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英
【摘要】閱讀不僅能增長人的見識,解放其思想,還能對人生的發展和規劃產生建設性的意義。對小學生來說,其處于人生當中思維最不受束縛、想象力最為發達的階段之一,因此加強對其發展性閱讀的設計與建設就顯得尤其重要。本文以“小學語文發展性閱讀課堂構建”為主要研究對象,其目的在于通過有效措施的研究實現對于教學效果以及教育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構建,從而為小學生創造有益于語文學習和施展閱讀教學的有效環境,實現學生學習效果以及興趣的根本性提升。
【關鍵詞】課堂構建策略;發展性閱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前言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閱讀教學的特定任務是培養學生對書面語言的理解能力,也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是關系到培養讀寫能力和發展智力的一種發展性閱讀。小學語文發展性閱讀教學是以培養、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習慣等根本目標的方式。遵循的教學理念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那么,應如何時時發展性閱讀教學呢?
一、優化課堂設計,提升效率
從發展性閱讀的具體呈現方式來看,其所強調的是對學生閱讀個性化的培養,主張在創造性閱讀和探究性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語文素養,完善知識結構,實現情感和道德意識的升華。因此,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要想致力于發展性閱讀課堂的構建,歸根到底要提升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提升其個人對于語文知識的探究、把握和自學能力,注重自身語感和情感意識的不斷提升。比如說在創設情境中,滲透學生閱讀方法。目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經常性采用的方法和習慣性舉措就是“死記硬背”。但事實上,由于小學生本身有限的生活閱歷,較為淺薄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導致其在死記硬背的過程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局限思維,導致其在有限的學習空間內難以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多樣化的語文學習反而變成了模式化、僵化的課程內容。鑒于此,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走出僵化的思維模式,透過有限的閱讀文字,感知更多的內容與信息。例如筆者在進行有關革命類文章內容的教學時,會事先在班級內掛上幾幅革命先烈的圖像,或者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一段革命先輩不畏艱險、為國家和人民浴血奮戰,為百姓換取幸福生活的視頻片段,為課堂營造出一種健康、向上、不屈不撓與拼搏奮斗的精神氛圍。讓小學生在直觀感受到我們今日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的情況下,再去閱讀課文,就會產生濃重的幸福感與對革命先烈的尊重心理,從而在普通的文字內容當中,感知到無限的情感魅力。
二、激活參與,自主閱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是師生共同探究新知的發現過程,是個體探究閱讀和群體合作閱讀的結合,每個發展水平有差異的學生都可以通過探究性學習來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活動的直接參與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給學生以自主權,最大限度地在時間上、空間上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機會。課前放手讓學生去憑借舊知探索新知,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去摸索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讓學生去發現問題,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更努力去學;讓學生親自體驗解決問題獲得成功之后的無限樂趣,激活自身學習的潛能。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去讀:朗讀、默讀、品讀、賞讀……放手讓學生去讀。說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說讀之后的體會、感受、說學懂一篇文章、解決一個問題的辦法,說一個詞,說一句話,說一段短文……放手讓學生去寫:寫對文章空白之處的理解,寫對人物的評價,寫對故事情節的推理……在“放”中讓學生從容地進行字、詞、句、段、篇的品評、賞析,在“放”中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只有大膽地“放”,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去練;只有大膽地“放”,才能讓不同的學生都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只有大膽地“放”,學生才可能帶著教材走向老師,或帶著學習中的問題,主動地得到老師更有針對性的幫扶。更重要的是,大膽地“放”才能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激活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為主體”真正得到落實。
三、拓展延伸,自主閱讀
對于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并不是一教就會,一點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閱讀方法學習能力,要有一個逐步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創造學習遷移的機會。在閱讀教學中,這種遷移性學習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首先,要以課堂為中心,縱向延伸。課堂學習是個點,縱向要向課前課后延伸。課前讓學生有目的地充分自學,讓學生去嘗試,去實踐,去探索,去體驗。這個過程,學生必然要運用一定的方法去學,摸索出一套自學的方法,形成自學預習的習慣。學生能學懂的盡量在課前解決,課堂上著重讓學生提出普遍解決不了的難點,或學生領悟不到的教學重點、教學要點。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重點突破,在突破中教給方法,培養能力。學生這種在課前、課堂上被激活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必然延伸到課后,在廣闊的語言大環境中繼續自覺地學習、訓練、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語文閱讀同自己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真正讓學生時時閱讀,處處閱讀。其次,以教材為例子,橫向拓展。教材是個例子,它是學生學習規范語言的范例,是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載體。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首先要讀好這些反范文,但僅僅讀好這些范文是遠遠不夠的。教師不但要善于在課堂上讓學生以教材為例子,學習語言的規律;以教材為拐棍,嘗試語言的練習;以教材作遷移,形成語言的技能;而且要有點及面,讓學生憑借課堂學習中認識的規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課后橫向拓展,由一篇帶一批,或體裁相同的,或內容相關的,或寫法類似的。大量進行課外閱讀,既可以在拓展閱讀中鞏固所學的知識、技能,又可以在廣泛閱讀中運用學法,鞏固學法,更好的閱讀。
【參考文獻】
[1]韓泰新,郭培麗.發展性閱讀:扭轉學生低效閱讀狀態的新秘鑰[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12)
[2]閆麗娟.小學語文發展性閱讀的研究[A].2014年10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
[3]李卷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研究[J].學周刊,2016(26)
[4]譚興亮.發展性閱讀的思考與實踐[J].新課程(小學),2016(07)
[5]孫洪芬.發展性閱讀,讓我和學生一起成長[J].知音勵志,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