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紅
[摘 要] 在新課改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在藝術學科加入初中會考的形勢下,在教學設施全面改善的前提下,農村中學美術課程也逐漸轉變課堂教學模式。目前,農村中學美術教學改革盡管取得顯著成效,但依舊存在低效的現象。為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可以從激發學生的美術創造力、發展學生個性審美方式、挖掘美術手工鄉土資源、優化美術課堂教學評價等方面入手,讓農村中學的美術教學變得更為有效。
[關鍵詞] 農村中學;美術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評價中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優劣并非只是教師認真教學、完成教學任務,還有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與否,美術學習有無進步、有無發展。在農村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和農村教學條件的限制,教學效果較差,急需改善。
一、提高農村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性
隨著農村中學硬件設施的完善以及素質教育的推進,美術課程的地位也得到提升,但依舊存在教學模式僵化落后、教學效果低效的現象。怎樣提高農村中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育行政部門和許多學校一直都在思考與研究的課題。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美術課堂教學模式也不斷變化,農村中學美術教師也要不斷與時俱進,教會學生學習美術、表現美的方法,創設適合農村中學生的教學模式,做到因材施教,關注每一名學生在課堂的表現、發展,實現真正的有效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按照美術教材的要求,根據學生的特征及其學習情況開展課堂教學,在教學方法、提升學生探究能力以及美術技能訓練等方面做到位,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學生才能在美術課堂上有所得,才能達成有效的美術課堂。
二、提高農村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一)搭建表現平臺,激發學生的美術創造力
在農村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搭建可以施展才華的平臺與空間,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提高學生在美術作品上的表現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挖掘學生的潛力,應用多樣化的美術教學方式,激發出學生的創造力。例如,寫生是最能體現學生觀察力、認知力、表現力、情感的美術創作手段,因此在學生寫生時,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站在不同的視角欣賞創作對象,防止他們的思維固化,以至于作品出現千人一面的情況。千篇一律是美術創作中最忌諱的,不管學生的作品是細膩還是粗獷,是夸張還是平淡,是奔放還是含蓄,是熱情還是寧靜,都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都是學生的情感表達與性情反映,教師要善于欣賞、肯定學生的獨創性,以激發學生更主動、更大膽、更充分地利用藝術語言進行創作,并積極交流。
當農村中學美術教師將培養學生的表現熱情、挖掘學生的美術創造力作為第一目標時,就能避免師生互動只停留在傳統的傳道、授業上,而是教師用誠摯的心與學生進行交流,這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美術創造力。例如:在教學《水墨交融寫青山》這課時,筆者就把課堂搬到了學校旁的田園里,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筆法和構圖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田園小景進行寫生,描繪心中的家鄉,抒發自己的情感。這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他們的作品也風格多樣,有的重點表現水霧迷蒙的田野,有的描繪寧靜的樹林,有的表現斑駁滄桑的農舍……有的筆法細膩,有的粗狂奔放,有的枯筆勾勒,學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體現,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農村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趣味為先,在課堂中貫穿操作、探究與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與自主學習意識,這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和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在實踐中,教師要不斷優化美術課堂教學,為學生打造快樂課堂、高效課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使學生發揮嘗試與探究的主動性、積極性,達到美育目的。
(二)培養審美興趣,發展學生個性審美方式
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美術課堂上應改變直接發放鑒賞材料、規定欣賞角度的傳統教學方式,而是鼓勵農村中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去欣賞美術作品,表達獨特的審美認知,從而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引導學生欣賞梵·高的《星月夜》時,可先介紹一下梵·高的生平以及這幅作品的時代背景,接著結合畫面的形式與色調讓學生感受一下作品所營造的氛圍,再要求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包括:這幅作品采用了什么樣的繪畫題材?畫面和大家看到的實景存在什么區別?梵·高對于色彩與筆觸的運用有哪些顯著特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教師可將學生分小組探究這一系列問題,每個學生都闡述一下自己對該美術作品的認識。一些學生感受到作品單純而暗沉的色彩對比引發的某種心理恐懼,一些學生卻從中領略到令人振奮的激情;一些學生感受到濃烈的色彩與旋轉的筆觸所形成的強烈視覺動感;一些學生感受到黃色的星星與橙色的月亮仿佛暗夜里的一盞盞明燈,是愛的指引,是生命之光;一些學生在深色扭動的柏樹里體會到梵·高內心的壓抑以及吶喊……通過鼓勵學生發展個性化的審美方式,教師有效啟發了學生對于美的內涵與多樣性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
(三)結合當地實際,挖掘美術手工鄉土資源
在新課改形勢下,新的美術教材內容增加了很多手工課程,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更多實踐的機會。美術手工課就是這樣一種形式。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民間有很多優秀的手工藝術,如果教師能立足當地實際,挖掘獨具鄉土特色的手工藝術應用到美術課堂,就更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挖掘鄉土美術教學資源時,教師要根據農村中學生的特征與美術認知水平,明確鄉土資源的風格與體例。一方面,在風格上要選擇圖文并茂、文字敘述少的教學資源,使美術課的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實用性,方便學生理解,激發學生對美術手工制作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在體例上要注意兩方面問題,一是要介紹手工藝術的藝術審美,比如雕刻、泥塑等的藝術審美。二是要重視為學生介紹鄉土文化藝術以及民間手工藝術的背景、發展過程、美學價值,讓學生認識民間手工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通過現場觀摩、走訪、座談等形式學習剪紙、農民畫、泥塑等民間手工藝術,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例如在介紹獨具鄉土特色的紅木雕刻藝術時,就可帶領學生們參觀紅木雕刻車間,讓雕刻師傅一邊講解一邊演示,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紅木雕刻的藝術魅力。
(四)立足學生生活,優化美術學習評價
對于農村中學生來說,美術學習的興趣和評價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教師要讓農村中學生在生活里尋找有關美術的一切,更好地理解美術、認識美術。例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物特點時,就可以經典作品《蒙娜麗莎》作為案例,讓學生基于畫作特征,結合實際生活,從作品中人物的衣著、形體、五官以及神態等方面開展探究學習,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此外,教師要特別重視優化課堂教學評價,不僅要重視教師評價,還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自我評價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分析能力。而為了培養并保持學生對美術的熱情、信心,教師要適當夸贊學生,或給學生肯定的眼神,或給學生簡潔而真誠的評語,委婉地指出學生的缺點,這樣能增強學生創作美術作品的信心,為學生的美術學習提供激勵,促使學生形成更深刻的美術思維,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另外,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夯實基本功,多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美術水平,從而提高美術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曾藝玲.試論新課程下的農村中學美術課堂教學[J].求知導刊,2015,(07).
[2]劉鎮杉.關于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J].美術教育研究,2015,(24).
[3]李向東.如何增強農村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有效性的方法[J].亞太教育,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