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師資團隊的現狀,闡述目前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措施,從建立企業師傅團隊資源庫、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企業師傅”、嚴格管理考核等方面探索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企業師傅團隊的建設。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企業師傅 團隊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110-02
現代學徒制(moden apprenticeship)是現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是現代職業院校教育與傳統學徒制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制度。目前全國各地職業院校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各種形式的現代學徒制試點。由于現代學徒制在我國職業院校處于試點探索階段,各試點單位都遇到許多問題和困難,為此我們需要對現代學徒制進行更深的思考,找到關鍵與抓手進而化解困難。現代學徒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因此雙導師隊伍是關鍵,企業師傅團隊建設是抓手。
一、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師資團隊的現狀
(一)職業院校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職業院校培養出符合區域經濟轉型升級需要的技術技能型創新人才是全面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基礎。但是,目前職業院校的師資來源較為單一,大部分教師都是來自普通高校,缺乏系統的專業實踐,既無企業工作經驗,也無專業實踐能力,加之現階段又缺乏專業實踐的途徑與機會,不能滿足“雙師型”教師條件。因此,技術技能創新型師資缺失以及技術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障礙。
(二)企業師傅缺乏教學經驗。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對學生進行基礎理論和技術技能培養是現代學徒制的核心。但是,目前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中的企業師傅雖然具有豐富的企業實戰經驗,但由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正規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的學習,他們的教學水平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由于不熟悉不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有的師傅經常不嚴格按照課表時間到校上課;課堂上舉止不夠文明,有的師傅會在課堂上吸煙、講粗話,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同時,由于管理不規范,企業師傅沒有團隊意識,缺乏合作交流。企業師傅常常因企業內的工作任務繁忙未能專心帶徒傳藝,無法滿足現代學徒制的教學要求。
(三)高技能領軍人才嚴重不足。由于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的組織管理和激勵機不健全,吸引不到行業、企業的技能大師、首席技師等領軍人物到學校授課。目前許多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中,合作企業的帶徒師傅雖然是經過一定的程序選拔出來,但許多師傅并不是這個企業更不是這個行業技術技能上的領軍人物。企業轉型升級發展所需的技術技能創新成果得不到推廣,學徒所需的先進生產技術、絕技絕活得不到代際傳承,學徒學不到新技術新技能,跟普通的學生沒有什么區別。
(四)高端技術傳承平臺沒有搭建。目前許多試點單位中,企業師傅與職業院校教師交流的工作室都沒有搭建。企業師傅沒有真正參與到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過程,對整個培養流程沒有充分了解,在帶徒傳藝過程中主動性沒法得到實施,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五)缺乏保障機制,企業與企業師傅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為了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教育部雖然頒布了《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等相關的政策性文件,但是,這些文件沒有明確對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企業的政策保障與激勵措施,企業看不到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獲得的直接利益,加上學生高比例的跳槽離職致使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積極性不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就不可能派出優秀的高級技能人才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企業師傅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不可能盡心盡力帶徒傳藝。
二、目前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措施
職業教育院校是培養經濟社會生產、建設和管理第一線技術技能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師資力量是決定其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針對目前師資力量的不足,各試點院校還是沿用常規的應對措施。一是鼓勵院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培養“雙師型”教師。 二是聘請企業師傅做兼任教師,帶徒傳藝。關于職業院校教師下派到企業崗位掛職鍛煉,國家層面也做了頂層設計。2006年教育部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了“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要求,頒發了《關于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意見》。2013年,教育部、財政部辦公廳頒發了《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中等職業學校青年教師企業實踐項目管理辦法》。這些意見與管理辦法的出臺說明了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在經濟社會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更說明了國家對這支隊伍及建設途徑的重視。但是,這些意見制度管理辦法如何落實到實處呢?因為教師下派到企業實踐完全依賴于學校與該企業合作的密切程度,只有校企深度合作的企業教師才樂意去掛職,只有校企深度合作的企業才會騰出關鍵的崗位派出大師級的技術人員將高端的技藝傳授給學校下派學習的教師。但目前,職業院校教師下派到企業在崗工作實踐難度很大:一是許多教師對下派到企業實踐崗位工作有抵觸情緒,不愿到企業跟著師傅“三班倒”工作。二是目前能成為現代學徒制試點的職業院校其教師都有繁重的教學任務,中職學校的教師除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外還有繁雜的班主任工作。同時,一門高端技術又包括很豐富的知識,其中大量隱性知識,即人們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正是這門技術的關鍵,要熟練掌握這關鍵的技術技能,必須通過反復觀察和模仿師傅的實際操作??墒?,下派的教師不可能有那么長的時間在企業崗位上工作,企業的師傅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時間為一個下派鍛煉的教師做太多的實操示范,因為企業師傅在本企業中還有繁重的本職工作需要去完成。
三、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企業師傅團隊建設的措施
企業師傅團隊的建設關系著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水平的高低以及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可持續發展。鑒于目前現代學徒制師資隊伍的現狀及師資培養途徑的不夠順暢,試點地區政府應以“現代學徒制企業師傅團隊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本地區企業的技能大師及其他技術精湛的技師在技能推廣、帶徒傳藝方面的主導作用,整合本地區企業中在技術攻關、技能推廣、技藝傳承等方面的優質資源,采用非實名制的辦法,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職業院校輸送“技能大師”或“企業師傅”,讓這些企業的優秀人才在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中承擔試點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任務、參與教學改革與研究、培養青年導師、擔任學徒的師傅,為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提供師資保障。
(一)建立企業師傅團隊資源庫。充分發揮政府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統籌協調作用,聯合教育、人社等部門根據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專業集群需要,通過自薦或單位推薦、專家審核等方式,按照審閱材料、現場考察、集中評議、實名表決等程序,將企業中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品行端正、技能優秀、善于表達、責任心強、具備言傳身教能力并且在本職崗位工作5年以上、技能水平達到高級工及以上的優秀人才分別組建成不同的專業集群企業師傅團隊,比如“汽車技術專業群企業師傅團隊”“軌道交通專業群企業師傅團隊”“現代服務業專業群企業師傅團隊”,等等,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各試點院校根據試點專業的教學進程提出申請,主管部門按照試點院校的需要安排“技能大師”或“企業師傅”到該院校承擔核心課程和新技術新技能的教學任務,或擔任學徒的師傅或指導教師,負責徒弟的日常生活管理、傳授技藝、成長培養等工作,真正把技術本領和自身所長傳授給徒弟。
(二)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充分發揮技能大師傳絕技、帶高徒、推動現代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作用;發揮企業大師的“明星”效應,引領學生的職業生涯觀,培養經濟轉型增質提效的所需“工匠精神”。在本地區現有的國家及省、自治區級大師工作室的基礎上,參照國家和省、自治區級標準和條件,再從“企業師傅團隊”中遴選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帶頭人在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中成立若干的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為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提供教學和交流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彰顯大師們精湛的技藝、豐富的經驗、廣博的知識以及人格魅力,以此影響青年學生的職業生涯觀?!凹寄艽髱煛钡闹饕氊熓抢眠@個平臺,參與本地區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承擔本地區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及師資培養(包括企業師傅的培訓)任務。
(三)培養“企業師傅”。校企共建師資隊伍是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重要任務,為充分發揮試點地區企業中技術精湛的技師在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提高人才培養水平,試點地區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應組織專家有計劃地對即將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擔任學徒師傅或指導教師的“企業師傅”進行教師職業道德、職業教育基本規律、職業教育法律法規、教育教學方法等培訓;創造機會促進院校教師與企業師傅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以便提高企業師傅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師帶徒的質量。
(四)嚴格管理考核。對企業師傅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實行日常管理、年度考核、期滿總結評估的項目動態管理制度。企業師傅與技能大師的日常管理與年度考核由推薦單位和試點地區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共同負責人事管理,周期為三年,管理周期期間嚴重違反日常管理規定或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取消企業師傅和技能大師工作室資格。
總之,現代學徒制是職業院校為產業轉型升級人才培養模式的高端形式,企業師傅團隊是該模式實施的重要支撐力量。政府、學校、企業三方應密切配合、共同探索建設好這支隊伍,解決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中所面臨與遇到的困難。
【參考文獻】
[1]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31)
[2]趙鵬飛,陳秀虎.“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2)
[3]吳建設,高職教育推行現代學徒制亟待解決的五大難題[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4]王屹,逯長春.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頂層設計探析[J].職教論壇,2016(15)
【作者簡介】阮志南(1963— ),男,廣西岑溪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柳州市職業教育研究所專職研究員。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