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苦子爾
【摘要】有效的教學除了課堂授課之外,還需要一定的作業練習。作業作為學習效果的檢測工具和知識理解的消化劑,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針對小學語文的作業布置來說,一定要做到豐富多元,做到實用性和針對性的統一。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著重分析了小學語文多元化作業的設計,希望能提高教育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多元化;學習效果
目前,小學語文的作業設計比較死板單一,多數僅限于課堂知識練習,很少涉及到其他能培養學生能力的形式,而枯燥單一的作業,學生對此也比較反感,應付心態比較強烈。事實證明,這樣即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也會大大降低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興趣。為了實現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實現教學的針對性,豐富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實現語文作業設計的多元化已經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一、布置作業面向全體,因生而異
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個體,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有所不同。以前都是統一布置作業,千人一面,評價標準劃一。我對班上的學生進行簡單的“區域劃分”。每次布置作業時,給予不同的作業題,不同的完成要求,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對少部分學生來說,能完成作業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樣,杜絕了以前后進生學生經常不完成作業的現象,學生不用整天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愁眉苦臉了。分層作業,樹立了學生的自信,成績穩步提升。而且,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同的作業層次給學生獨立自主完成創設了自由空間,重視了學生的主體需要和情感體驗,這樣的作業設計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自主意識的培養。
二、布置有趣味的作業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發動了儲存在學生內心的能量,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布置趣味性的作業,就是要讓學生找到作業的快樂,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潛力。這樣的學習,才能高效率,才會事半功倍。
我發現,學生作業中經常出現錯別字,有什么辦法讓學生重視生字的識記呢?為什么學生作業有這么多錯別字呢?我分析了產生的原因,一方面社會上不規范用字影響了學生,另一方面學生重視不足,隨便書寫是一個成因。于是,我便布置了一個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一些社會現象,搜集社會上的不規范用詞用字,完成之后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學生們發現,許多店牌、店里張貼的公告經常出現錯別字,有的還鬧出了笑話。在哄笑之余,學生們也認識到規范寫字的重要性,作業也認真多了。
語文園地里,有很多需要學生識記的詞語或成語。學生們比較討厭機械枯燥的簡單抄背記。想個什么辦法讓學生在愉快中識記這些詞語呢?于是,我便設計了一個“詞語接龍擂臺賽”的作業,每天在第一節語文課前騰出幾分鐘“攻擂”,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下,進行詞語接龍。學生興趣濃厚,為了攻擂,學生就要大量識記詞語、成語,就必須積極主動去廣泛積累。在學生積極參與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詞匯,我也不必擔心語文園地中的詞語積累學生不能認真完成了,學習的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三、感官體驗、實現作業設計多元化
小學生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好奇心,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調動起來。傳統的常規作業布置,一般都是紙質化的載體作業,是對課本知識的細化鞏固和訓練,如生字詞的抄寫、文章的默寫、單元檢測試卷等。其實,作業的設計不僅僅只有這些繁瑣的乏味的文本,還包括那些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它是一種憑借,讓學生通過積極的情境感悟,實現作業練習的趣味性、知識性和有效性的結合。作業的設計也課堂教學設計的延續,它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開展自學的過程。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該通過設計真實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幫助小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一定要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的讓學生認識事物,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學習中發揮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思維潛力。
四、突出實踐,實現作業設計靈活性
小學語文課,很多的老師授課只是講解教材中的知識,至于作業布置也就離不開講授的內容了,嚴重造成了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脫鉤。
學習的目的就是知識的獲取和應用,任何的學習都不能違背這個理念。實踐的范圍很廣,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參與社會觀察是實踐,動手操作是實踐,通過觀察學會表達是實踐。在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中,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通過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查一查,不斷鞏固知識,擴大視野,開拓思維,提高能力,實現生活化的教育意義重大。小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各方面的可塑性也非常高,通過實踐,可以將生活中的事物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他們的感官,開放式地儲存信息,為他們的認知活動,語言活動,思維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提供取之不竭的豐富源泉。在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中,一定要有效的結合教學的內容和學情的變化,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實現小學生語文作業的設計回歸社會實踐活動,回歸學生的生態發展。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生活即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要死守課本,一定要學會創新,一些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不可讓學生“讀死書、讀書死、死讀書”。社會是個大課堂,在此課堂上,小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會有廣闊的空間,可以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并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實現教育的回歸。在實踐型作業的設計中,可以設計探究型作業的布置,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使學生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而是新時代,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好學生。探究型作業,可以是對社會中的現象作文、可以對社會上的招牌字糾正等。
小學語文作業的布置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消化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新形勢下,語文教師一定要有效的整合教學內容、學情和社會的實際情況,巧妙的設計語文作業,實現作業設計的豐富性和多元化,不斷拓寬語文學習途徑,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孫曉華.小學生“多元化作業設計與評價”的研究與實踐[J].新校園,2012(2)
[2]馬云善.淺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多元化[J].讀寫算,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