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海燕
【摘 要】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管是街道上的斑馬線,還是棋盤上的一局棋,大到國法,小到家規,縱橫交錯的規則到處可見。
【關鍵詞】規則 區域活動 游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207
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規則”同樣處于重要的位置。如何在組織區域活動中做到有條不紊呢?筆者認為,合理運用各種明示或暗示的“小標記”就可以很有實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幼兒在“小標記”的引領下,不斷地建構自我意識,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快樂地成長。
一、制作方法上求“巧”
我園圍繞陶研課題《區域活動中幼兒規則意識培養與研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我們發動家長和幼兒共同收集多種多樣的廢舊材料,根據班級特色,智慧、巧妙地制作了各種“小標記”,如:鐵皮盒與磁鐵完美結合的吸附式“小標記”,掛鉤與打孔板巧妙制作的掛鉤式“小標記”,花泥與吸管整體設計的插取式“小標記”,運用掛勾、夾子、彩帶等制作的“小標記”……幼兒自主選擇
區域活動內容、整理區域活動材料、遵守區域活動規則中合理運用,真正讓幼兒成為了區域活動的主人,也充分彰顯了我園“綠色課程”的辦園理念。
二、提示功能上求“趣”
在區域活動開展中,我們制作了各種充滿童趣的“小標記”,既滿足了幼兒個體情感和行為的需求,又起到了提示的功能,蘊含了我園教師對幼兒的合理期望和教育智慧。
收納材料提示
為了順利地開展班級區域活動,教師準備了豐富多樣的活動材料,放置于玩具櫥中。如果每次開展區域活動時,都由老師取放,那未必會造成時間上的隱形流失,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動手操作、自主游戲的權利。
這時就需要制作兩套顯示班級開展的所有區域活動游戲“小標記”,一套貼在開展活動時的區域中,提示幼兒活動時材料應該擺放的位置,另一套貼在擺放區域活動材料的玩具櫥壁上。初次開展區域活動時,教師和孩子一起整理活動材料,有序擺放。在多次操作后,孩子便能自主取放區域活動材料了。
活動人數提示
由于區域空間和操作材料的有限,使得幼兒在根據自己的意愿隨意進行時,往往會出現混亂不堪的場景,因此約定每個活動區域人數的多少顯得尤為重要,“小標記”則會提示幼兒關注同伴選擇游戲的狀況,從而選擇性的進行游戲。時常會發生愿望與環境有沖突,那就需要幼兒逐漸學習約束自己、友好地與同伴協
商、智取等積極有效的方法,在和諧交往中提高幼兒的規則意識。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則需要制作更直觀的、顯示區域活動材料的“小標記”。如5名幼兒玩“漁家樂“的游戲,那就制作5個畫有“魚竿和小魚”的“小標記”。如果已經有5名幼兒選擇了釣魚的游戲,那其他幼兒只能選其他活動材料了。而為了更好地便于教師檢查幼兒自主選擇游戲的情況,小班幼兒的“進區卡”小標記更適宜是掛繩或夾子類的,讓幼兒隨身攜帶,這樣教師就能直觀地觀察到幼兒是否在玩自己選擇的區域活動了,更好地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對于中大班幼兒來說,在每個區域活動的游戲牌上限制人數,數字是最直觀的方法。給幼兒每人制作一個由名字、標記組成的“小標記”,結合班級的班名來制作則更具特色。如“豆豆班”,就制作一個豆豆形狀的小圓片,再擬人化地鼻子部位貼一個與茶杯毛巾一致地小貼紙,嘴巴處寫上幼兒姓名,這樣既美觀又童趣,增強幼兒參與游戲的趣味性。
當然,區域活動中的人數規則提示的呈現方式是多樣豐富的,有時可用小腳印、小星星、笑臉娃娃等來表示,如小腳印上鞋子放滿了,亦或是小星星、笑臉娃娃,取完了,表示人數已滿;或者是操作材料中的一個瓶子、一塊泥工板也可作提示;“一米線”則提示幼兒要耐心等待;有時活動區域中的一張小椅子也可以提示參與人數的多少,真是趣味橫生。
3.活動時間提示
區域活動時,幼兒可以根據自己游戲情況和游戲需要自主安排游戲時間。但在游戲的某個階段,當游戲材料需求大于供給時,或在一些合作游戲中,幼兒除了約定玩伴,還需約定玩的次數和時間等規則,如五分鐘換人等,使合作游戲順利進行。這類游戲規則一般是幼兒根據游戲情況自行即時設計“小標記”,靈活地隨著合作、等待情況的變化而調整或失去效用。如大班區域中制作的時間提示“小標記”--“小鐘面”,再給孩子們準備一個定時器。由于時間提示具有靈活性、短期性的特點,一般適用于大班幼兒,通過時間提示,幫助幼兒評價自己的游戲結果,推動游戲進程的發展。
4.操作玩法提示
在色塊里顯示數字的涂色活動時,我們制作一個提示“小標記”,如:數字“1”涂紅色,數字“2”涂黃色,數字“3”涂粉色……;“媽媽的項鏈”中的表示操作材料排列順序的“小標記”;在“挑戰迷宮”活動中提示探險玩法的“小標記”;“節奏小樂手”中表示游戲的合作要求的“小標記”;“接龍”游戲中表示游戲要求層層遞進的“小標記”,操作玩法提示的“小標記”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游戲的內容,賦予游戲豐富的內涵。當然,這些操作提示一般不宜太復雜,線索太多則不易于幼兒理解和操作。
三、整合變通上求“新”
教育的先進理念就是要求老師追隨幼兒、關注幼兒個性。因此我們在使用“小標記“時,則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游戲的進展情況進行整合變通,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順應和推動活動的發展。
如兩個獨立的區域活動“花兒朵朵”和“趣味泥塑”,在游戲不斷深化后,“扭扭棒、吸管、花片”制作的花束和“泥塑區”整合變通,制作成了形態各異的瓶花,再放到“精品屋”中出售,既展示了幼兒作品,又使得多個活動區融為一體,要求幼兒思考自己與同伴的關系,將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行為和周圍環境整合變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約了幼兒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這時,把多個區域的“小標記”放在一起,提示幼兒創造性地擺弄區域活動材料。整合變通的創新無不顯現了老師敏銳的觀察力和及時調整目標的生成能力。再如:建構區未能完成的“城堡”上有下次繼續玩的“笑臉娃娃”;“大手牽小手”中的“貴賓卡”;“我去一下衛生間,請不要占我位置”的“小鎖標記”……
我們不難看到,根據游戲的發展呈現規則多樣性的“小標記”,的確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小標記”作為區域活動重要的一部分,以固定的規則與靈活的變式相結合的樣式,保證了區域活動的有序開展,拓展了區域活動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將繼續圍繞“區域活動中幼兒規則意識培養與研究”,努力開發規則提示的內涵,發揮“小標記”的大作用,讓區域活動更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