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蓮
摘要:以黑河學院為例,對新建本科院校會計專業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具體包括實踐教學目標問題、實驗課程設置及課時問題、實驗軟硬件配置問題、實驗室開放與管理問題、校外實習基地問題、實踐考核與評定問題、實踐教學師資培養問題。
關鍵詞:新建本科;會計學人才培養;就業;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1
由于建校時間較短,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在會計實踐教學方面普通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實踐教學目標問題
實踐教學目標取決于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黑河學院為例,根據黑河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黑河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專業基礎扎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而其中的“應用型”是指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實踐教學的目標也應是服務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從而為未來就業打下良好基礎。整個實踐教學也應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
二、實驗課程設置及課時問題
黑河學院2016級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環節+課程實驗+創新創業”所占學分為總學分的36.5%,比13年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的28.29%,多了8%,也體現了在專業培養上更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例如基礎會計課程總學時由先來的64學時(理論46學時和實驗18學時)變為72學時(理論44學時和實驗28學時),其他的專業課程的實驗課比例也在提高,管理學也由原來的全部理論學時設為課帶實驗的課程。這樣的設置也符合實踐教學的目標,但還應進一步考慮哪些課程應設置實驗課,以及實驗課課時比重,來更好地服務于實踐教學目標-培養應用型人才。通過與任課老師、學生座談發現,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業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幾門理論課也在向更多實踐課上轉變,或者全部轉為實踐課,比如財務報表分析這門課程,經過課程改革,把傳統理論講授為主,轉變為學生案例分析和講解、交流為主。再設置此類課程時,就應考慮提高其實驗課時。
三、實驗軟硬件配置問題
現黑河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共設8個實驗室、近兩百臺電腦來滿足三個專業、1000名在校的實驗課和參加各類實踐類大賽需要,隨著實踐教學課時的不斷增多,實踐類大賽參加的賽次不斷增多,實驗室的設置不再滿足需要。會計專業軟件也在達到三十個左右,能滿足現在十五門實驗課程需要,但有些軟件需要更新,如會計電算化這門課程的軟件有用友U872和用友V10.1兩個版本,用友U872已經是很舊的版本了,用友V10.1很新,但是其所占內存較大,而實驗室的電腦內存又較小,無法運載用友V10.1,所以用友V10.1的更新必須建立在硬件更新的基礎上。實驗軟件不升級,不能很好地適應未來工作需要。再如VBSE實驗室的硬件已安裝完成,用此實驗室進行過一屆學生的集中實習,但軟件運行和操作過程中也出現問題,等待供應商進行新版本的升級。
四、實驗室開放與管理問題
由于實驗室管理人員較少、實驗室數量多、軟硬件多、管理復雜,并沒有這方面的資金預算,無法給管理者報酬,實驗室在課余,尤其是晚上并未真正向學生開放,只是在有校內或院內比賽時或比賽前集訓時由使用者申請開放。開放率低會使資產的實際使用率下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實驗室在上課期間硬件出現問題,由于實驗管理人員的技術和數量有限,不能及時解決,影響了教學效率。軟件操作出現問題不能及時解決,也可能導致課程無法進行。軟件問題的解決需要實驗室管理人員去溝通協調,實驗室管理人員可能只懂專業或只懂計算機,與供應商溝通也會遇到障礙。
五、校外實習基地問題
由于會計工作的特點,每個校外實習單位只能容納幾個實習生,校外實習基地不能滿足現在學生實習的需要,即使去實習,實習效果也不理想。企業方為了其經濟效益目標,而學校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兩方的目標并不矛盾,但沒有找到很好的結合點,近兩看來,經濟管理學院也不斷加大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的擴充力度,并與企業探討深入合作的項目,達到雙方共贏的理想效果。
六、實踐考核與評定問題
實踐考核與評定是檢驗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包括實驗課和實習。在考核與評定上,實驗課主要采取總評成績等于平時成績與實訓成績的加權進行計算。平時成績主要取決于出勤、課程表現等,實訓成績主要取決于實訓的結果。評定的過程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評定標準不夠細致,具體體現在標準籠統、主觀隨意性較強;實訓的材料過多,多以抽查為主,導致評定范圍并不全面。隨著授課教師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實驗的評定會越來越科學。實習成績的評定主要取決其出勤、實習匯報和實習報告的書寫質量,由于無法全程監控,所以評定方法也應該加以改善。
七、實踐教學師資培養問題
由于多數教師直接一畢業就來到我校,從上學的校門到任教的校門,沒有接觸到社會實踐,只能憑借其專業知識和操作軟件來指導學生,其本身對實踐的不了解導致其在實驗的內容和實驗設計上存在問題,課程未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老師的思想不開放、視野不開拓導致其對實踐課的認識也比較保守、實踐的內容和形式不能順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改變。導致培養的應用型人才競爭力較弱。
只有上述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新建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才能真正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目標,才能培養出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艷.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實踐教學體系優化策略探析[J].高教學刊,2017(4).
[2]王一舒,王衛星.融入“跨界教育”理念 構建會計實踐教學體系[J].財務與會,2016(4).
作者簡介:張春蓮(1965-),女,黑龍江佳木斯人,教授,主要從事財務會計教學方法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