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 徐珍珍
摘要:近年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成為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并逐步成為教育理論研究的“顯學”。但是傳統的理論體系構建多是基于學科論的思維方式,導致理論界對許多職業教育的基本理論或研究范疇無法達成共識,影響了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科學建構。因而,將職業教育作為一個領域,基于跨學科的視野重構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既是職業教育跨界性典型特征的內在訴求,也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科學構建提供了新的邏輯起點。
關鍵詞:職業教育;理論體系;跨學科;概念;范疇;邏輯
作者簡介:劉曉(1982-),男,山東淄博人,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徐珍珍(1988-),女,浙江溫州人,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銀領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概念、范疇與邏輯”(編號:BJA130096),主持人:周明星。
理論是人們基于對事物和社會各方面知識認知、理解及論述抽象而來的概念集合。而理論體系則是某一方面理論知識的整合,用來解釋一種現象或一系列現象的集合,它蘊含著一門學科的概念和聯結這些概念的判斷。并注重揭示其內在性聯系和深層次規律,是用以說明事物本質的層次分明、結構嚴密和系統抽象的邏輯體系。眾所周知,在科學研究領域里建構一個科學、公認和權威的理論體系一直是一個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隨著對職業教育實踐的重視和職業教育理論成果的興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成為學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并逐步成為教育理論研究的“顯學”。但是,由于對理論建構認識論、方法論和本體論等方面的局限,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理論仍然比較混亂,體系構建還未成熟。因而,對職業教育概念、范疇和邏輯進行本質回歸,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奠定了理論基石。
一、“學科論”視野下的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狹義與批判
華勒斯坦認為,“稱一門學科為學科,即有嚴格和具有認受性的蘊意。”無論是自然科學領域還是人文社科領域,其理論工作者普遍具有明顯的“學科中心”情結,都喜好構建完善的“學科理論體系”,也一直將“學科存在的合法性”作為自己從事某一領域理論研究存在的重要標志,職業教育也不例外。1980年職業教育學科規劃組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開始將職業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并將其研究工作納入國家教育科學研究規劃。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學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在不遺余力地構建學科理論體系過程中產生了如下問題:
(一)囿于“學科中心”視角,陷入“營造體系”的困境
在傳統的“學科中心”職業教育理論構建中,學科論基本上被視為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的唯一理論基礎。對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研究,也是出于職業教育“學”的邏輯不斷地進行理論體系建構的過程。通過深入分析,我們發現這種“理論體系情結”背后隱藏著兩個基本的假設:第一,“職業教育”是一門統籌相關問題的獨立學科:第二,理論體系是“職業教育”學科成熟的重要標志。這種基于“學科中心”的理論構建范式,通過觀測職業教育學科的事實視域與發展趨勢,應答了“職業教育學的本質”“職業教育的學科起點”“職業教育的學科形象”及“職業教育的學科走向”等基本問題。在學科創立之初,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有利于解決學科的合法性,進而驗證學者的合法性身份。但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與社會各領域的關系更為密切和復雜,這種傳統的以學科論的思維方式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產生了一系列有悖于職業教育基本規律,甚至與職業教育理論常識相左的概念或觀點,導致理論界對于許多職業教育的基本理論或研究范疇無法達成共識。進而影響了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科學建構。這種現象的長期存在和蔓延,導致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在重復構建虛無縹緲的“學科大廈”,卻鮮有思考這種沒有根基的理論大廈是多么的空虛無力。以至于愈來愈多的學者認為,沉浸于“營造體系”而不可自拔是一種虛妄和執念,并呼吁職業教育學必須擯棄偏執,回到最真切的教育實踐和最鮮活的現實問題進行理論探索。
(二)偏向基本理論問題的追問,忽視了現實問題的關照
理論是一種能夠較準確反映事物質的規定性和內在普遍聯系的高度抽象的符號體系。因而,職業教育理論在職業教育學科體系中居于基礎地位。它的建立有賴于對職業教育基本問題及其邏輯關系的探索、揭示和解讀。通常我們可以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對職業教育基本問題進行解析,即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方面的基本問題和職業教育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基本問題。前者研究涉及了職業教育領域概念內涵、本質屬性及功能價值等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它們是對職業教育是什么問題的事實描述和規范論證。也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需要重點研究的基礎問題。不可否認,提出并研究職業教育基本問題有利于職業教育研究地位的確立、本質認識的加深、學科視野的拓展及理論體系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是職業教育學科走向豐富、走向完善、走向成熟的重要前提。但時至今日,大量的理論工作者卻不自覺地偏向于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而忽視了對現實問題的關照,以至于職業教育研究始終無法跟上億萬人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職業教育實踐,理論也因普遍缺失現實的有力支持而干癟貧瘠。
(三)職業教育“理論叢林”的出現,造成理論研究的虛假繁榮
進入新世紀,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日益密切,其價值和功能也伴隨著職業教育內涵和規模的不斷拓展而延伸,這不僅引起了職業教育理論研究者的普遍重視,也吸引了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法學家和心理學家等其他領域眾多研究者加人職業教育研究的隊伍。由于各自不同的學科背景,研究者視角的豐富和方法的多元使得各種職業教育理論和著作紛至沓來。呈現出一片充滿生機又繁榮興盛的學術景象。但林林總總的理論學派和學者背后隱藏的卻是各種盤根錯節的理論混亂和觀點分歧,這給我們認識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困擾。一是職業教育理論語義上的混亂。如果核心概念沒有形成統一認識,那么學術界諸多空洞、抽象的議論和無休止的爭論便不可避免,職業教育研究的規范性和科學性也將難以保證。二是職業教育研究對象不夠集中。一方面當前對職業教育的定義和所涵蓋的范圍尚未取得一致意見,另一方面職業教育與其他學科的邊界也日益模糊,這不僅泛化了職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而且由于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研究對象的客觀性和獨立性。三是職業教育研究論域的混亂。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體,其本質具有多層次性,但在教育本質的探討中這些問題卻常常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以至于理論界對職業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長期爭論不休。因此,我們要科學構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就必須要對職業教育相關概念、主要對象和論域范疇有一個嚴格的限定,既體現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獨立性,又彰顯與其他眾多學科理論的交叉性。
二、“領域論”視野下的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起點與省思
理論界一直認為并且深信不疑學科論是職業教育理論體系建構的唯一合法基礎。但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的豐富和實踐的深入打破了習以為常的認知,我們越發感覺到職業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體系,有著與教育學不同的知識邏輯,與經濟學、管理學、文化學等眾多社會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換言之,職業教育注定將作為一種研究領域而非一個獨立的學科。如果僅以學科建制的思維去構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不僅很容易陷人程序工具主義的窠臼,產生一系列有悖于職業教育基本規律的觀點和結論,也無法為問題提供合理的解釋,自圓其說地解決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癥結。
(一)“領域論”視野下國外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的范式
范式一詞最早見于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所著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他認為,范式是一種共同的學科信念。它規定了某一學科的基本觀點、理論和方法,并架構了當前學科發展的理論模型和共同框架。也決定了該學科的共同傳統及發展方向。自此以后,范式便逐漸泛化到其他社會科學,并在教育研究領域得到普遍使用。
客觀地說。當學科論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的范式。將很有可能會陷入“為理論而理論”純粹空泛而又思辨的邏輯困境。而所謂領域,是指從事一種專門活動所涉及的范圍。從這個邏輯出發,“領域論”邏輯下的職業教育從范疇上涉及職業教育相關的一切問題,要求研究者將繁雜、混亂和開放的職業教育問題集結成一個問題群,并從空間和時間交織的維度將問題群獨立出來。進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問題域。縱觀國外職業教育研究,都是將職業教育看作一個領域。并聚集了不同知識結構和學術背景的研究者一起進行跨學科探討,其中不乏大量從事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經濟學、人力資源、法律等學科的研究者。通過對職業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不難發現其對職業教育的研究并非停留在對職業教育現象及其問題的客觀描述與成因分析,還包括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對職業教育問題的各種回應。一位從事職業教育研究的外國學者曾提到,與其說職業教育是一個學科,不如說它是一個領域。雖然這是對傳統學科論的顛覆性判斷,但在當下的研究背景下顯然是正確且非常有見地。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勞工與就業研究所為例,該研究所匯集了德國、智利、墨西哥、丹麥等國家的訪問學者,學者們的學科背景更是五花八門,涉及社會學、勞動經濟學、政治學、語言學、城市規劃學等。毫無疑問,雖然各國訪問學者的學科背景不盡相同,但這并未成為他們研究的障礙,反而圍繞“勞工”這一主題輻射出不同的研究視角,為共同解決勞工問題提供了多學科的分析框架。如有的從勞動經濟學角度探討產業升級與勞動力變遷的相互關系:有的從政治學角度探討移民對國際工會聯盟的影響;有的從語言學角度探討移民對當地社區文化交融的影響等等。如此一來,假設我們還固步自封地以某一學科去界定各自的研究領域則略顯稚嫩。因為職業教育研究的領域已聯結成一張縱橫交錯的“問題網”,表面看似千差萬別卻內在隱含了緊密關聯的邏輯關系。這獨具啟發性和創造性的認識,寓意著職業教育實踐中歷久彌新尚未解決的那些重大問題越加應該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固守在職業教育自身狹隘學科內的做法,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二)“領域論”視野下國內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的訴求
回到國內,職業教育學之所以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其根本在于獨立研究對象的確定,即職業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然而,其他學科卻非但沒有忽視對職業教育現象的關注,反而以其特有的學科邏輯和研究范式“步步緊逼”職業教育的現實問題。首先,經濟社會發展新環境下職業教育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將職業教育置于一個全新的認識中。所構建的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也必須是揭示職業教育內在聯系和深層次運動規律并具有廣泛實際應用和指導作用的抽象體系。其次,傳統學科建制范式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的局限。正如米歇爾·福柯說的那樣,“學科構成了話語生產的一個控制體系,它通過同一性的作用來設置其邊界,而在這種同一性中,規則被永久性地恢復了活動。”傳統的以學科邏輯建制的職業教育,其所可能獨享的研究內容實際上只有學與教的理論。但這遠遠不夠,因為職業教育研究所運用的解釋方法并非教育學所獨占,在很多情況下都迫切需要向其他學科汲取營養。如校企合作,這似乎是一個職業教育領域最普通最常見的話題,卻討論二十余載成為至今都無解的話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者們囿于職業教育的視野和話語體系而未能從更廣闊的研究領域加以突破。再次,跨學科視野下職業教育研究的突破。職業教育的研究確實不能僅僅依附于其他的研究傳統,因而基于職業教育跨界的本質屬性和不同研究傳統的學科貢獻,嘗試運用獨特性與跨學科相融合的研究范式,建立職業教育獨立和獨創的研究領域未嘗不是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科學構建的有效方法。不難覺察,理論界已開始普遍意識到職業教育與教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其他眾多社會學科在研究問題、方法和結果上的共性,也不再固執地將學科論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的唯一基礎。繼而逐步將認識的焦點由學科向領域逐步過渡。其實,職業教育的問題具有多維性。也不是某一門或者某幾門學科觀點就能適用并解決的,只有聚合多學科視角,綜合運用演繹與歸納的方法,才能獲得對問題較完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這對于拓展職業教育研究領域和深化職業教育研究內容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可見,從研究內容、研究背景及研究趨勢來看,教育學之內諸學科其劃分根據已經變得多維而交叉,職業教育研究的邊界也隨著跨學科的滲透越來越模糊,假以時日,我們希望可以看到一個跨學科視野下職業教育研究的宏偉圖景。
三、“跨學科”視野下的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思考與路徑
理論體系的建構需要有系統論的觀點和多學科的視角。而且理論界也普遍感到“領域論”視野下職業教育諸多部分已經與其他學科的某些部分朝著更具綜合性、廣泛性和開放性的社會科學的方向匯合。因而,將職業教育作為一個領域,利用跨學科思維的研究方法。探討職業教育與社會系統環境特別是經濟環境發生聯系時產生的現象問題,并嘗試運用系統化的方法把已經獲得的各種理論知識進行認識論、方法論和本體論的反思,有利于為跨學科視野下的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提供現實思考。
(一)以“跨界特征”為理論體系構建邏輯起點的認識論反思
認識論是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的基石,如何從認識論角度審視職業教育將直接關系到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科學建構。長期以來,學科論邏輯一直被視為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的認識論基礎。但是,隨著職業教育自身的不斷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日趨緊密,在解決實踐問題中與眾多學科的交叉和關聯愈發緊密,以至于許多學者開始對這種認識論進行反思,呼吁回歸到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重新審視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邏輯。事實上。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既蘊含著職業教育發展的邏輯起點。也是貫穿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的生命主線。作為一種重要的人類社會活動。職業教育在受到人類及社會發展雙重制約的同時。又在與人類社會活動的互動中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美國近代教育家杜威曾說過。職業是個人和社會有機聯系的重要橋梁,有利于人們在為他人提供服務的同時滿足個人所需要的種種期待。因此,職業教育是把人力優勢轉化為智力優勢、把智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同時。職業教育還是教育與職業之間溝通的渠道。由此表明,職業教育是聯結自然人和社會人的關鍵紐帶,在職業教育和人類社會間擔負著重要的中介角色。它跨越了知識和技能的學理邊界、學習和工作的物理邊界、教育與職業的事理邊界。換言之,跨界性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它深層次地觸及了職業教育發展的特色問題與類型特征。跨界的職業教育需要職業教育研究的跨界,這就要求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不能只遵從職業教育、個人認知及職業生涯等發展規律,還要跳出教育的內在邏輯,轉換定界的研究思路,突破原有的研究范疇,以跨學科的視野重新審視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的認識論起點。
(二)以“問題導向”為理論體系構建發展方向的方法論轉型
科學的研究方法論是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確定的根本前提和方向指導。所謂研究方法論,是指研究者的基本立場、研究角度和相應的一整套概念與假定,是研究者用以觀察和研究世界的視野和參照框架。是觀察世界的思想之窗。其實,經典學科理論體系最常見的構建方法便是從抽象到具體,而且在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初期,依據學科內在規律構建嚴密的邏輯體系對于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建立具有相當大的裨益。我們稱之為自上而下的“內生式”范式。但這種學科規訓的方法很容易將理論體系建設當作職業教育學科建設的全部,而忽略了之所以構建理論體系的初衷——指導和解決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問題。久而久之,這種缺乏“問題導向”的“坐而論道”將成為職業教育學科發展和創新的最大阻礙。潘懋元先生在論及高等教育理論體系時曾明確反對這種純粹的理性思考與邏輯推理的范式,反對理論脫離實際、內容貧乏、理論空泛和純理論研究的教條主義。要求在實踐中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反映中國國情的高等教育理論。這種批評同樣適用于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在此,我們提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的第二種思路。稱其為一種自下而上的“外孵式”范式,即以“問題導向”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這種思路注重事實描述。它認為理論體系的貢獻在于增強學科知識的解題性,其研究的生命價值和最終指向也都是為了解決錯綜復雜的現實癥結。正如哈貝馬斯所言,任何理論本身都內隱著實用旨趣。實踐也無數次證明,面向具體問題的研究是職業教育理論體系保持活力的不竭源泉。因而,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應當擺脫依靠純粹邏輯推演的思維方式。轉而聚焦職業教育的實踐問題。并基于跨學科視野進行理論層面的抽象和概括。從而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大廈的搭建奠定正確的方法論基礎。
(三)以“概念、范疇、邏輯”為理論體系構建基本框架的本體論思考
本體論是哲學范疇對本源問題的思考。也只有上升到本體論的研究層次。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才能擺脫具體經驗的局限和具體科學的視差,真正彰顯其哲學的本色。因而本文嘗試著從跨學科視角重新審視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的基本要素:概念、范疇和邏輯。首先,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一般特征與基本內涵的特殊屬性。為適應學科發展規律的需要,職業教育應建立一套自己獨立的專門概念和命題建構起來的話語方式和體系。一方面。職業教育要有自己獨立的學科概念。并用符合學科屬性的特定術語進行表達,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概念的研究應考察其實踐的適用性,并在相關概念統一認可的基礎上規范研究術語。其次,范疇。所謂范疇。不僅指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分類或類別,還涵蓋各類別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跨學科視角來看,職業教育不僅與各個知識領域相互交叉聯結,而且也正是承蒙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滋養才逐步發展壯大的。因而,明確學科范疇并跨越學科范疇是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的關鍵所在。最后,邏輯。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邏輯在本質上是現代職業教育歷史邏輯的一種反映。推而論之,新的概念體系和范疇體系的確立要求職業教育確立自己的邏輯體系作為回應,它包括現代職業教育的目標邏輯、課程邏輯、教學邏輯和評價邏輯等多個方面。因而,我們應秉持開放的發展理念,以概念、范疇和邏輯為基本框架,力圖通過跨學科的研究方式構建職業教育“復數學科”。旨在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建設進程。
需要注意的是,“領域”和“學科”并無高低之分,只是在知識“分化”和“整合”的進程中,各自在不同的層面上建構相應的范式而已。強調職業教育作為一個“領域”而非“學科”的理論體系構建,表面看似乎眾多學科的加入淡化了職業教育自身的學科屬性,但事實卻與此相反,多學科的審視不僅沒有象征職業教育學科的終結,而且還為職業教育理論孵化和創新提供了新的增長點,為豐富和深化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提供了現實可能和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