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芳



摘要:特色旅游是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將湖湘文化特質融入旅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成為湖南旅游強省不可或缺的基本舉措。從湖湘文化特質的內涵入手.通過旅游類專業學生對湖湘文化知曉程度的調查分析,系統總結了旅游人才職業素質與能力要求。在此基礎上,設計了涵蓋核心課程體系、“雙平臺三層次四環節”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浸潤式”校園文化培養體系和“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四個方面的融入湖湘文化特質的“四位一體”旅游人才職業素質培養體系,使人才培養質量和行業認可度顯著提升。
關鍵詞:旅游類專業;湖湘文化;職業素質;人才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4-0036-04
陸游在《偶讀舊稿有感》中感嘆“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湖湘大地山川秀美景象萬千,湘楚文化源遠流長,旅游資源獨具特色。五岳獨秀的衡山春可看花、夏可觀云、秋可望日、冬可賞雪,儒佛道三教合一,自然與文化絕妙結合:湘、資、沅、澧四水匯聚成煙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銜遠山吞長江,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慨嘆讓岳陽樓名揚天下:“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的舜帝和“制末耜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藥先河”的炎帝,歷史文化燦爛輝煌;“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千年學府岳麓書院人才輩出,弦歌不絕……,自然生態之旅、歷史文化之旅、名人偉人紅色之旅構成了湖南旅游業的主旋律。
2015年湖南省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4.71億人次,同比增長14.39%:實現旅游總收入3712.91億元,同比增長13.75%,占全省GDP的11.2%,湖南的旅行社國內旅游組織人次排名全國第九,確立了旅游大省地位。2016年1-12月,接待國內外游客5.65億人次,同比增長19.47%:旅游總收入4707.43億元,同比增長26.79%,記錄再次刷新。2015年6月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頒發了《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樹立科學旅游觀、增強旅游發展動力、完善旅游產品體系、優化旅游發展環境、加強旅游發展保障。“錦繡瀟湘,快樂湖南”的湖南旅游業正迎來鉆石發展期。湖南旅游業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戰略地位更加凸顯,產業地位更高,產業要素更廣,已成為綜合性大產業。
湖南正處于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強省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旅游是推廣湖湘文化的重要載體,湖湘文化則是湖南旅游的特色和出路.培養具有本土特質的旅游人才,是業界和教育領域普遍關注的問題,更是旅游行業的迫切需要。
一、湖湘文化特質的內涵
(一)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包括兩個層面的內涵,廣義上是指自古以來陸續生息在湖南的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過程中所創造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之民風、民俗、社會意識、科學文化乃至物質文化等的總和,狹義上則是指在此基礎上所發展和積淀起來的文化精神。
湖湘文化是多層面的復合體,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一種地域文化,自成體系。它既包含了物化形態的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也包含了意識形態層面的觀念文化、精神文化,更有著相對固定的地域文化形態和獨特的精神內涵,其精髓影響著世代湖南人,歷經湖湘士子的不斷繼承和發揚,推陳出新,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磨血育人的民風傳統,陶冶堅忍弘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砥礪圖變求新、敢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其所具有的意蘊深長的文化特質和獨有魅力,能起到提升高校旅游人才教育之文化品味的功效。
(二)湖湘文化的認知調查
為了解湖南旅游類專業學生對湖湘文化的知曉情況,課題組在部分高等院校開展認知調查。隨機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57份,回收率89.25%;有效問卷357份,有效問卷率100%。有55人表示比較了解,212人表示有一些了解,95人不太了解。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湖湘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多。對于湖湘文化內容的理解也不盡相同,理解為旅游景點、三湘美食、民族民俗、文化藝術、哲學思想的比例分別是80.16%、79.3%、78.0%、70.3%、55.4%。在關于湖湘文化精髓的調查中,82.1%的被調查者認為是自強不息:76.1%的被調查者認為是敢為人先,56.8%的被調查者認為是淳樸重義。51.9%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35.6%的被調查者認為是經世致用,僅6.1%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實事求是??梢姡蠖鄶等藢嫖幕桦m然有一定的認同感,但并不全面,在旅游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滲透湖湘文化,培育人文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具備湖湘文化特質的旅游人才職業素質與能力要求分析
(一)旅游人才基本素質
旅游人才是指具有國際意識和胸懷,掌握具有國際水準的旅游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通曉旅游行業國際標準和慣例,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旅游人才職業素質主要包括職業思想素質、職業能力素質和職業發展素質。
(二)湖湘文化特質的旅游人才
湖湘文化特質的旅游人才是指在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以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蘊為基礎,將本土文化與旅游教育相結合,符合湖南旅游經濟發展要求的既具備旅游專業知識又具有湖湘精神的篤行踐履的復合型旅游人才。
(三)職業崗位分析
根據對湖南旅游行業的市場調研,可以確定旅游人才對口的核心職業崗位包括旅游接待、旅游計調、導游服務、景區管理等,各崗位技能要求雖有不同,但都要求從業人員掌握旅游專業基礎知識。而旅游從業人員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了解越多。越受游客歡迎,旅行社的顧客滿意度就越高??梢哉f,具備湖湘文化特質的旅游人才越多,對旅游業的推動作用越明顯。
三、具備湖湘文化特質的旅游人才職業素質培養體系設計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將旅游人才職業素質分為職業思想素質、職業能力素質和職業發展素質三個方面,由此構建了融入湖湘文化特質的“四位一體”的旅游人才職業素質培養體系,即核心課程體系、“雙平臺、三層次、四環節”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浸潤式”校園文化育人環境體系(見圖1)。
(一)核心課程設計
截止2014年,湖南有72所高校設置了旅游管理、涉外旅游、旅游英語和酒店管理專業,從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來看,只有湖南導游資格證必考科目《湖南導游基礎知識》有涉及湖南區域旅游資源景點的知識,但信息量不大,且本土文化的內容單一,僅憑這門課程學生根本無法做到對本土旅游文化全面把握。高素質旅游人才的缺乏成為制約旅游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將湖湘文化全面滲透到旅游人才培養中,是旅游教育的要求,是湖南旅游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質量的關鍵(見圖2)。
根據旅游人才職業素質內涵的要求,在課程架構上,緊扣湖南旅游業地方性、行業性的特點,對課程進行相應的分類,將區域旅游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創新結合起來。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或模塊均納入了湖湘文化元素,以適應湖南旅游人才市場的需求。
(二)“雙平臺、三層次、四環節”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要充分體現崗位的要求,與崗位群發展緊密相關,以此為原則構建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雙平臺、三層次、四環節”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這一體系以課內實訓、實訓周、課外實踐和頂崗實習四個環節的實訓內容為核心,以校內虛擬仿真和校外基地兩大實踐平臺為載體,以具有湖湘旅游文化特色的教學內容為實訓項目,實訓層次從基本技能層、綜合應用能力層到能力提升創新層,分層遞進,逐步實施(見圖3)。
(三)“浸潤式”校園文化育人體系
良好的校園文化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具有潛移默化、水滴石穿的力量。融湖湘優秀成果于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從身邊濃郁的湖湘文化氛圍中感受湖湘精髓,凝聚精神力量。湖南信息學院是一所新升格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把“自強不息、敢為人先”作為校訓,將校園內的抗日戰爭遇難同胞紀念園建成愛國主義教育的人文景觀——“聚思園”,“湖湘文化元素”融入美化裝點的“千砣石頭”、“千米詩墻”、“千幅楹聯”中,潤物無聲,滋養心靈,通過校園環境、校園活動與網絡等媒介,以優秀的湖湘文化為載體,讓學生形成立足自我、展望世界的胸襟和經世致用的湖湘風格(見圖4)。
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近年來學校不斷探索和創新,積極推進校園文化體系建設。組織開展與湖湘文化相關的文化娛樂、講座、技能比賽等活動,通過“看、聽、讀、說、寫、藝”等方面全方位浸潤學生感知并內化為素質。
(四)融入湖湘文化特質的學生考核評價體系設計
緊扣旅游人才的職業素質目標,以企業為主導、學校為主體,校企共建的考評體系實現了考評主體的多元化、考評方式的多樣化、考評內容的全面化(見圖5)。
考評主體多元化:評價隊伍中有學校的教育工作者、企業行家和游客等,也有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參與學生考評的旅游行業企業有湖南省旅游局、楊開慧故居、岳麓山風景區、韶山風景名勝區、柏樂園度假區、岳陽樓景區等。
考評方式多樣化:除了傳統的口試和筆試,還增加了實習報告、技能測試、情景模擬、項目設計、案例分析等其他考評形式。
考評內容全面化:除了考評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本土知識,還要考評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行業適應能力、職業禮儀等多方面。
湖湘大地鐘靈毓秀,人文景觀、歷史遺存極具特色。“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南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湖湘學子。旅游人才不僅肩負著介紹旅游資源的重任,更需要把自己對文化風俗的感受和理解進行傳承和推廣,成為文化交流的紐帶,以期形成不同文化間的理解和尊重。采用多種方式陶冶學生情操、提升修養和品行、構建健康人格,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湖湘文化精華的啟迪和浸潤,推動湖湘文化的實用性轉化和傳承中創新。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