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摘 要: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學的前提,關系到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以及效率等問題。教育教學目標的設計不僅僅影響到了學習的主要內容選擇,還體現了教育目標的具體內容。筆者將根據相關工作經驗,針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目標設計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研究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期能夠給廣大小學語文教育者提供可供參考的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目標設計;問題與對策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的成果進行預測,也是上完一節課程后對學生提出的相關要求。教學目標的設計決定著教學的主要內容,也同時反映出了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簡而言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整個教育教學的精髓。制定完備的教育教學計劃能夠幫助教師更高效的完成教學目標,最終達到教育目的。語文課程相對而言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其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增強其愛國主義精神,在具體的實踐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不斷的養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閱讀習慣,日后成為社會的棟梁。
一、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設計中出現的相關問題
1.教育教學內容比較空洞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中內容較為空洞,舉例來說,在“竊讀記”一文中,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將教學目標設計為以下3個方面:①流利并且正確的、有感情的閱讀全篇課文;②認識課文中的一些單詞;③理解主人公的行為。上述目標設計背離了新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計要求,使得教育教學目標變得模糊,也失去了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特點。
2.教育教學目標主體混淆
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目標設計中,部分教師將教育教學的目標主體當成教師自己,而沒有把學生作為主體。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過分強調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傳統的應試教育里教師是課堂教育的主體,學生是客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花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來講解文中的段落以及生詞,不斷地向學生灌輸文章的主題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學生只能夠默默記筆記,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新課標改革之后,教育教學目標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在設計相關教育教學目標時需要向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方向考慮,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情感以及價值觀念的形成。簡而言之,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目標設計應該是將學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充分考慮進去,將學生作為教學目標的主體[1]。
3.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夠準確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目標定位不但影響到了課堂組織的管理模式,也影響到了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通過對教育教學目標的具體表現不難發現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部分教師對教學的相關目標仍然沒有定位準確,出現較多將課程目標照搬照抄的情況,甚至還出現將三維目標拆分成諸多教條目標的情況。
二、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具體對策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內容一般是優美的文章或者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等,在語言表達以及寫作等方面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或者閱讀的模板。我國的閱讀教育教學中主要是圍繞某一篇課文來進行講解,但是由于上課的時間有限,所以需要對每一次的教育教學設計進行重點選擇[2]。
1.研究課本的具體內容,突出其重點所在
小學語文課本的相關內容規定了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小學語文教師首先需要以一個閱讀者的角色來思考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掌握方法來了解本文的重要內涵,并且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欣賞本文;在閱讀完之后,反思自己所用的閱讀策略。舉例來說,在閱讀“竊讀記”一文中,需要將文中的重點句子畫線,例如“我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得讀著”。在這一句子中,作者把自己比喻成餓狼,說明作者對書本有強烈的渴望。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為什么作者要把自己說成是一匹餓狼,狼在人們的意識里是一種很兇猛的動物。此時可以慢慢得引導學生,作者想要表達出的另外一層意思,去別人家書店看書既快樂又很可怕。作者很怕被人家發現,但是對知識的渴望又不能讓其止步,因此造成了作者有一種偷竊的感覺。
2.轉變學生的客體地位,將教師的主體地位逐漸轉為客體
教育教學的目標不是讓教師在此過程中去具體做什么或者應該怎樣做,而是在通過教育教學活動之后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以及學習方式。在評價教育教學目標是否高效實現時,其重要參考依據應該是學生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獲得了何種認識,并且相比起去年的行為表現有哪里進步的地方。簡而言之,教育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是為學生量身定制的,也是現階段實施的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例如,在學習“竊讀記”一文中,教師應該主動向學生提問,為什么作者在如此懼怕的狀態下仍然堅持閱讀,并且在別人都希望天氣晴朗時作者卻希望雨能夠越下越大。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漸把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
3.精準定位教育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主要將教育教學的內容要點講給學生聽,讓學生能夠明白整篇課文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將教育教學目標設計明確規劃出來,讓學生學習一些優良的品質,逐漸養成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學習“竊讀記”一文中,文中所要表達的意思是讓學生養成閱讀書本的習慣,愛讀書才能夠逐漸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教師在明確次目標之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制定閱讀計劃,規定自己一個月要看多少本書或者一年內要看多少本書。
4.合理利用教材,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
相關文獻指出,學生在學習新課程的時候其自身的基礎知識以及認知水平對新知識的理解起到重要的影響。在教學活動的,教師要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以便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針對性指導與教育。因此,教師要在掌握學生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合理規劃與利用,分析哪些問題才能夠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有效推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設計中遇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教學內容比較空洞;其二,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夠準確;其三,教學的主體混淆。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目標設計的對策是:研究課本的具體內容,突出其重點所在;轉變學生的客體地位,將教師的主體地位逐漸轉為客體;精準定位教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桂林,袁開文.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26(3):107-109,1211.
[2] 黃鳳霞.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目標設計探略——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有效教學芻議之一[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15(12):1701-1703,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