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傳理
摘 要:通過對樅陽縣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實踐的分析,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提出建議,以期更好地指導該地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關鍵詞:桃山小流域;水土保持;實踐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151-03
1 桃山小流域概況
樅陽縣桃山小流域位于樅陽縣中部的金社鄉境內,屬長江流域白蕩湖水系,小流域總面積28.6km2,距縣城20km,轄孫家大澗以東的桃山、向榮、楊市3個村,北面與白梅鄉毗連,南瀕白蕩湖,與藕山隔湖相望,東依橫鋪鎮,西與金社鄉的長溪村和崇嶺村接壤,孫家大澗自北向南在小流東面匯入白蕩湖。流域屬長江北岸低山丘陵區,海拔12.4~406.7m。多年平均降雨量1360.7mm,汛期5—8月份平均降雨量為722mm,占全年降雨量57%,項目區平均年蒸發量為1676.9mm。土壤為山地黃棕壤,呈微酸性,適宜種植油茶、茶葉、桔等經濟林。
2 水土流失現狀
流域內有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21.2km2,占全流域面積的74.1%,年產生土壤侵蝕6.9萬t,年平均土壤侵蝕量2311t/km2。在水土流失面積中,輕度侵蝕15.4km2,占總面積的53.8%,中度侵蝕3.1km2,占總面積的10.8%,強烈級以上2.7km2,占總面積的9.4%。
從調查分析可看出,水土流失加劇了流域內生態環境惡化。一是土壤表層受到嚴重破壞,造成地力下降,跑土、跑水、跑肥;二是流域內林草不豐,致使水源涵養性能減弱,表土砂化風蝕嚴重,地表徑流入滲少,流失多,一遇強降雨,泥沙俱下,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旱洪災害頻繁;三是造成庫塘淤積,河床抬高,大大降低了水利工程的防洪抗旱能力,加劇了干旱災害等。這些都嚴重危害了當地農業生產,阻礙了農民脫貧致富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3 綜合治理措施
3.1 措施布置原則 (1)改變現時土地利用結構不盡合理的狀況,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在保證林地提高了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的基礎上,發展適合當地的經濟林。(2)面治理中,林地以大面積封禁治理及造水土保持林為主要手段,充分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坡耕地則以改梯為主要措施,完善沉砂凼、排水溝等坡面蓄、排水系統,要求經過治理形成多層次防護體系,不再發生嚴重的水土流失;通過塘壩維修加固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提高灌溉系數,以擴大基本農田面積。(3)保持水土為基本任務,以開發為注重經濟效益的手段,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于當地栽植的經濟作物,做到“長短效益相結合”,“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相結合”,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
3.2 水土保持措施布設
3.2.1 封禁治理及疏林補植 對林草郁閉度0.10~0.40,林下水土流為輕度,局部為中度,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為人為砍伐和樵薪的有林地及疏林地共983.7hm2,采取封禁治理措施。對流域內疏林地119.8hm2,實施疏林補植。
3.2.2 梯田工程 針對荒草山、坡耕地和跡地為小流域主要流失源情況,按照統一規劃,相對成片開發的原則,新建水平梯田108.0hm2。
3.2.3 造水保林 對流域內由于歷史上砍伐和樵薪而形成的242.7hm2荒草山、零星分布坡度大于25°的10.7hm2坡耕地和10.0hm2的采伐跡地,水土流失以中度或強度為主,采取造水保林措施,共263.4hm2。
3.2.4 造經濟林 對流域內有零星分布小于25°坡耕地26.6hm2,有等高耕作的雛形,以種植油菜、芋類、豆科作物為主。由于作物換茬季節覆蓋度低、翻耕和除草等原因水土流失以中度水土流失為主情況,采取栽植茶葉水土保持措施。針對流域內立體條件較好的89.3hm2,水土流失以輕度為主的荒草山采取栽植油茶措施。
3.2.5 建經濟林栽培園 按照防治水土流失和發展經濟相結合的原則,在新建水平梯田中發展經濟林栽培園共108hm2,其中茶園43hm2分布在桃山片17.0hm2、民利片18.0hm2和向榮片8.0hm2;油茶園65.0hm2分布在楊市片17.0hm2和鐵凹片48.0hm2。
3.2.6 坡式經濟林治理 域內現有坡式經濟林86.2hm2,主要經濟林品種有茶葉、柑橘、油茶等。主要分布在原集中連片村級林場和居民點附近。由于受投資的制約,大部分采用水平階整地方式,加上沒有配套的坡面排水系統,沖溝、倒埂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春季除草和翻耕,造成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本次選擇集中連片的向榮片附近15.0hm2,進行水蝕經濟林治理,主要措施為配套的坡面排水系統,沖溝、倒埂的恢復、落差較大處設置跌水,排水溝末端平緩處設沉沙池。
3.2.7 村塘綜合整治 桃山小流域共有大小山塘38口,大部分為20世紀60—70年代所建,塘壩滲漏嚴重,大壩單簿,內坡偏陡,放水設施嚴重老化,滲水嚴重,溢洪道嚴重損壞等現象普遍存在。受投資制約,本次選擇問題嚴重、加固整修后效益明顯的6座塘壩進行整修加固,并在6座塘壩的主要進水口修建攔沙壩6座,以達到防治上游水土流失對塘壩造成的淤積和溝道下切的目的。
3.2.8 梯田配套工程及其他小型水土保持工程 對小流域降雨量大、暴雨集中的特點,為防治水土流失和方便群眾的生產生活,在新建水平梯田和水蝕經濟林中建排水溝7123m、田間路5141m、消力池和沉沙池61座。結合新農村建設本次對桃山河能文崗段200m長護地堤進行修建。
4 治理效果
4.1 土地利用更趨合理 本項目從建立較完善的水土保持生態體系,實現項目區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穩定、持續發展出發,緊密結合項目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規劃發展要求以及項目區人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意愿,因地制宜、合理調整項目區土地利用結構,減少坡耕地45.3hm2,林草地由現狀1158.3hm2調整為1515.6hm2,其中經濟林由現狀的166.2hm2調整為282.1hm2,園地由現狀的231.0hm2調整為339.0hm2。園地和經濟林所占比重由治理前的13.9%提高到21.4%,提高了流域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農業產業結構更趨合理。
4.2 經濟效益明顯 項目區內正常年份年增加直接經濟效益541.8萬元,內部回收率24.7%,效益費用比1.46。
4.3 生態效益顯著 項目區各項措施全部發揮效益后,將增加蓄水能力31.83萬m3,林草覆蓋率提高了5%,林草植被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的85%,減輕了水土流失對下游的危害,減少侵蝕量5.37萬t,減蝕率77.5%,改善了生態環境。
4.4 社會效益巨大 該項目實施后,基本達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標,使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減輕流域下游洪旱災害的影響,減輕泥砂淤積危害,保護土地不遭石礫化,提高土地生產率,調整農村生產結構,提高環境容量,緩解人地矛盾等。同時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實現貧困地區各項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步入良性循環,推動樅陽縣旅游興縣戰略,促進脫貧致富奔小康等都有巨大推動作用。
5 問題及建議
5.1 梯田建設選點要充分調查研究 坡耕地或者荒草地新建水平梯田,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這就要求梯田建成后應能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所以,對有些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塊,如楊市片,雖然采取修建水平梯田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并可以發展成為經濟林園地,但是由于后期生產成本和管護成本過大,容易再次撂荒,不能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對這類地塊發展經濟林栽培園不是最佳治理措施,宜暫時擱置,退耕還林(經濟林),條件成熟后再考慮建設。應優先選擇那些交通方便,靠近村莊,有水源保障的地塊,建成高標準梯田,結合當地產業規劃,發展種植業。
5.2 切實加強梯田工程建設管理 成片的梯田建設是對原有的坡式地表全面進行綜合整治,形成新的微地形地貌的面上工程,如果出現梯田修建質量不合格,就會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甚至比原有流失更嚴重。這就要求在建設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做好梯田施工放線、埂坎填筑、田面平整、背溝開挖等,確保梯田工程質量。
就本工程的梯田建設看,梯田田面和埂坎的質量控制是關鍵。施工中由于田坎填筑壓實不合格,容易出現田坎沉陷、滑塌現象;梯田修建統一般均是半挖半填、挖填平衡,在修建過程中,部分建設單位對田面外側填方基底沒有壓實,松土自然堆放后平整,造成梯田外側田面由于暴雨和沉降等影響會逐步低于內側田面,從而形成了向下游的順坡田面,極大削弱工程的水土保持功能。而且,這種情況一旦形成,整改是非常困難的,基本上就要重新修建。基于這些現象,實行坡改梯修建水平梯田時,除嚴格加強管理、按規范施工外,宜將梯田田面修建成3%左右的適度反坡,以消減不利影響。
5.3 梯田斷面設計應結合實際確定 梯田田面寬度,梯田建成后發展經濟林栽培園的,應根據經濟林園樹種的栽植密度、行間距、株間距等參數以及生長特性,合理確定梯田田面寬度。從本工程實施來看,在樅陽縣開展坡改梯,宜對照梯田斷面設計規范按照窄梯田田面來設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提高經濟效益。
5.4 創新工程建后管護體制 項目竣工后,即由建設期轉入生產運行期。生產運行期的管護方式主要有以下4種:一是聯戶或股份開發林場、茶場等,按“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按開發治理合同,由聯合體自行管護。二是集體建設公共受益的如當家塘、水土保持林和封禁治理等工程,由各村成立管護小組集體管護,或通過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拍賣或租賃水土保持林等使用權。三是村民屋前、屋后附近的經濟林或自留山場均按治理前管護方式自行管護。四是封禁治理區要嚴格按照“鄉規民約”管理,確保封禁效果。
特別強調,對建成連片的梯田宜將土地流轉集中起來,一種模式是直接交由大戶承包,自主經營管理,做好管護;另一種模式是通過招商引進項目,村集體以建成梯田入股,由企業單獨或雙方共同經營管理;還有一種就是,梯田直接建成經濟栽培園,聯合企業經營管理等。這些模式,核心就是講究統一管護、集中經營、規模生產。
5.5 加大村塘綜合整治力度 當家塘是農村主要蓄水工程之一,在暴雨時容蓄洪水,旱時保證灌溉,甚至部分兼有人畜飲水、洗衣洗菜、養魚防火等功能,與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也是點綴農村的一大自然景觀。但目前村塘普遍淤積嚴重,水系聯通不暢,塘壩滲露,蓄水能力差,壩體單薄等情況突出。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應加大村塘綜合整治的力度,適量增加投入。從桃山小流域治理工程來看,村塘投入小、效益大,尤其是在施工機械都已經進入現場的情況下,及時盡可能多的對流域內的村塘進行一些清淤或適度擴挖,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較之單獨再專項進行村塘整治要小得多,而發揮的效益卻非常明顯。
6 結語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防治體系,要統籌規劃、科學謀劃、精準施策、精心設計,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防治水土流失,打造山清、水秀、天藍的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環境的良性發展。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