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茜
摘要: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是一國長期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擴大,但卻很少培養出杰出的創新本科人才。而美國高校主要重視學生的獨立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并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本文試圖通過對中關高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體制的現狀進行比較分析,總結歸納美國高校本科創新人才體質實踐中的成功經驗以及我國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比對中國高等院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的構建提供一些科學合理的建議,總結歸納其異同點,以便清晰地看到我國高校在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體制的不足,并可以從中借鑒一些符合我國國情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創新人才;中關高校;比較
創新型人才,是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并且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在21世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近年來,一國的創新能力已成為衡量此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途徑,我國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經驗,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也沒有形成普遍有效的培養模式。而培養創新人才,一直是美國高等教育的突出特點。
一、美國高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美國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對創新性的要求素來很高,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高等教育改革運動以來,美國更是將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作為了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早在1991年,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報告》就指出,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以及學術領域問題的批判思考能力不僅是教育的重要目標,更深遠的意義是在于培養有能力的勞動者、會思考的公民,進而促進社會民主。因此在人才培養上,要注重培養大量的能有效交流、具有較高批判性思維能力、會解決問題的大學生。Ⅲ
(1)專業設置。美國并未設置國家層面的教育管理機構,本科創新人才培養專業設置遵循“獨立、自治”原則,沒有強制規定。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學者萊文(LevineA.)對這些課程進行了研究,并且將其名稱確定了下來:自由選修型、分布必修型、名著課程型、核心課程型。而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興趣是美國高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的兩個重要依據。雖然各個高校課程設置都有各自的特點,不盡相同,但幾乎都會提供從人文到技術、從娛樂到家具包含生活各個方面內容的選修課程,這些選修課程看似跟學生專業、科研無任何聯系、但可以使學生的知識面盡可能地擴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布朗大學為例,雖然沒有“分配必修課程”,即學校沒有規定學生必須把學習課程分配到幾個規定的學術領域中:沒有核心課程,學生擁有自由的同時也承擔了設計自己的教育計劃的責任。事實上,布朗大學希望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學生所提供的不同學科的課程,涉足他們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學術領域,以檢驗他們的興趣和智力傾向。
創新思維往往來自形象思維,因此美國很多大學開設了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形象思維課程。在這些課程中,教師為的是啟發學生產生形象化的聯想,從而激發出學生思維創造性的飛躍。此外,美國高校十分重視創業課程的開設。到目前為止,美國開展創業教育的高校已經超過1500所并且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斯坦福大學商學院開發了21門創業學科領域的課程,工學院也為培養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創業技能開設了創業性的課程。
(2)教學方式。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認為,教學方法是制約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思維的能力、嚴密分析的能力、從不同視角看待問題的能力,這種教育對社會的貢獻是最大的。
首先,美國高校普遍采用研討式教學方法。是學生為研究某一問題而與老師、專家學者共同討論的,一種交互式的、教學途徑。在課前,老師給學生布置一個課題以及參考閱讀書目。本科生通過查閱書目,提升了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之間多層次、多維度的探討,促進了師生之間學術思想的交流。
其次,本科生科研的方式廣泛被美國高校采用。美國的很多大學都支持本科學生參與本科生研究機會方案,一些大學甚至給本科生配備導師,導師給學生進行指導的過程中,能讓學生增強對相關課題的深入認識,還可以熟悉掌握相關科研方法,這十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3)產學研系統培養。美國大學與產業密切聯系,直接服務于社會,其實行的產學研協教育比較成功。美國高校的產學研協同教育由政府通過出臺相關政策以及法律法規來調節、引導和研究機構的活動。企業與大學合作創辦研究中心,由企業提供科研經費,高校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對技術問題進行研究探索,成果直接應用于企業的產品、技術開發中。此外,美國高校創辦高校技術公司主要從事技術開發,對那些有應用前景并且周期較短的高新技術產品的科研項目進行研究,是美國高校本科生參與技術創新的又一途徑。到目前為止,美國高校采取多樣的產學研協作培養形式,如合作教育模式、企業大學模式以及著名的“硅谷模式”,其培養范圍也囊括了從基礎學科(如會計、化學工程等)到新型領域(如電子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的各方面。如馬里蘭大學的老師會鼓勵學生們進入企業實習,讓他們將所學理論用于實際,讓他們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在實踐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將書本與現實所結合,在真實的環境中獲取學習和發展創新的機會。
二、中國高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高校體制改革的推進,當前我國的高等院校已經在培養目標上進行了必要的改革,我國一些高校在遵循共同目標的基礎上,也提出了結合本校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適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如,同濟大學在開展的“卓越計劃”中提出“培養面對工程界、面對世界、面向未來國家發展需要、面對未來科技進步,德智體全面發展,知識、能力、人格協調統一,知識面寬,基礎厚、能力強、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和領導意識。有理想抱負、有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操守的高級工程專門人才和工程領域的創新拔尖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1)專業設置。由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規定”,我國高校須依照國家同意設定的專業目錄設置專業,全國各高校的專業名稱統一。高校不能私自增減專業,必須得到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同時,按照教育部設定的教學指導委員會頒布的專業教學設置規范,形成全國各高校類似的教學計劃。當前,一些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試點學校,在專業改革方面主要從拓寬專業口徑和擴大專業基礎著手,將本科生按照文科理科的大類分別進行培養1~2年,再進入原專業進行學習。
(2)教學方式。我國高校的教學方式主要以老師傳授知識,學生聽講為主。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老師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威性,不喜歡學生課上對他的質疑,學生被動學習,課堂學習參與性不足。同時,由于各方面條件的不足,實踐教學往往被弱化,學生動手能力不足。不過當前進行的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改革中,教學多樣化稱為一些試點院校的改革主要方向。例如復旦大學融合了我國古代書院教學和國外住宿制書院教學的經驗,建立了自己的書院制度,書院以“讀書、對話、適應、關懷”為理念,為學生提供多方面的學習交流途徑。
(3)產學研協同培養。我國的產學研協作起步較晚,直到1992年,在時任總理朱镕基的倡議下,才開始組織實施“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從總體上看,我國的高校產學研協同培養主要以政府為主導,以大學和科研機構為主題,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從總體看我國高校產學研協同培養還處于探索階段。
三、中美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分析
在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體制上,由于歷史文化傳統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同造成中美高校在培養本科創新型人才體制上的差別。
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上,中美兩國研究型大學既有相似的做法,也各有特色。相似的做法有:在課程設置上,我國在通識教育上發展雖然還不太完善,但也在不斷拓寬專業口徑,加強基礎性課程,并且兩國都以開設創造學的課程以及設置跨學科課程來培養創新型人才。同時,兩國都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注重教師在培養創新型人才張的作用。不同的做法有:在培養目標上,美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念立足于培養“人”,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注重培養個性化的人才,而我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念中受政法政策的影響因素較大,更多的是培養“人才”,也強調學生的綜合能力,但立足點在職業需要,而較少注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特別是較少關注學生創新品質的培養。
美國高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注重學生的興趣和培養本科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課程設置意在培養本科生廣闊的知識面,并給與學生自主選擇權利。并且開設形象思維課程和創業教育課程,有利于啟發本科生的創新思維,開發其創新能力。在本科教學中,美國高校更注重啟發和研討式教學,本科生在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在自己學習與研討的過程中提升創新能力。美國高校有成熟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許多學校的創業教育課程是圍繞一份創業計劃展開。同時,美國高校十分重視培養本科生的實踐能力,采取多種多樣的產學研合作形式,注重與企業的合作,讓本科生能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學習成長。
我國高校過分注重專業教育,這給本科生的學習視野和基礎能力都會產生嚴重束縛,從而對本科生思維的開拓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產生影響。當然,課程內容和結構都在一步步的改善,但總體來說深度不夠。高校往往重視培養本科生的認知能力,課程內容專業化程度高,缺乏個性化。而在目前,創業教育還沒有成為一級學科并且并沒有本科生層次的創業學科,大多設立為高校內的選修課或講座形式。一些高校倡導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并積極形成產學研協同培養模式,雖然仍處于初級階段,但有利于為本科生營造自由探索實踐的良好氛圍,為日后改革的深入進行起到鋪墊作用。
四、我國高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對策
高校是培養本科創新人才的搖籃,肩負時代的重任。為了促進高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的進一步發展,筆者對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科學、合理的高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提出幾個建議。
(1)更新人才培養目標。葉瀾先生曾提出,“在服從意識盛行的地方,特別是在對權威性見解頂禮膜拜的地方,創造思維和創造行為時不可能實現的,只有獨立意識才是鼓勵創造思維和創造行為的真正土壤”。的確,只有當高校真正稱為這樣的“土壤”的時候,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本科人才。為了讓學生們具有更開放的頭腦,高校應當按照創新教育的理念反思現有的教育理念與培養目標,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以滿足培養創新本科人才的需要。高校在強調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本科創新人才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包括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等多種能力。并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培養其創新品質和創新能力。
(2)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科學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落后的教學方法,能抑制甚至扼殺本科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國高校應該大力推進以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教學方式從單向的教師教授轉向師生互動,以此激發本科生的創新意識和參與創新實踐的主動性。此外,教師應鼓勵本科生大膽提出各種新想法、新見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挖掘其創新潛能。
(3)推廣本科生創業教育。創新教育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潮流,創業教育能夠教授本科生適應社會生存、自主擇業、自謀職業的方法和途徑。由此,不僅能激發本科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思維,還對學生的心理品質、判斷決策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多方面有所鍛煉和培養。我國高校應構建起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創業教育的內涵,轉變傳統就業觀,培養其創新能力,激發其創業欲望,挖掘其創業潛能,鼓勵其勇敢創業實踐,在創業過程中找到自我價值。
五、小結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今天,各高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體制如火如荼地展開著,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高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有些受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舒服,有些全盤照搬蘇聯模式的結果。而美國的教育理念一直以來以民主、鼓勵挑戰權威著稱,因此高校的本科創新人才培養自然在全球首屈一指。借鑒美國高等教育先進的本科創新人才培養理念與經驗,對于我國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我國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有著積極的意義。總之,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是從學校到學生、從觀念到制度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建設。各高校的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都應該有各自的特點,不能一味模仿。因此,中國各高校應結合本學校的實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期培養出大批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并能取得創新成果的本科創新人才。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