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濤
【摘 要】 在我國的貧困地區正在進行著一場“扶貧攻堅戰”。農村貧困地區長時間的貧困狀態下原有的文化生態已經被破壞,逐漸進入一種文化貧困的狀態。接著在這種狀態下產生了一種貧困文化。這種貧困文化是扶貧攻堅的最大阻礙。農村貧困地區在經濟脫貧之后更要文化脫貧。農村地區文化亟待內生性重構。本文從文化貧困和貧困文化產生的原因,從文化內生性重構的視角,討論文化精準扶貧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精準扶貧 文化扶貧 內生性重構 貧困文化 文化貧困
我國的扶貧攻堅戰已經開展了很多年。扶貧的模式從之前的“輸血式”轉為“造血式”扶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的號召。為提升貧困地區造血能力,保障貧困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文化扶貧迫在眉睫,但是農村文化貧困不是一朝一夕造成,貧困文化是進行文化扶貧的最大障礙。突破障礙的關鍵點就是促進農村文化的內生性重構,重建健康穩定的農村文化生態。
1 文化精準扶貧的相關概念
1.1文化貧困和貧困文化
廣義上,文化貧困是指一些國家或地區文化滯后于時代發展并影響到其生存與發展的落后狀態。它既包括教育、科學技術的落后,又包括價值觀念、體制、發展戰略、知識創新的落后等。[1]20 世紀 50 年代末以來,一些學者開始考察經歷持續貧困的文化后果。在這一脈絡上最著名的理奧斯卡劉易斯(Oscar Lewis)的貧困文化(culture of poverty)概念。劉易斯認為,在社會中,當群體處于貧困狀態時,他們會形成應對自身地位的行為模式,這時就出現了這種貧困文化。[2]
文化貧困可能由于多種因素導致,他是由于本地文化生態的破壞導致的一種現象。經濟落后的地區不一定會出現文化貧困。比如在安徽皖南黟縣的一些古村落。當地的經濟十分落后。基本還是小農經濟,但是當地的文化氛圍十分濃厚。當地人非常注重教育,我國傳統文化在當地有著非常良好的傳承。文化貧困現象的出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傳統文化生態的破壞,導致傳統文化的缺失,而現代文化體系卻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我國當前文化扶貧的主要問題是文化生態和內生性重構之間的背反。[3]改革開放以來商業化對于貧困地區的沖擊是產生文化貧困的重要原因。[1]由于商業化,是的貧困地區原生文化生態被破壞,而該地區原有的經濟貧困現狀又沒有改變,現代文化體系還未在該地建立,文化貧困現象出現。
貧困文化是貧困的衍生品,它是在文化貧困的環境下,貧困長期存在的產物。貧困文化的存在使得貧困產生了慣性。由于貧困產生的習慣使得貧困得以繼續發展蔓延,使得貧困成為一種循環。一代又一代的發展下去,貧困人口很難擺脫貧困現狀。
1.2 文化的內生性重構
文化的“內生性重構”是以文化主體自身成長愿望為基礎、以文化要素更新或重組為手段、以消除“文化墮距”或推動文化發展為目標的行為或行為方式,通常表現為特定主體在特定地理文化空間中以自身力量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過程。
文化的內生性重構是消除貧困文化擺脫文化貧困的重要途徑。通過文化的內生性重構可以有效的解決當前文化貧困的問題。所以推進文化內生性重構是文化精準扶貧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文化貧困地區的文化生態被嚴重的破壞,貧困文化滋生。所以現在文化貧困地區想依靠自身力量進行文化內生性重構非常困難。文化扶貧就是幫助這些地區推進文化內生性重構。努力恢復文化貧困地區的文化生態,構建良好的農村現代文化。
2 文化精準扶貧推進文化內生性重構具體措施
2.1文化精準扶貧的硬件措施
文化扶貧的當務之急是在文化貧困地區建設文化發展的相關基礎設施。比如鄉村文化廣場、農村圖書室、學校等教育機構的建立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建設好該地區互聯網硬件設施,讓每一個貧困村都能連上互聯網是文化扶貧的關鍵。出現文化貧困是因為傳統文化的缺失而現代文化體系尚未構建。互聯網是可以跨越空間限制的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互聯網的接通使得貧困人口有了了解信息的渠道。只要有了解信息的意愿有了互聯網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其次是建立鄉村文化廣場。為村民從事文化娛樂活動提供場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解決文化貧困的根本措施發展教育。有了知識,人們才不會愚昧,貧困文化就不會滋生。所以文化扶貧的關鍵是建立學校等教育機構。使得孩子們“有學上,上好學”。
2.2文化精準扶貧的軟件措施
教育是推動文化內生性重構的關鍵,因為教育可以有效的遏制貧困文化的滋生。將良好的修養、健全的人格、優秀的意志品質、科學的知識帶給孩子們。使得貧困人口的下一代有效的脫貧。教育不僅是硬件上的提升也要在軟件上進行加強。在文化精準扶貧中要了解各個村的學齡兒童情況,輸送良好的老師提升當地教育的軟實力。
由于原有文化生態的缺失,所以要盡快建立新的文化生態環境。在中國傳統農村文化是以家族為單位的。每位家族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作為家族的核心,其承擔著家族文化傳承和維護的責任。而這一個個家族文化構成了傳統文化生態。所以要充分發揮文化貧困地區中優秀人才的模范帶頭作用。這些優秀人才往往在城市發展接觸的是城市的現代文化體系,他們可以作為城市文化和文化貧困地區之間的紐帶。將城市現代文化體系結合文化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造,傳播到貧困地區。構建現代文化生態,為當地文化內生性重構提供良好的環境。
高校是現代知識的聚集地,截至 2015 年,我國共有公立普通本科院校782 所,而全國貧困縣的數量是 592 個。高校完全有能力對貧困縣進行一對一的幫扶。所以要建立高校和貧困縣之間幫扶機制。這樣的機制可以先進文化進入貧困地區,促進當地文化內生性重構。
【參考文獻】
[1] 曲蘊,馬春. 文化精準扶貧的理論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圖書館,2016(9):4-8.
[2] 陳前恒,方航. 打破“文化陷阱”的路徑[J].圖書館論壇,2017(3):1-9.
[3] 段小虎,張惠君,萬行明. 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安排與項目制“文化扶貧”的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6(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