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文
【摘 要】扁擔戲是中國民間的傳統戲劇形式之一。我國現代社會是整體的歷史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必然會使一些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受到沖擊,甚至面臨滅亡。如扁擔戲等一些漸趨消亡的民間藝術,正亟須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保護和搶救。扁擔戲是現在中國僅存的單人木偶表演形式,是具有濃厚民俗韻味的微型木偶劇種。如今時過境遷,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亟待人們去守望與傳承。
【關鍵詞】扁擔戲 傳承 民間藝術
扁擔戲,又叫五指木偶戲,是中國單人木偶戲中僅存的表演形式,是布袋木偶戲的“活化石”,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漢族文化底蘊。20世紀80年代曾經有聲有色的民間藝術——扁擔戲,近年來受到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沖擊日漸衰落。“一根扁擔一臺戲,兩個布袋爭高低,三聲鑼鼓快開打,四方鄉親都稱奇。”一根扁擔挑起全部家當:樂器、影人、道具、小型舞臺等。演出時,小型舞臺也依靠一根扁擔支撐,故被稱為“扁擔戲”。布袋木偶戲的傳承可追溯至千年之前,扁擔戲作為布袋木偶戲的一個分支,也曾輝煌一時。如今,扁擔戲傳承困難,難以為繼,既有社會文化的沖擊,亦有其自身的原因,內部因素和外部影響是造成扁擔戲瀕臨滅絕的兩個重要方面。針對此種現象,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意見和建議,以供各學界和文化主管部門參考借鑒。
一、開展全國普查調研,建立地方信息數據庫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幾千年的沉淀留下來的不僅僅是雍容文雅的士人文化,還有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環境之中,其產生和發展與一定的社會文化休戚相關。每一種民間藝術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扁擔戲是傳統民間文化及其相關的生態環境和審美意識的產物,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它的表現形式和演唱內容等都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態文化息息相關,是人們生活娛樂的直接體現,是對以前人文情懷的一種紀念和感懷。
扁擔戲是我國僅存的單人木偶表演形式,它僅由木偶頭和布袋樣的衣服組成。演出時演員用一只手的手指和手掌操縱,一人就是一臺戲。道具、人物一箱載入,小小舞臺搭拆便成,道具簡陋易挪移,一擔即可挑起。扁擔戲雖然道具小巧精致,但它卻包含多種藝術形式,如泥塑、彩繪、戲曲、墜子書、鼓詞、口技等。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完美融合,集于一身,龐而不雜,忙而不亂,匯聚了民間藝人的偉大智慧與艱苦樸素的博大精神。種種藝術形式如溪流一般匯集于扁擔戲之中,演出時所有戲法一人兼任:說唱兼口技,手指控制各種人物動作、道具出場,腳踏鑼鼓,手、口、腳并舉,唱腔、念白亦隨角色而變,在短則三五分鐘,長則半小時的演出過程中,將故事演繹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
扁擔戲藝術雖然只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其所包含的精神文化財富不可估量。扁擔戲藝術讓人們記住鄉音、留住鄉愁,在欣賞和哼唱家鄉戲時陶醉其中。因此,我們更要抓緊時間,守住家鄉的“財富”,保護祖國的“遺產”,在全國范圍內摸清扁擔戲藝術的家底和脈絡,追根溯源,挖掘其更深層的民俗寓意和文化傳承。還要進行普查調研,建立可行可信的地方扁擔戲數據庫和扁擔戲信息交流平臺,并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技術,對一些扁擔戲民間老藝人進行錄像、錄音、文字記錄。在此基礎上,還建議對現有的扁擔戲資料。進行全面的收集整理、比較分析。不但要對書面資料和演出道具進行整理和分析,也要對口頭演述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披沙揀金,去粗取精。要出版一些關于扁擔戲的書籍,對不同地區的扁擔戲的藝術價值、人文情懷也要有更多的介紹。由于交通條件的限制,過去民眾的生活范圍都比較小,他們被圈固在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也沒有機會和充足的時間去了解其他的新鮮事物。人走不出去,往往就會產生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間藝術文化。以界首扁擔戲為例,界首位于兩省交界,歷史悠久,交通相對便利,界首扁擔戲活躍于安徽、河南、山東等地。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融入當地的風土人情,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界首扁擔戲唱腔滄桑渾厚,抑揚頓挫,震撼人心,其傳承人朱允德老先生自編自演的《王小二賣豆腐》《小兩口離婚》等劇目,更是融入了當地特色的風土人情,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和審美價值。另外,還有駐馬店市新蔡縣扁擔戲、高郵市卸甲扁擔戲等,均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摸清扁擔戲家底,盤活扁擔戲文化資源,普查扁擔戲傳承狀態,比較扁擔戲地域特色,關心扁擔戲傳承人疾苦,建立地方信息數據庫等,都是扁擔戲普查過程中的基本任務。
二、煥發扁擔戲的生機與活力,“活態”傳承是關鍵
何謂“活態”傳承?曰:“創新。”在根植本土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謀求出一條適合扁擔戲生存與發展的道路。扁擔戲藝術看似簡單,其實簡而不單。首先它的道具制作就不簡單。扁擔戲要選用木質較為松軟又不易腐爛的桐木進行雕刻,再描上顏色,穿上具有特色的小“衣服”,形神兼備,很適合演出。其次,它的表演手法與吹奏技術不簡單。扁擔戲的表演要演唱結合,為了給劇中人物配樂,要用腳來擊打鑼鼓,用口吹篾子來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種聲音,還要注意和強調“五指”的協調與靈活運用,從而使其表演更加靈動多變。如《武松打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高妙技藝的武打戲,更加需要五指的默契配合。扁擔戲具有濃郁的地方風俗特點,與中國戲劇相輔相成,與地方方言緊密結合,其操作方法、舞臺裝置、表演方式、吹唱技巧在不斷發展和成熟,但其發展始終跟不上時代潮流。因此20世紀90年代后扁擔戲漸漸不受世人的重視,以至于其存世資料非常少。扁擔戲的傳承與創新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但效果并不顯著,多因其風格并不突出,特點不明確,固步自封,跟不上時代要求,脫離大眾審美,因此不斷創新和探索成為扁擔戲發展的重要任務。是以,扁擔戲若想繼續傳承下去,就必須在保留其原有民俗意蘊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改進。
扁擔戲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和表演方式,其表演特色是其他戲曲藝術所不可替代的。扁擔戲的曲調多以吹篾子為主,唱腔和念白相對較少,劇本一般都由其他戲曲的劇本演化而來,很少有獨創劇目。扁擔戲想要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應該要針對自己的表演特色、藝術特點和市場走向,創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具有扁擔戲特點的獨有曲目。從而在題材、舞臺設計、情節處理等方面得到新的突破,掀起扁擔戲表演的新的藝術高潮。首先扁擔戲藝人要開闊視野,豐富題材,突出時代精神。扁擔戲藝人要從自身實踐出發,擴展創作領域,開闊視野,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豐富多彩的扁擔戲曲目。例如,將它的演出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因素,從而發展出適合新時代人們審美需求的扁擔戲藝術。在宣傳傳統民俗的同時,還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其次,說草根故事,講百姓情懷,唱人間百事,樂扁擔藝術。扁擔戲來自民間,傳于民間,從扁擔戲的身邊出發講述老百姓的故事,從“小人物”出發發現大世界,從小現象出發演繹大道理,從老百姓的故事里提升出新的藝術境界,從而以“以小見大”的形式來表現藝術形象,感染觀眾心靈,引起情感共鳴。例如,界首扁擔戲傳承人朱允德老先生表演的傳統劇目《王小二賣豆腐》:“‘你干啥哩呀?‘我是賣豆腐哩呀。‘賣豆腐哩你咋不吆喝呀?……用扁擔和幔布支起來的一小方戲臺上,幾個木偶小人身著彩衣、臉畫油彩,唱念做打,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朱允德老先生幼年開始學習扁擔戲表演,是其五十多年的默默堅守才使界首扁擔戲能夠流傳至今。從而在保有扁擔戲藝術傳統審美品格的同時,盡快讓它融入新時代的社會潮流中,發展出新的扁擔戲精神。使它再次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使其活下來、傳下去、出名家、出精品。從它的自身出發,激發出它的活力、創造力,成為扁擔戲發展的重中之重。
三、政府機構“宏觀調控”,社會各界人士“微觀把握”
古老的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它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反映了老百姓的需求,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對于悠久的民間藝術而言,首先應該予以重視的是保護與傳承,保護珍貴的現有資料和傳承人,并為其注入新鮮血液,傳承民間藝術。扁擔戲多流傳于農村,農村被稱為“文化的洼地”,扁擔戲的發展受其文化環境與生存條件的限制。政府應加大對扁擔戲等邊緣民俗藝術的支持和宣傳力度,給予更多的演出或展示機會。如鼓勵扁擔戲藝術走進學校,走進城鄉社區,走進電視節目,走入互聯網,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都可以使它得到更好的宣傳與發展。只有讓大家先認識了扁擔戲,才能使它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戲曲離不開觀眾,讓扁擔戲適應當代社會形勢,離不開其自身的發展創新,更離不開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與支持。因此,扁擔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也離不開社會各界人士的“微觀把握”。從政策方針上,政府可以提出相對應的政策,在健全扁擔戲保護傳承人才培養的體系下,完善扁擔戲表演機制和服務群眾、扎根基層的保障鼓勵機制,從而激活扁擔戲藝術中的優良基因,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精華。另外,政府也可以“以點帶面”,以項目為支撐點,對各地方的扁擔戲予以切實有力的政策扶植和經費支持。扁擔戲藝術屬于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財富之一。所以,不僅政府應該重視其傳承發展,社會各界人士也應為民間藝術的傳承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扁擔戲的表演大都局限農村,沒有良好的傳播環境和優越的發展條件。界首扁擔戲傳承人朱允德老先生從藝幾十年,他曾說,他最擔心的就是扁擔戲后繼無人!他也曾多次向關注扁擔戲的各界人士反映,只要有人想學,老人愿意分毫不收,傾囊相授。扁擔戲講述著老百姓的故事,承載著我們兒時的記憶,蘊涵著悠長深遠的中華文化,它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和支持。不忘初心,不忘鄉音,守護家鄉文化,保住地方戲的審美情趣,積極營造政府政策扶持,社會各界支持的良好的扁擔戲傳承環境,是當代人應該具有的責任與義務。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電視文化、網絡文化、動漫文化等高科技文化層出不窮,扁擔戲等一些民間傳統藝術受到沖擊,從而使扁擔戲的從藝人員不斷減少。尤其是一些年輕藝人少之又少,逐漸形成了藝人斷層的局面,使扁擔戲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危機。扁擔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需要良好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生態環境,從文化生態圈的源頭出發,從新生代做起,加強學校對古老民間藝術的通識教育,強化以扁擔戲為載體的教育活動。各級院校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扁擔戲走進學校可以從源頭上解決扁擔戲傳承難的問題,成為扁擔戲的“活源頭”。當然,扁擔戲教育并不是學校一家之事,政府也應鼓勵扁擔戲表演藝人、傳承人“雙向進入”機制,設立扁擔戲大師技藝指導的特設崗位,鼓勵有條件的院校設立民間藝人工作室,鼓勵大中小學生走進劇場,走近民間藝術。在鼓勵扁擔戲藝術進入學校的同時,還應“雙管齊下”面向社會廣招生源,為它的傳承注入新的血液、增添新的活力,使古老的扁擔戲藝術煥發新的生機。形成民間藝術“活態傳承”新方式,使社會各界都能感受到民間藝術的魅力和價值,逐漸了解民間藝術,喜愛民間藝術,并自覺傳承和學習民間藝術,為民間藝術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四、結語
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積淀,是中國夢的根與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記,是中國人民走向世界的品牌。扁擔戲藝術是鄉土文化,也是庶民藝術,她凝聚著民間藝人的智慧和才藝,很值得傳承和保護。另外,從深遠意義上說,傳承和保護像界首扁擔戲這樣的民間藝術,也是國人守住鄉音、鄉情的一種積極行為和有效舉措。
參考文獻:
[1]郭紅軍,趙根樓.中國木偶戲史稿[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
[2]鐘敬文.民俗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謝柏梁.營建與保障戲曲藝術發展的生態環境——國務院《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解讀[J].藝術百家,2015,(5):32-36.
[4]戎龔停,劉宇統.扁擔戲演藝探析[J].民族藝術研究,2010,(6):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