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芹 陳勝慧子

摘要 學習倦怠作為心理學范疇,對學生學習行為及學校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引起學校和家長的關注。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了解并分析了造成學生陷入學習倦怠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幫助學生縮短并度過學習倦怠期的策略。
關鍵詞 價值觀 學習倦怠 學習動機 自主學習
倦怠(burnout)是心理學范疇的概念,最早是由Bradly提出,并與197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專家佛頓伯格(Her-Bert J.Freudenberge)研究職業壓力時提出了職業倦怠(Job Burnout)的概念,首次將倦怠引入了心理健康領域。之后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各個行業壓力加劇,人們的工作和學習的情緒和疲勞越來越受到關注,因而職業倦怠作為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也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學生倦怠(student burnout)的概念是在研究教師的職業倦怠后才提出的,是指學生學習中出現的由于壓力、疲勞等引起的學習低效現象。起初研究者認為學生的學習倦怠可能是由于長期的課業壓力、課業負荷引起的,因此他們將長期過度的學習壓力作為學生學習倦怠(learning burnout)產生的原因。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這種概念僅局限于中小學生,而不能用來分析大學生的倦怠現象。由于大學生作為一個成熟的個體,有了自己的專業,具有一定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相對明確的職業規劃,因此大學生的學習倦怠不單純地來自學習壓力。
因此,本文結合大學生對自己所讀學校、所讀專業、學習動機、職業規劃等方面通過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引起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可能原因,并希望能提出初步的考察指標及排解措施。
1調查設計
1.1調查目的
一是了解大學生對自己所就讀學校的認識、對自己所讀專業的了解、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學習動機及學習效果,分析導致大學生學習倦怠的主要原因,為調整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學習效率、積極的人生觀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二是了解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師教學效率,為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管理質量尤其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撐。三是借助國家創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契機,加快服務地方經濟,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
1.2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以某地方高校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8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693份,占總問卷數的86.62%(表1)。
1.3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學校、專業的滿意度,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學習動機、自主學習能力、學習倦怠等內容。
2調查結果分析
2.1學生價值觀對學習自主性的影響
由于學校的知名度以及地理位置和學生的期望之間的差異,會導致學生入校后產生消極應對的心理。主要表現學生入校后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缺乏動力,對學校的活動表現出冷漠、無所謂、逃離的一種低效的學習心理。通過對本次問卷結果分析,所考察學生對學校很滿意的占9.30%,滿意的占40.31%,一般的占48.06%,不滿意的為2.33%;對自己專業很滿意的占11.63%,滿意的占35.66%,一般的占47.29%,不滿意的為5.43;這個調查數據符合正態分布,也和我們所開課程的考試分析相符。即卷面成績在80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17%左右,50分以下的學生人數在10%左右,其余絕大多數學生的成績分布在55-80分之間。可見,學生學習效率和對學校的滿意度、對專業的滿意度之間存在正相關。
2.2學習動機和學習倦怠之間的相關性
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在一定的動機下朝著既定的目標進行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習動機在學生的學習激情、學習效率及學習計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行為的原形,行為又是動機的外在表現”,可見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次問卷調查關于學習動機的問題設置主要有獎學金的獲得、榮譽的獲得、是否打算考研、畢業后是否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工作、是否有學習倦怠經歷等。通過分析問卷調查結果,52.05%的學生認為通過學習獲得相應的獎學金從而減輕家庭負擔,20.35%的學生認為獲得榮譽對他們將來找到好的用人單位有幫助,有19.33的學生確定考研,23.02%的學生確定不考研,其余57.65%的學生不確定,有學習倦怠經歷的學生占53.01。80%以上的學生希望能從事和專業相關的工作,但如果有好的用人單位能接收,跨專業也可以接受。本項調查的結果顯示,無論學習的動機是為了獲得獎學金還是榮譽,或者將來考研究生,只要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就有可能通過自我調節縮短并度過學習倦怠期。因此,作為高校教師,關心學生,盡早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判斷學生是否處于學習倦怠期,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盡快度過學習倦怠期對學生的自我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本次調查除了問卷調查外,還通過與學生訪談、走進學生宿舍等方式了解學生對學習倦怠的認知。在訪談中發現大一新生中出現學習倦怠的比例相對較高。主要原因是我國的中學教育壓力過大,學習強度很高,經過高考后再度過長達近3個月無所事事的假期,再受一些中學老師及年長的親朋鄰里“上大學很輕松”等的言論,加之一些同學對大學的期望和實際之間的差距,使得他們入學后有所放松;加之大學授課速度快,學生還沒適應一些課程在一學期甚至半學期就結束了;另外生活環境變化等因素,都可能使學生脫離正常的學習軌跡,陷入學習倦怠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班主任、輔導員或任課教師能積極加以引導和幫助,或者學生能積極主動和家長、學長溝通交流,都有可能幫助學生縮短并度過學習倦怠時期。反之,如果沒有抓住最佳時機進行引導,這部分學生將經歷較長時期的學習倦怠,進而出現掛科、厭學、留級甚至退學的現象。
作為心理學范疇的學習倦怠和職業倦怠一樣,絕大多數人都可能會經歷。作為老師,要以積極熱情的心態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制定切合實際的學習計劃和未來的職業規劃,這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縮短學習倦怠時間,努力實現人生價值,服務社會。
★塔里木大學高教研究項目(TDJG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