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銳鋒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協作學習方法,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本文針對《交通信息網絡與通信》課程中存在的內容生澀枯燥等特點,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方法進行課程改革。具體實踐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建立、組織、過程控制以及評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交通信息網絡與通信;教學改革
0 引言
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是面向智能交通領域,適用我國交通運輸行業迅猛發展而開設的新興專業。其目的是培養既有交通知識背景,又具有計算機、電子信息、電氣自動化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交通信息網絡與通信》作為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基礎課程,是開發研究交通信息系統,連接交通理論知識與信息自動化知識的紐帶。它為設計研發交通設備,實現交通系統優化相關課程打下基礎,是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一門課程。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大多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收課程知識。而《交通信息網絡與通信》課程中存在著大量的協議介紹,內容生澀枯燥,傳統的方法在該課程中很難應用。因此,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程度,從被動接收知識到主動吸收知識,在《交通信息網絡與通信》課程的教學中,擬采用小組合作學習來增強學生之間的協作,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1 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與任務
交通信息網絡與通信課程主要分為網絡技術與通信技術兩大類,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應當掌握常規網絡的基本拓撲結構、基本分層結構,同時理解掌握常規的通信技術。對于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學生而言,在前期的課程中只接觸過相關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本課程的教學即涉及到網絡與通信的理論知識講解,又應當結合實際的交通工程案例,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1.2 小組合作設計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班級授課制背景上的一種協作式教學方式[1]。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形成多個相對獨立的學習小團隊,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通過團隊任務的方式提高學生個體的參與程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2]。
1.2.1 小組的建立
在課程開始之前,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本專業14級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興趣調查,共計79人。其中選擇喜歡小組合作學習的約占80%。這也反應出采用小組學習的必要性,學生迫切需要教師更改傳統的教學方式,想更多地參與到課程互動中來。在綜合考慮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以“實踐與理論結合,平衡與競爭結合”為原則進行分組。每4—6位同學為一個小組,其中一名為組長,負責組織小組內的學習活動,其它同學需要負責發言、記錄等工作。為加強每位同學的參與程度,小組人員的角色采用輪流制。
1.2.2 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
在小組合作教學工程中,教師即充當著講授者、輔導者的角色,同時又充當著顧問、促進者等角色。在整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全程參與。由于《交通信息網絡與通信》的前導課程薄弱,為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在課程基礎內容講授的基礎上,設置小組討論課題,布置相應任務。在小組討論課題中,教師只給出小組討論課題的題目,具體課題的內容覆蓋范圍、小組討論內容組織的步驟和細節并不作具體要求。小組討論課題分為兩類:基礎知識分析比較以及實際場景網絡通信平臺搭建。基礎知識分析是基于教師對基礎理論的講解展開的,課本的知識相對陳舊,教師在課堂上拋磚引玉,鼓勵同學查詢課外資料,收集整理,并在課堂上有發言人進行匯報。實際場景網絡通信平臺搭建來源于交通實際項目場景,鼓勵學生從需求分析、方案設計、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開展。
課程在組織方面主要分為三部分內容:小組發言、小組答辯以及教師講解。小組針對上次布置的課題,由發言人進行講解。由于分組較多,每次課程由教師挑選3—5組進行發言。在每組發言完成后,由其它小組同學進行提問,發言小組通過小組討論回答相應問題。在所有小組發言完成后,由教師對該討論課題的關鍵知識點進行二次講解,并對發言進行點評。
1.2.3 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控制
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法中,教師需要對小組的學習吸收情況進行全程監控。因此為保障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熟練掌握,教師在理論知識講授可通過微課的形式開展。例如錄制教學視頻,讓同學在課后仍然可以復習。同時教師需要關注表現不佳的小組,以旁聽者的身份參與這些小組的討論中,發現問題并幫助解決問題。甚至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設置課題,建立小組組間的合作方式,以優秀小組帶動落后小組,提高班級整體水平的提高。同時采用抽查的方式全面了解班級的學習效果。
1.2.4 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評價是該方法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評價基于“激勵學生更好學習”為原則,更加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分為: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組內對組員的評價、小組間的互相評價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構成。其具體評價內容包括:課題完成程度、組員對小組的貢獻程度、組員的參與程度以及知識掌握程度等。
在具體實踐教學中,可采用如下評價標準。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占15%,組內對組員的評價占15%,小組間的互相評價占30%,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占40%。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既來源于學生所在小組的表現,又來源于學生個體的表現。因此在每次的小組討論課題任務中,需要小組劃分個人任務和小組任務兩部分,便于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2 結論
經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改革,《交通信息網絡與通信》課程的教學效果取得一定的提高,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部分同學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增加個人發言單元、小組成員靈活變動、強化個人學習效果考查等方式進行進一步改進。
【參考文獻】
[1]劉艷平,艾慶華,王猛.個性化教學組織形式中的小組學習類型[J].中國教育學刊,2014,(07):48-53.
[2]郭秀平.小組學習的本體價值及實現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02):16-19.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