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麗
摘 要: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思考能力是提升學生素養的途徑之一,教師要立足課堂,結合具體情境,設計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為學生構建有活力的數學課堂,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學會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會思考;問題;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4-01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66
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師要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因為在教學實踐中,大多數成績差的學生并不是“笨”“智力低下”,而是缺乏思考。學生由于沒有認真審題思考,必然會導致出錯,影響學習成績。如果學生只是為了做題而做題,教師也不去認真追問或分析學生的做題情況,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做題出錯的“病因”“對癥下藥”,久而久之,學生的智力會越來越下降,對知識的理解態度會越來越淡,成績很可能會越滑越遠。所以,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讓學生學會思考。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思考呢?
一、教師要善于點燃學生思考的火焰
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美好的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秘的感覺;誰缺乏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圣的戰栗中如癡如醉的能力。”學生也一樣,如果每天在學校只是重復機械消極地記憶教師講過的東西,不去思考,死記硬背,這個學生的思維就會變得越來越僵化。為此,教師就要積極開啟學生智慧,點燃學生勤學好問、渴求知識、主動思考的火焰。例如,在學習了“按比例分配”后,常見的題型如:一種農藥由藥液和水配制而成,藥液和水的比是1∶500,如果要配置5010克這種農藥,需要藥液和水各多少克?
學生根據題意能正確解答:500+1=501,藥液:5010×=10克,水:5010×=5000克。但在習題訓練中,為了拓寬學生思路,需要改變題型,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綜合運用來解決其他有難度的變式訓練。如:(1)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48厘米,長和寬的比是5∶3,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2)一個長方體,它的棱長之和是108厘米,長、寬、高的比是4∶3∶2,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歷年來每遇這兩道題,總會有一部分學生習慣性做成這樣:(1)48÷(5+3)=6厘米,長:6×5=30厘米,寬:6×3=18厘米,面積:30×18=540平方厘米;(2)108÷(4+3+2)=12厘米,長:12×4=48厘米,寬:12×3=36厘米,高:12×2=24厘米,體積:48×36×24=41472立方厘米。
由于受按比例分配常見題的干擾,學生根本沒有認真思考分析題意,很明顯以上做法是錯誤的。對此,教師不必馬上糾錯,而是重新點燃學生的思維火焰,讓他們用思考的鑰匙重新開啟智慧的大門。可以讓學生根據長方形特征、長方體特征及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長方體棱長之和計算公式進行驗證。(1)長方形周長:(長30+寬18)×2=48×2=96厘米,96厘米不等于48厘米,所以長30厘米、寬18厘米肯定不對。(2)長方體棱長之和:(長48+寬36+高24)×4=108×4=432厘米,432厘米不等于108厘米,那么長48厘米、寬36厘米、高24厘米也是不對的。通過驗證,學生馬上意識到方法的錯誤性,明確了長方形周長48÷2=24厘米才是長和寬之比5:3對應的和;長方體棱長108÷4=27厘米才是長、寬、高之比4:3:2對應的和。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養成盡可能從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想的習慣,不再墨守成規。
二、要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學生學會學習比掌握知識更為重要,學會學習會受用終生。為了學生的發展需要,要從課堂細微之處入手,把學會提問、學會思考作為首要問題來抓。
(一)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
實踐證明,哪位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那么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很強。因為他肯主動思考、主動學習,這樣得到的知識自然要比被動聽講得到的知識掌握得牢固。所以,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提問題積極性,對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多加鼓勵,哪怕學生提出的問題荒誕怪異,也不能打擊學生,更不能說出傷及學生自尊的話。因為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學生最原始的想法,從學生的問題中教師可以獲得很多有價值的信息。鼓勵學生提問,既可以隨時調整教師的教學行為,又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親近感,才能有下一次的提問。同時,學生也會在敢于大膽提問的基礎上,慢慢過渡到善于提問的主動思考模式。若用過激的話刺傷學生,學生可能永遠也不敢,也不會再有問題可提了。沒有問題的學生,何來思考?
(二)要善于提供思考的情境
總之,知識不能靠教師的“灌輸”,而是由學生這一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教師的任務是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學會思考而不是簡單的解題方法,教師不要輕易捅破關鍵步驟的那層窗戶紙,要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時刻在 “思 ”中學。只有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練就“處處無師勝有師”的學習能力,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主動學習、主動思考。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 孫云曉.習慣養成有方法[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