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海珍+唐文裕
【摘要】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比較閱讀是有效的閱讀方法之一,經過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嘗試、實踐,比較閱讀的價值逐步凸現出來。比較閱讀,讓我們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見解更獨特。
【關鍵詞】小學語文;比較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教師愈會比較,就會愈有益處。”比較閱讀是有效的閱讀方法之一,經過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嘗試、實踐,比較閱讀的價值逐步凸現出來。
一、字詞比較,體會其語言表情達意的精妙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大多數文章文質兼美,作者在遣詞造句、表情達意上可謂別具匠心,尤其是那些最能表達文章中心的關鍵詞語,運用得恰如其分,精妙絕倫。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品味作者運用詞語的精確、獨到之處。
如蘇教版第八冊《燕子》一課描寫燕子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時,是這樣描寫的:“幾對小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休息。”多么富有美感的一個動作,我們試著同“停、降”反復比較,推敲,發現“落”字更能突出燕子身子的輕盈、輕巧。我們再試著對第三段描寫燕子飛行時的各種姿態如“掠過”“橫掠過”“沾了一下”等關鍵字詞進行體會揣摩,發現這些動詞各盡其妙,再一次令我們感受到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
二、句段比較,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和寫作特色
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天鵝的故事》一課描寫天鵝破冰的幾段文字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細細比較揣摩老天鵝和眾天鵝破冰的兩段文字,我們發現第五段作者通過一連串動作的細節描寫——“騰空而起”“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重重地撲打”“第二次”“第三次”……無不準確、生動地再現了一只為共同生存而勇敢、果斷、不畏犧牲的老天鵝的形象。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特寫鏡頭。而第六段作者對眾天鵝破冰的描寫,則是通過冰面的變化、從幾只到百十來只、齊心、歡快及勞動號子的描寫,再現了一個齊心協力、奮起破冰的壯觀場面,似乎讓我們親眼看見,親耳聞其叫聲號子,真切地體會到眾天鵝團結拼搏、眾志成城的無窮力量。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長焦鏡頭。聯系老天鵝和眾天鵝破冰的場面,我們又一次領悟到了本文滲透的一個寫作特色: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這不正是本文讀寫結合的一個訓練點嗎?然后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第五題“你在生活中,或在電影、電視中,看見過齊心協力完成一項任務的場面嗎?先說一說,再寫下來”,指導學生進行遷移運用,使閱讀和寫作相得益彰。
三、篇章的比較,逐步建立起篇章的視野
(一)不同版本的同一作品比較,提升對文本的理解
如蘇教版《理想的風箏》一文結尾深刻雋永、耐人尋味:“他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那些給了我數不清幻想的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藍天上翱翔。”究竟是什么陪伴著我的心?為什么是“理想的”風箏?學生在理解尤其是表達方面有難度。于是,我們針對學生的問題,呈現人教版教材通俗易懂的結尾:“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學生讀后馬上悟到:是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在陪伴著“我”的心,在影響、感染著他的每個學生,使他的學生在困難面前也能如此樂觀、積極向上,是比較閱讀幫助學生提升了理解。我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不同版本結尾進行賞析、評價:“你更喜歡哪個結尾,為什么?”孩子們各抒己見,他們的見解雖不見得多么高明,但兩處文字孰優孰劣本來就不是比較的目的,就在這你一言、我一語的涵泳過程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語言文字的鑒賞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二)同一單元課文比較,有利于整體把握教材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共選取了三篇課文,分別是《鳥語》《天鵝的故事》《生命的壯歌》。統觀三篇課文的內容都是寫動物的,都生動地贊美了生靈的美麗與可愛。這是一個生命課程單元。如果說《鳥語》中的鳥兒是我們的好朋友,有環保意識,那么《生命的壯歌》以及《天鵝的故事》絕不是環保,而是生命的奇跡,生命的偉大,生命的力量;練習5中成語與合作篇則是“聚合”所展示的強大的生命與力量的外展。所以說這是以“生命”為主題的單元,它的主旨是“逆境中拼搏,絕境中求生”。像《天鵝的故事》《生命的壯歌》這一類情感表達突出的課文都會給學生心靈以強烈的震撼,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情感表達的噴發點,在語言運用的同時,錘煉學生的真情表達。
把同一單元內的課文做一番這樣的比較、分析,不僅使教師在更深層次上把握住課文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還能幫我們更準確地確定教學的重難點、方法,站得高看得就遠,教學自然就會少走彎路,教學效率自然會得以提高。
(三)同一文體比較,感受文體的特點
《學會合作》是第十二冊的一篇課文,對于臨近畢業的六年級學生來說,讀懂課文內容,體會其中的道理已經不能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他們更需要的是對體裁的感悟,學會如何去表述。學生通過自己閱讀能讀懂的,我們就不必去花費時間研究。在不同的階段,學生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給學生需要的閱讀,給學生需要的研究,才能讓學生得到最適當的發展。所以,在高年級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在講授新課的同時,引導學生將以前學習過的說理文章與新課作對比,去發現文章寫作的共同點,我想,這遠比就一篇文章枯燥地講述內容更形象,更能讓學生接受。
1.事例的比較
《說勤奮》選擇的兩個事例非常典型,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的;一個是天資聰穎的人靠勤奮成才的,一個是基礎較差的人靠勤奮成才的。《談禮貌》作者選用了三個典型事例,既有古人又有今人,既有大人又有小孩,既有偉人又有普通人,富有代表性。同時,所選事例又緊緊圍繞“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這一中心,分別從有求于人、對不起別人、別人無意中傷害了自己的不同側面說明了應該怎樣做,為我們提供了范例。
2.題目的比較
《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談禮貌》《學會合作》這幾篇文章的題目有相似之處:這些題目都言簡意賅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它們都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文章就是圍繞題目去論述的。題目字數比較少,但我們卻一目了然。
3.語言的比較
說理文章雖然也有故事,但作者是用這些故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所以沒有太多的細節描寫,語言比較概括。而且說理的文章常常采用關聯詞語加強語氣,也常采用排比、反復、反問等修辭手法,使觀點更有說服力,具有嚴謹而犀利的筆鋒,具有語言的言簡意賅和高度的凝練,這種文風也是很寶貴的研究素材。所以,通過同一文體語言的比較鑒賞,能培養學生對這類文體語言的感悟力和敏感度,而這對于即將步入初中學習的學生顯得更為重要。
4.研究寫法,學會表達
從這幾篇文章的比較中我們發現了寫說理文章的奧妙——不僅提出觀點,還要用事實來證明;不僅可以選擇正反兩面論述,還可以從古今中外等角度選擇合適的事例;不僅要清楚地講述道理,還可以通過反問、排比等修辭手法來強調表明的觀點,體現了道理的重要性。總結歸納了該說理性文章的文體特點,課后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著用這樣的表達方法和技巧向別人表明自己的一個觀點,進行仿寫,遷移運用。如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我們可以借機引導學生學寫說理性的文章《說誠實》等。
比較閱讀,讓我們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見解更獨特。
參考文獻
[1]楊秀華.在比較閱讀中“言意兼得”[J].教育教學論壇,2014(27).
[2]王卉娟.淺談比較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0(7.
[3]王力.操千曲而后曉聲 觀千劍而后識器—比較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S1).
[4]張云志.試論新課改環境下的比較閱讀[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5).
[5]鄧占云.運用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思維品質[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