則闡述了“國富”與“民富”的聯系,并突出“民富”對于“國富”的重要性,強調了人民在國家富強理想目標中的地位。
(2)民主是指公民有權利參與國家事務的監督和社會的管理治理,并保障個體參與途徑和參與方式的有效性及公開性。黃宗羲關于民主進行了較早期的論述,后來民主的內涵概念隨著歷史條件的改變也賦予多元性的含義,并受當時社會環境的沖擊與影響,但總的來說,民主是社會群體構成中個體訴求的基本行為要求。
(3)文明是人類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與創造以及由此產生的豐碩道德成果和達到的理想狀態,古代文明的理想狀態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雖然時代在發展,但是對于文明的崇高追求卻難以割舍,文明的社會理想狀態,是個體生存創造的基本環境保障。
(4)和諧是古今百姓所崇尚的生活追求,是一種上下通達、穩定祥和的狀態。孟子所說“不違農時”以及孔子構建的“無貧,無寡”等方面的古代理想社會,都氤氳著和諧的氣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和諧的理解多在于儒家和道家德治影響下形成的,而現當代個體對和諧狀態的追求則是出于客觀發展環境的影響下衍生出來的,但是對和諧理想狀態的憧憬與希冀是相通的,有所關聯的。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則充分闡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應該具有的硬性保障和制度設計,亦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平穩發展的社會結構層面的要求。
(1)自由是指要不斷完善公民行使個體權利履行個體基本義務的硬性保障機制,通過立法、國家機器等形式得以進行維護和保障。《周易》中所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自由觀,是達到這種自由的必由之路和理想憧憬,這種自由是個體價值高度實現和社會結構不斷完善的平衡狀態。
(2)平等是人類社會發展及個體之間共處的最終理想之一,具體指每個社會成員在社會生產生活及參與的各方面具有同等意義上的地位及權利,并受到道德和相關硬性制度的監督保障,例如,墨子提倡的“兼愛”,闡述的是個體存在于社會群體中的精神層面及道德層面的理性平等。
(3)公正是人類社會結構中利益關系協調、合理的表現,也是個體與個體間相處的理想形態。《易傳》中提出,“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說明傳統文化中對于公平正義價值形態的追求,對于當今社會的諸多不公正現象,都可以從傳統文化中的公平正義觀中有所感悟和啟示。
(4)法治的價值追求在于社會結構層面,是要求社會依靠法律規范公民社會行為,解決公民違法違紀的問題,保證法律維護道德正義的基本目標。孔子所說的“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措)手足”,體現了法治在國家社會治理中的突出地位,作為社會結構中的上層建筑,法治對于保障社會發展成果和社會發展環境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個體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生活中對于社會結構或者上層建筑產生影響的道德規范以及判斷個體道德行為活動的基本價值尺度。
(1)愛國就是意指個體存在與社會體制中的獨立情懷及熱忱。“利國者愛之,害國者惡之”中闡述了個體道德行為的利弊對于國家體制結構層面上的影響。
(2)敬業就是對個體從事的工作要態度端正、甘于奉獻、不斷進取。韓愈通過對先賢們的敬業精神的承繼,提出了“業精于勤以及行成于思”的敬業狀態,闡述了傳統文化中的敬業精神對于現在個體浮躁、急功近利的擇業、就業觀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3)誠信則是指一種遵守信用、言行一致的個體道德行為,面對誠信要做到“絲毫必償,時刻不易”,闡述了誠信作為個體的基本行為表現,應該有的道德基準和要求。
(4)友善是指心懷善意,要求社會中的個體之間要尊重寬容、助人善事等良好個體行為品德,對待身邊的人與物,要飽含平等待人、寬容待人、助人為樂、扶危濟困的意蘊。《周易》中提到:“謙:亨。君子有終。”闡述了友善是個體之間榮辱與共的基本道德規范。
第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還系統闡述了關于黨風廉政建設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并著重強調了古代廉政文化對于當代黨風黨建工作的重要啟示與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會議上強調,“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②古代賢者韓非子認為,“有道之國”必須使“不以行義成榮,不以家私為功”,這與現如今黨風廉政建設的方針政策不謀而合,而廉政作為社會結構穩定保障的重要抓手被提到了關乎國家存亡興衰的歷史高度。
第三,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君主的“民本思想”契合,由于“民本”思想在當今社會仍有十分積極重要的指導作用,才更應該認真認識梳理,做好創造性的承繼及轉化。在建設小
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作為黨和國家需要緊緊依靠和保障的力量。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到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與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情懷牢牢聯系在一起,不但做到賦予人民相應的權利和自由,而且個體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并共享發展成果,以心懷百姓的、密切聯系群眾的襟懷為黨和人民服務。
總而言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啟示與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治國理政的基本思想和政策精神是契合而緊密聯系的,給黨的執政觀念、執政方針、黨風廉政以及社會核心價值觀、個體全面發展等方面的培養上,提供了十分重要且深刻的教材,并通過優秀傳統文化這面“鏡子”為我們社會以及人民“正衣冠”。
注釋:
① 習近平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4-02-24.
②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加強改進作風制度建設第十六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 2014-06-30.
責任編輯: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