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饒雯娜 劉仁豪
摘要: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建設力度的不斷增強,我國廣播電視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由于我國具有特殊的國情,使得廣播電視事業不僅僅具有娛樂的功能,還肩負著教育的責任,這就需要保障廣播電視節目的質量,不斷的培養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思維,以此,推動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培養;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思維
加強廣播電視事業的建設力度,符合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廣播電視節目的多樣性,極大的豐富了我國人們的精神生活,推動了我國文化建設的發展,因此要想更大限度的發揮廣播電視節目寓教于樂的功能,就要從培養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思維做起,讓節目在扎根群眾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教育質量。
一、影響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思維的因素
(一)大學教育的理論化
眾所周知,從事廣播電視事業的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專業的技術能力,近幾年來,我國很多的高校都設置了廣播電視編導這一專業,每年招收的人數也不斷增多。這暗示著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前景一片大好。但是在實際編導人才的培養中,大部分的學校只關注對學生知識理論的培養,忽略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操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編導專業的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理論基礎知識過強在一定程度上一致了編導學生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創新思維的發揮,使得節目的形式過于流程化,節目的質量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1]。
(二)基礎設施的落后性
廣播電視編導作為一門新興專業,編導專業的學習需要學生熟練的掌握不同型號的單反以及攝像機的使用方法,對設備的要求非常高。此外,編導專業的學習還需要學校具有相對完備的演播室以及燈光照明工具,這些都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雖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由于發展時間短,再加上學校的重視程度不高,很多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學生缺乏對基礎設施的了解,就會大大制約編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實踐機會的缺乏
我國廣播電視事業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學習編導專業的學生不從事編導行業的工作,從事編導事業的人員大多不是科班院校畢業。這是因為在校過程中,編導專業的學生缺乏實際鍛煉的機會,對節目制作流程和電視臺的工作模式缺乏了解,導致畢業后進入電視臺工作中,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過大,從而放棄這份工作,這也會嚴重阻礙編導的創新思維的發展。
二、如何培養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思維
(一)加強對編導創新思維的培養
對編導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的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有經驗的廣播電視事業從業人員具有發現人才的能力,為電視臺招收進來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編導,在此基礎上,激發編導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經驗豐富的廣播電視事業人員可以給新招進來的編導播放國外的一些奇思妙想的電視和廣播節目,以此作為素材激發編導的創造思維。然后要在電視臺內部不定期的舉辦一些訓練活動,改變編導學生在大學生活中養成的定性思維,擺脫傳統思維的限制和束縛,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重點培養編導的發散性思維,積極表揚具有立體思維的編導[2]。
(二)引導編導體會“藝術來源于生活”的真正含義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在大學的溫室環境下,有多少編導學生愿意走出學校,體驗生活。編導學生缺乏對生活的體驗,不能清晰了解現代社會的現象和時代風貌,很難創造出群眾喜愛的廣播電視節目。因此,要想培養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思維,就要讓編導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在此基礎上,讓編導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整體認識,積極引導編導的逆向思維,以便在具體的創作活動中得到全新的體驗,實現對編導的創新能力的建設和培養。
(三)加強編導專業的基礎設施建設
設立廣播電視編導的高校要重視對編導人才的培養,從基礎設施上給予一定的支持,這樣學生在學校過程中就不局限對書本的學習,也能今早的對從事的行業有一個較為清楚的了解。高校加強編導專業的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編導學生的動手能力,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創新管理機制
對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激發,不僅僅是對編導自身能力的提升,還要為編導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完善獎懲機制和評價制度的基礎上,創新對編導的管理機制。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民群眾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還是信息的發布者和管理者,在網絡時代的發展下,創新性管理機制的建立可以實現編導與群眾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能夠促進編導了解人們的想法,從而創造出符合人們需求的廣播電視節目[3]。
三、結論
編導是創作優秀節目的主體,培養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思維適應了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需求,能夠保障廣播節目的質量,提升廣播電視節目的創作水平。培養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也是推動我國廣播電視行業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曉文.試論如何培養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思維[J].傳播與版權,2014,08:76+78.
[2]申宇.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思維能力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05:111-112.
[3]馬永超.試論如何培養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思維[J].新聞研究導刊,2016,0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