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基于微課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探索的深入,對微課模式的優劣勢的研究認識更加全面。為了更好發揮微課模式的優勢,應將其與傳統課堂教學融合發展。
關鍵詞:微課;大學英語;融合發展;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2
近年來,微課教學模式研究如火如荼,為大學英語課堂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微課作為教學手段、教學模式、課程資源等的理論研究愈來愈深入,將其運用于一線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也越來越多,微課的優勢和局限性也愈加明晰。因此,如何有效地將微課引入日常課堂教學,成為切實推動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新的突破口。
一、微課研究現狀
近年來不斷開展了各種微課教學比賽,從校級到國家級,從單一學科到多學科,從微課視頻展示到基于微課視頻的課堂演練,為微課模式研究提供了范例,為微課實踐運用指引了方向,也為微課教學模式深入發展帶來了動力。而微課相關話題論文研究數量在近兩三年來出現大幅上漲趨勢,可見關注之多。從近兩三年的中國知網以微課研究為主題的論文數量(2015年為2923篇,2016年為4615篇,2017年第一個季度已逾千篇)和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來看,不難發現,微課已成為教學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和關注熱點。在經歷了最初的翻轉課堂,慕課等在線學習模式之后,微課的出現更接地氣。它的特點是“微”——內容短小,“精”——重點突出、“活”——方式多樣(制作方式,呈現方式和教與學的方式)。縱觀微課研究,關于關于微課的實踐探索主要集中在把作為新的教學模式融入各階段各學科的教學實踐,探討教師制作使用微課的方法,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強化了課堂教學效果,美中不足的是,這些實踐更多的體現了“教”的改變,受眾學習模式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尤其是基于微課資源的自主學習模式并沒有系統形成。而關于微課的理論研究則主要體現在宏觀的微課課程資源平臺的建設研究和微觀的微課作為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和微課制作設計主題選擇等方面的方法技巧研究。總的來看,關于微課的理論研究成果顯著,比如對微課的概念界定,優劣勢分析,系統發展預判等,這些無疑為后續的微課融入教學實踐奠定良好的基礎,并指明方向。
二、在大學英語課堂運用微課的實踐及思考
微課的運用是教學信息技術和英語課堂教學的又一次創造性融合。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課程,面臨著削減課時、英語學習重視度下降的嚴峻現實,困而思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調動好學生學習積極性,刻不容緩。而以短小精悍,形式新穎著稱的微課無疑為大學英語課堂改革注入新活力。一線的微課實踐主要集中在把微課這一新的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作為教學創新手段在課堂內使用,多停留在單槍匹馬的零星嘗試,存在微課知識點選取碎片化,難易程度兩極化等問題,且受制于課程規劃設置等諸多客觀因素,缺少系統規劃和長效機制,并沒有成為系統的線上線下學習課程體系資源,從而導致微課資源分享使用率很低。“微課功能定義偏向教師專業發展而忽視學習者的有效學習”,聚焦常規課程的碎片化處理,過于追求形式上的資源制作,生成了大量的微課資源,但是尚未重視微課的“課程和教學資源”兩個范疇之間融合,導致資源建設的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不足,難以滿足學生的有效學習(郭宏偉,142)。以筆者為例,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引入微課模式時,有一些啟發,將微課作為教學手段的優勢很明顯,比如將一些知識難點做成微課,在課堂上播放,有不錯的收效。學生的注意力有所提高,課堂互動更為頻繁積極,知識點掌握的更好。但是課前課后的預習復習等自主學習環節以及線上互動活動并沒有積極展開(主要受長期被動學習習慣和資源平臺使用率較低的影響,),碎片化的知識點也很難串聯起起成為,缺乏系統性,無法涵蓋整個課程(這涉及到微課選題,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適合做成微課,有些知識點演練操作困難耗時)。所以,微課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的改革探索還要繼續一段時間。有專家提出基于微課的教學漸進發展策略:第一階段,引入,了解和熟悉微課;第二階段,校內試點微課應用;第三階段,樹立典型,推廣優秀微課;第四階段,形成高校微課教學體系;第五階段,基于微課資源的慕課開發模式(趙魯華,35-36)。而就筆者所了解的身邊的課堂教學現狀而言,微課進入大學英語課堂還處于第一,二階段,若要將碎片化的微課微課構建為課程體系資源,目前來看,有現實困難,比如依靠個人而非團隊的微課前期設計制作相當耗費精力,且并不能保證每個微課視頻資源都質量上乘;課堂現場展示演練效果明顯好于課前課后的自主學習效果(這涉及到學生對大學英語作為公共課程的認同程度,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等問題);建構微課課程體系需要人力、物力、政策等配套資源的大力支持。
三、務實之舉:微課與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融合發展的混合式教學
既然大規模開展微課教學的主客觀條件尚不具備,亦不可能完全傳統放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局限于當前的實際教學現狀,教師技能,設備資源,學生特點,真正的意義上的微課教學還是不現實的。只有結合實際情況,循序漸進發展微課教學,才能真正進入實際教學應用中(趙魯華,34)。也就是說,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將微課與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機融合起來,成為互補。微課 “可以滿足學習中個性化學習、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多種需求”(張云霞,36)。而實踐表明,目前階段,將個性化、趣味化的微課模式融入傳統課程教學效果明顯,切實可行。而且這種線上線下的網絡與課堂結合,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教學技術,拓寬了教學時空,彌補了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固化模式,保留了傳統課堂的系統教學優勢,又凸顯了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微課模式的優勢,教學效果、學習效果都可以得到極大改善,亦可以有效化解公共英語教學面臨的嚴峻挑戰。正如一些專家所言,混合式教學是基于互聯網的師生互動,是面對面的課堂授課與網絡學習的有機結合。不僅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劉鳳峨,73)。
為促進微課與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應注重微課技術的普及,微課制作團隊的建設、微課線上線下分享使用的量化管理和監督考核,并逐步構建微課課程體系。在微課試點階段初期,由改革意愿強烈、愿意嘗試變革的教師先行實踐,根據課程特點自行設計制作相關微課,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不斷實踐嘗試,探索微課模式的使用效果、總結與傳統教學模式共存互補方式,為今后系統推行微課積累經驗。在微課試點取得一定成效后,應對教師進行微課制作技術集中系統培訓,使其打消技術顧慮和技術抵觸情緒,從而為規模化的微課制作和運用打下基礎;組建微課制作團隊,負責整個課程相關微課話題篩選、設計、制作,利用現有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定期投放相關單元的微視頻、微課件、微練習等學習資料,確保線上自主學習資源的不斷更新和分享,同時應該制定相關的課程考核標準,包括教師教學考核、學習在線自主學習考核監督機制。自下而上的摸索實踐和自上而下的組織引導相結合,課堂模式局部改善和課程體系規劃改革相銜接,將基于微課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循序漸進推行開來。
四、結語
微課模式作為教育信息化技術的新熱點,有著極為突出的優勢特點,將其融入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是具有變革意義的創新和嘗試。而將二者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將充分發揮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學習優勢,極大地激發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促進教與學的良好互動效果,必將使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呈現新的面貌和活力。
參考文獻:
[1]郭宏偉.“互聯網+”高等教育環境下微課資源建設研究——以中醫學專業系列微課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7(4).
[2]劉鳳峨.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英語廣場,2017(1).
[3]趙魯華,曹沖振,王建春.高校微課教學推廣策略淺析 [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4).
[4]張云霞,江慧.以微課為契機的高校教學模式變革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3).
作者簡介:余金燕(1982-),女,漢族,四川大學碩士,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大學英語課堂改革,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2017年度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科研教改項目“在大學英語課堂推行微課模式的可行性”(15CRKXJ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