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君 劉毅
摘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新引擎.政府出臺了諸多政策體系,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文章以高職院校畢業生為研究主體.剖析當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尋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新創業教育途徑,為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理論支持和行之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新創業教育;校企合作;優質社團;社會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4-0027-04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同時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這一文件的出臺標志著創新創業教育上升為國家戰略,《意見》不僅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充分闡明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更提出了要加快高校創新創業的教育改革,從而使高校人才培養成為加快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的巨大推動力。
創新創業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及其創業素養和能力的培養,內涵有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實踐模式的探索,在當前我國向知識經濟時代轉型中。社會和經濟結構處于調整時期之時,教會學生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如何自主擇業、如何自謀職業,將創新創業理念融入知識技能的培養過程,是高校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面對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結構調整,高校必須承擔起促進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等戰略任務。因此,要想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就要多途徑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觀念”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上“灌輸”創新創業意識: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在各種比賽中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讓學生們在學校為其創設的仿真創業環境中,感受創業氛圍、熟悉創業路徑、規劃創業方向、感受創業艱辛,為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
國家在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已有十多載,但是實際效果收效甚微,創新創業教育多流于表面。根據邁克思公司調查報告顯示,近五年的高校畢業生中“211”院校畢業生成功創業的學生占畢業生總人數的0.4%。非“211”本科院校畢業生成功創業的學生占畢業生總人數的0.8%,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成功創業的學生占畢業生總人數的1.6%。可以看出高職高專畢業生創業比例明顯高于本科院校。這些數據充分表明了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人數在當年的畢業生人數總量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表明創業并不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流選擇,這相對于日益嚴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式不是好現象。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因素包括:學校教育因素、個人背景因素、社會需求因素、國家的宏觀政策條件、國家經濟形式等。
那么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畢業生創業的比例縮小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從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因素、學生個體認識的因素以及社會需求的因素三方面進行探索。
(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因素
1.創業課程與教育活動面窄量小。根據筆者走訪和調查,當前創新創業課在國內高職院校處于初步引入和試水階段,一般設置的課程如“職業生涯規劃”“人際交往與溝通禮儀”“大學生就業指導”更多靠近就業,而對于創新創業的課程多數院校也只是淺嘗輒止,剛剛開始設置籠統的創新創業指導類課程和講座,同時,在學生第二課堂中關于創新創業活動少、學生參與度小,多為任課老師強制要求,并且是以作業或任務的性質完成,也僅停留在創新設計、創業方案的層面中,實踐可能性小。
2.缺乏專業師資力量。創新創業教育想要達到預期目的,需要設置成體系的課程,而且課程以打造創新思維和歷練實踐能力為主要內容,需要教師同時具備知識儲備、授課技能和實戰經驗,對于僅僅在校教授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的老師、就業部門相關老師來說,講好此課程的難度是較大的。而高職學校中創新創業的相關課程,如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基本上都是由學工系統人員、大學生輔導員、招生就業辦等相關部門人員來承擔教學任務,從編寫教案到課堂授課也僅是憑這些老師們“聽說”而來的“別人”的經驗,幾乎都沒有對創新的實踐認知和創業的自身經歷,授課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造成啟迪學生發現式學習和創新思維的拓展效果不好。指導學生將方案和設計變為實踐更顯得艱難和力所不及。
3.創新創業實訓環節投入不足。多數高職院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屬于摸索階段,加上沒有成套體系的配合,對于實訓環節的硬件設施投入不足。而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周期短,使得高職院校更注重短期內就能見到成效的探索和實踐,但是,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的顯現卻投入大、周期長,卻無法實現立竿見影的效果,致使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實訓環節薄弱、平臺不多,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和創業教育中關于實踐能力的培養。
4.創業的校園氛圍缺乏。對于創新創業教育處于淺試水狀態的高職院校來說,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不足、培養目標缺失、激勵導向不足等情況,使校園內不能形成一個濃郁的創新創業氛圍,學生應付老師與課程的風氣較為嚴重,更感受不到當代大學生所應有的充滿理想、積極奮進、勇于探索、不畏懼失敗和困難的正能量氣氛。
(二)學生個體認知因素
基于課題的研究,我們對河北省24所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了創業目的的調查。通過線上線下發放問卷調查、組織專題座談會等形式開展了調查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3400份。調查結果顯示,37.6%的學生以“實現創業夢想”為創業目的,33.2%以“賺錢”為創業目的,作為“解決就業”途徑的大約29.3%。大部分學生對于創業的認知來源于自己創辦公司、組建企業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有部分學生認為創業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甚至誤將勤工儉學等同于創業,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學生對于創業本身的認知缺乏理性。
(三)社會需求因素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是技能應用型人才,這一培養方向要求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本位,注重向社會輸送上手快、操作強的技能型人才,從而使學生實現與企業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的目的。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和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式使高職學生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也造成高職學生對自身認知和潛能發掘的不足,認為畢業后的終極目標是能夠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做好上班族即可。
高職院校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因為學歷相對偏低,造成學生在就業企業崗位分配時被多重限制:而且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因為學歷而致使他們缺乏競爭力,嚴重影響他們的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在知名央企、國企中,近67%的高職畢業生畢業5~6年后依然從事一線的生產崗位,個人價值得不到體現、自我認同感差,而且薪酬待遇也沒有明顯提高,這些因素削弱了高職學生對所就業崗位的認同感,也可能造成職業幸福感的下降。
“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給高職生帶來了無限的機遇。教育部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第一線需要的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由此可見,高職院校中對人才的定位決定了它培養出來的高職人才的實踐動手能力強,而密切的校企合作,使他們具有更多掌握新技術、新工藝的平臺,在技術革新、技術創業方面有先天的優勢和便利條件。因此,激發高職生的創業基因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途徑的探索與實踐
(一)注重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業理念的校園氛圍
1.形成精神引導和理念認知。創新創業這一概念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存在“高大上”“難實現”的印象.而高職院校學生多數在中學階段不是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也不是善于自覺學習和創新思維的群體,高考的分數層次造成他們會產生一定的失落和自卑。這部分學生往往認為創新創業可望而不可及。因此,無論是專業教師還是部門指導人員都可以針對學生心理狀態,可通過心理引導的課程和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自信心,正確認識成功與失敗,克服膽怯心理,克服依賴心理和思維惰性。著力為學生輸送正能量,培養陽光向上的心理素質,鍛煉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樹立善于思考的意識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獨立人格。同時,通過專項訓練和主題活動使學生懂得創新能力是可以普遍具備的素質,多數人都可以通過系統的學習、實戰的訓練,強化開放性思維,提升創新本領,從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
2.塑造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需要通過長期的啟發式課程、發散性思維訓練,以使學生克服傳統教育和自身成長中所形成的思維定式、習慣心理。激勵學生善于思考、善于質疑,充分發揮想象力、探索欲和好奇心,開拓視野,提高眼界,學會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從龐大信息量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且進行科學分析和處理,從中發現、識別并把握機遇和挑戰,同時,捕獲自己的創新性靈感,并且將其留存,最終形成自己的創意體系。因此,創造性思維是可以通過訓練而逐步培育和養成的,當此思維模式固定成為習慣性思維,學生也就獲得了優化思維的能力和成長效果。
(二)完善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1.開設專門課程培育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課程尚處于探索階段,高職院校可通過開設創新創業課,幫助學生強化創新意識,了解一般創業要素、條件、流程等基本知識,通過理論講解和實戰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真實、好上手的項目教授學生親身體會創業策劃、團隊組建、企業管理、商業運行、風險評估等,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主動學習,初步領悟創業規律,熟悉創業方法,探索創業實踐,了解創業企業管理,解決創業核心難題。
2.融創新創業教育于專業教育之中。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最多為兩年半,由于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設定明確,因此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所占比重很大,僅靠一兩學期,而且每學期6個學時的創業教育課程占學生在校總學時的比例不足1%,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如滄海一粟。要想使專業教育落到實處,取得切實效果,就要把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使創新創業和專業技能學習有機結合和相互融通。比如在設計類課程中將創新理念和開放性思維融入授課過程:在茶藝課程中融入歷史文化和當代消費理念:在實訓課程中引人相關企業中的真實的生產項目:學生的畢業設計可源于真實的企業項目,更進一步可以是生產技術和工藝的革新。綜上所述,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可以依托現代科學知識和文化底蘊的熏陶與教化而逐步生成。大量調研表明,創業成功并且能夠繼續良性發展的創業者,有近90%是從事自己所學專業,而有3%從事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產業,創業活動中的所創之產業與自己所學之專業緊密結合。
(三)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創新創業教育能否有喜人的成果,能否為學生開啟創新之門,啟迪學生的創業靈感,能夠致力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專業教師隊伍就是學生的引領路標。而理想中的大學生創業導師不僅應是具備歸納知識體系的學者,也應是擁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成功實踐者。但是,這樣的老師在高職院校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因此,對于高職院校師資現狀,形成優質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一是“請進來”,即是外聘企業、工商、稅務、會計等行業專家作為兼職創新創業教師,擔任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導師,他們能把最新的國家政策、最前沿的行業資訊、最有代表性的專業成果、最真實的創業歷程分享給學生,還可利用其社會資源為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提供真實的“練兵場”和可行項目的投資者:二是“走出去”,即是派遣優秀的教師外出參加創新創業培訓進修,并到相關企業的實踐基地進行掛職鍛煉,開發創新項目、進行工藝技術革新.再將項目成果物化,并把成功項目“移植”到學校課堂。
(四)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
培養創新創業能力,關鍵是實踐。創新創業最初的動力不僅來自長期的夢想積淀,也有瞬間的創意靈感,但是最終只有通過實際操作,才能發現問題和提升能力。
1.依托優質專業社團,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育學生創業能力。依托優質專業社團,通過創新創業大賽、專業技能大賽、科技發明制作、DIY創意比賽、創業論壇、創新創業講座、創業路演、專利申報等活動和頭腦風暴的形式,給予政策扶持、啟動資金支持、創業場地提供,孵化優秀團隊的可行性項目,通過一系列活動把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和專業的實踐教學緊密銜接在一起。在此過程中,來自于指導教師科學的組織、適時的引導、專業的指導,是為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助力的重要源泉。以我院為例,我院優質社團“五月學社”孵化了一個成功的項目,組織申報3項國家專利:我院優質社團“實新社”組織申報了6項國家專利,并在國家、省級“挑戰杯”項目中獲獎。
2.創建創新創業實踐中心,深化校企合作,合力鋪設大學生創業之路。學校可通過與企業進行科研項目、工藝技術革新等方面的合作,脫胎于企業實際生產革新的項目再反哺用于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入企業資源,在學校建立各種的創客空間,利用企業資金、設備、產品等要素建設創新創業實踐中心,學生可以在成熟運轉企業的產業鏈中接觸企業運轉的部分環節,甚至有機會參與企業真實的項目。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更能助推學生的創業夢,積累寶貴經驗。
(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實戰能力
大力開展扶貧助困活動、大學生社會調研與志愿者服務活動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創意策劃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以及拼搏自強的精神等。大力宣傳創業典范的典型事跡,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我院在2014年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結合專業開展的“縣級市汽車銷售現狀調研”啟發了該實踐團隊成員的創業思路。畢業后到自己家鄉所在縣城開辦一家汽車2S店,年收益達到近30萬,運轉良好。
創新創業教育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不僅不相悖,而且是相輔相成的,創新創業教育可以作為一個有效途徑和突破點,為高職教育注入生機和改革的動力,為高職院校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更廣闊的天地。因此,高職院校應挖掘自身潛力,開發基于專業背景和技能領域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并將其貫穿在高職人才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同時,成體系的引導訓練不僅使高職學生增強自信和自我認知、認可度,更促進學生延展視野,逐步轉變短淺的就業觀擇業觀,著力培育和塑造高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動力和夢想實現力,深入挖掘潛力,為學生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并終身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