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娜娜?付洪濤?郭英才
摘 要: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要加強對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并充分滲透到教學和實訓的各個環節。本文根據四川省多所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認可的調研數據,進行梳理、分析和探討,從而為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職院校 工匠精神 調查分析
課 題:本文系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2016年立項重點課題:打造工匠精神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路徑研究(編號:ZG201636)研究成果。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發人們熱議。
一、背景
從古至今,工匠精神在我國都是源遠流長,從莊子“技進乎道”到魏源“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上述文中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它體現在產品“從99%提高到99.99%”的過程中,工匠精神是認真、執著、精細、完美的代名詞。正如《大國工匠》中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沒有上過名牌高中也沒進過知名大學,但是卻技藝精湛: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在只有0.6毫米的銀片上精雕細琢打造出“和美”純銀絲巾果盤,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他們僅憑著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成為一個個領域內不可或缺的人才,成為國寶級的頂級技工。
然而,在我國當今社會更多的人愿意成為“科學家”“發明家”“白領”,對從事與技術打交道的藍領工作反而心有不甘。根據上海市的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者中僅有1%的人愿意當工人。與之相關的另一個現實是“高級技工萬金難求”。國人在海外排隊搶購奶粉、馬桶蓋,各種海外代購類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似乎“美國制造”“日本制造”更象征著精致、可靠,更能贏得大家歡心。“日本制造”是從二戰廢墟中后來居上的,“美國制造”長年保持在全球工業創意、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最前沿,他們的成功不可一概而論。但在這些國家,以敬業專注、求精求新為核心的“工匠精神”都獲得了極大推崇、得到了充分釋放,是他們工業進階、產業升級征途上的精神指引和關鍵支撐。“與全球領先的裝備制造業相比,中國企業不缺技術,而是缺少一種工匠精神,如果不喚起‘工匠精神中國就談不上成為世界制造強國”,李克強總理在有關鋼鐵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座談會中曾舉例說到,“時至今日我國圓珠筆上面的圓珠都需要進口,這正是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也是為何要提出工匠精神的緣由”。正如萬鋼所言;“工匠精神實際上是一種敬業精神,就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和實踐,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鍥而不舍,工匠精神的培養,要從教育抓起,從職業教育抓起”。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工作在生產、管理、建設、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術人才的使命,如何有效地培養和塑造高職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將其自覺內化為自己的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并外化為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是新時期高職院校大學生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現實命題和重要歷史任務。基于此,文章梳理并分析了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認同的現狀,并進一步對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研究,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材料與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
結合國內主流媒體關于工匠精神的報道,在相關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并與多位專家討論后形成了高職教育工匠精神認同及培養路徑調查問卷。問卷總體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接受調查的四川省高職院校大學生人口結構特征,問題回答以客觀選擇題方式出現,第二部分是高職教育工匠精神現狀及培養路徑調查,共設計16個問項。其中客觀選擇題單選11項,多項選擇5項。問卷調查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2016年8月下旬,對問卷進行預調研,在預調研的基礎上對問卷問項進行調整與重新設計;第二階段是2016年9~10月通過問卷星生成鏈接,借助通訊工具、網絡、郵箱發放正式問卷鏈接,截止到2016年10月30日共收到有效問卷1279份。
2.樣本描述
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是指對所獲得的樣本基本信息及特征進行描述性統計操作,以頻次、百分比等形式來反映樣本的結構分布和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
從表1可以看出,調查問卷中女生969人,占總體問卷數量的75.76%。由于被調查高職院校多為文科類院校和醫衛類院校,女生多于男生,問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兩類院校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在校大一、大二學生居多的占總人數的94.21%,學生文理分科差別不大,曾經或者現在擔任學生干部與不擔任學生干部的比例相當;政治面貌方面,共青團員占絕大多數比例,入黨積極分子和中共黨員(或預備黨員)次之。總體而言,樣本結構合理,分布科學,有效地避免了單一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證研究數據的可靠性與研究結論的真實性。
三、高職院校在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中的現狀和問題
1.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度不高
通過對“當代大學生對工匠精神是否對其具有指導意義”“是否知道工匠精神”的交叉分析可以得知,其中持贊成態度的大學生占98.75%(見表2)。由此可知,大家都比較認可工匠精神對當代大學的指導意義,但是從贊成的人員中我們可以看到只有37.37%的學生知道工匠精神,而有46.08%的學生聽說過但是不清楚,有16.55%的學生是不知道或甚至沒聽說過工匠精神。因此,我們可知當代大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認知度還不夠。
2.高校在教育教學中缺乏對工匠精神的融入
根據調查高校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這一多項選擇題分析,從表3可以得出,“學校課堂”這一途徑只占44.64%,“學校環境文化”占34.95%,反之“互聯網”“廣播、電視、報紙”等途徑居然高居榜首,分別占據68.88%以及63.49%的比例。眾所周知,大學生都是高考競爭的優勝者,但是他們理論知識多,動手能力較弱,紙上談兵、高分低能的比比皆是,從學校升學的入口來說,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學生在校期間,“課堂”和“學校文化環境”伴隨了學生90%以上成長時間,但是如此重要的教育途徑,工匠精神的融入度反而不高,50%的比例都未達到。現在的大學校園很熱鬧,有的熱衷創新創業教育、有的熱衷辦證考證,甚至有的片面追求和“綁架”技能大賽,掩卷深思很少有學校能靜下心來營造工匠精神氛圍的。如此一來便會造成工匠精神的認知度缺乏,進而演變成工匠精神的認同度不高的局面,從而失去了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的第一陣地,更不要談現在部分高職學生既不愿意動腦也不肯動手,只求畢業糊口營生,不求學習技術之精髓的問題了。這往往造成現在企業缺人又不愿意招聘剛畢業學生而陷入用工難、職業學校學生就業困難的“兩難”局面。
表3 高職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
3.實踐中缺少對工匠精神理念的傳承
實踐是聯系理論與現實的基石,也是將書本中的文字運用于實際的最好途徑,要把“小伙子”或者“大姑娘”精雕細刻成大國“工匠”里的匠人或者是具有基本的“工匠精神氣質”的人才,那么課堂之外的企業或實訓室里的實踐教學也應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從調查中可以看到,從企業見習這一途徑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學生只有11.49%的比例。由此可知,本應該是最容易直接了解或者是體會到工匠精神的一個環節,反而成為最少能夠感知“工匠藝術”和“工匠魅力”的地方。
4.細分高效、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體系缺失
我國現在的職業教育多是以通識教育為主,初級入門居多,即只有基礎和一點理論知識,在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方面還有所缺失。縱觀歷史,中華民族從來不缺乏工匠精神:四大發明享譽世界;故宮、圓明園、蘇州園林等建筑巧奪天工,木器、玉器、瓷器也是個個精雕細琢、無玉不美;無器不精,得到世界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展覽。然而,如今不少高職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缺乏對工序、工種、工藝的細分和差異化教學,而是簡單的無差別化、流水線式培養,只是期望做到“合格”,而并未追求卓越。部分高職院校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還缺乏整體的規劃和有效實施。問卷顯示,在“你的學校是否實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工匠精神”這一選項中,有24.39%的學生選擇“否”,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仍有一些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缺乏對學生實踐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有機契合。
四、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思考
1.多途徑融入工匠精神,使其貫穿于高職教育全過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校長朱清時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學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質的工人、廚師、飛機駕駛員等高技能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化的不斷提升,現如今“互聯網+”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因此,多途徑、多渠道、多種方式,例如,通過網絡、視頻、校園廣播、學校刊物、優秀畢業生回校講座等載體傳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工匠精神事例,使其更加生動、形象,融入于學生的思想里,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職業意識。
2.拓展教育范疇,校企合作探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發現,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工匠精神很多都是通過師傅傳徒弟、師傅影響徒弟的方式傳承下來的。在德國,技術工人的培訓時間至少3年;在培訓3年畢業后,再當3~5年的學徒,直至通過資格考試,才能獲得技師證書。而只有獲得技師證書的人,才有資格開自己的工廠。在校的短短幾年時間,如何使學生能夠不僅僅掌握基本入門的基礎技能,而是深入掌握一門真正的技藝,實現“德藝雙馨”,成為大國工匠,這需要與技能大師們合作。“全國技術能手”“湖南省勞動模范”中聯重科高級技師技能大師龍衛國已于2016年5月成為湖南工業職院的兼職教師。自此,這位擁有豐富一線經驗的技能大師將在該學院手把手帶徒,傳承工匠精神。技能大師與在校老師互相結成對子、共同培養職業人才。與此同時可以邀請相關企業技能大師參與學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人才標準的制定,無疑是對“現代學徒制”的全新探索,高職院校應該在這方面多做思考和實踐,讓更多的技能大師參與到人才培養中,拓展我們的教育范疇,開啟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帶出一批理論和技能兼備的能工巧匠,傳承工匠精神。
3.細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雙提升
關于制造業技術工人,有的人可能會認為只是枯燥的流水線工作而已,沒有技術含量和創造力。然而并非如此,真正的工匠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是耐心、專注、精雕細琢,是深入鉆研、在某個領域有很高的造詣,而不僅僅是一個流水線上的操作工。因此就要求將現在的專業培養過程中細分、細化,針對特別的工序、工種、工藝進行培訓研究,如茶藝專業,學校教授的更多的是理論及識茶、品茶,而不是帶學生去茶園種茶、養茶、摘茶、炒茶等,學生只知道成品,而對其來源制作工藝一概不知,就如同“飲水而不知其源”。高職院校只有做到重視工匠細分工序的培訓、對工匠學科知識的積累,去研究記錄,完善工匠基礎知識體系的建設,才能培養出具有遷移能力的大國工匠。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營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圍
我國教學中,學者、研究性的教育者占多數,而魯班、茅以升、王選這樣的大師級工匠教師占少數,大部分的教育者都是從“高校—高校”的模式,而非“高校—企業或(實際經營)—高校”模式,有一線實戰經驗的教育者更加少之又少。因此,一要培養具有“雙師型”人才,使大部分教師持“雙證”上崗,使教師人才多元化;二要使教師來源多元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切入點,通過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圍,為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
參考文獻:
[1]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6).
[2]重蓮.中聯重科:喚起“工匠精神”強健中國制造業[J].中國品牌,2015(4).
[3]楊生文.技工院校貫徹落實工匠精神要把握好六個結合[J].職業,2016(9).
[4]成海濤.工匠精神的缺失與高職院校的使命[J].職教論壇,2016(22).
[5]劉雙雙.湖南探索“現代學徒制”技能大師將工匠精神送進學校[EB/OL].http://www.chinanews.com/df/2016/05-14.
(作者單位:雅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