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恒勇 陳莉
【摘要】如何切實推進農村小學的課外閱讀工作,我校主要采取四結合的方式:一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現“引”;二是生讀與師研相結合,體現“導”;三是學校與家庭相結合,體現“合”;四是個體與集體相結合,體現“樂”。通過諸多要素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體驗到了讀書的樂趣,營造出了清風縷縷滿校園的書香氛圍。
【關鍵詞】農村小學;課外閱讀;多要素結合
閱讀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但農村學校的孩子,沒有便捷的網絡,沒有家庭氛圍的濡染,如何將課外閱讀向縱深處推進?近年來,我校因地制宜,將諸多要素進行有機結合,從不同層面進行探索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現“引”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因此,學生每學一篇課文,我們就會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
例如學習了《嫦娥奔月》這篇課文,向學生介紹《中外民間故事》;學了《示兒》,向學生介紹詩人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學習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向學生推薦閱讀《西游記》;學習了《小草和大樹》后推薦《簡·愛》《呼嘯山莊》等作品……我們在不同年級段推薦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低年級以繪本為主,中年級以帶插圖的童話、寓言故事為主,高年級則以與課文相關的延伸閱讀和中外名著為主。
二、生讀與師研相結合,體現“導”
1.師生共讀,增厚底蘊
教師自身的素質是工作成敗的重要因素。鑒于此,我們在教師中采取了“讀”與“研”相結合的舉措。“讀”即要求語文教師讀好四類書:讀經典名著,增文化底蘊;讀理論專著,強教學實踐;讀兒童文學,悟童心童真;讀報紙雜志,解世事風情。學校還開展“師生共讀心得秀”“教師讀書交流會”等活動。
2.校本研討,突出繪本
我們把導讀課教學的研究作為“研”的核心。近兩年,我們在低中高年級段分別就繪本、童話故事、兒童文學三種讀物的導讀課教學進行了研討。其中,我們尤其突出低年級繪本的教學與研究,形成了初步的操作策略:一是引導敏銳觀察,清晰地閱讀繪本;二是鼓勵大膽想象,深入地閱讀繪本。三是引領情感體驗,探究閱讀繪本;四是啟發多形式拓展,充分展現繪本魅力。
3.編寫教材,規范課程
教材是課程實施的基礎,為此,我們編寫《快樂閱讀》校本教材。取名為“快樂閱讀”,意在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閱讀的樂趣。在編排時,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將教材分為三冊(低、中、高年級段各一冊),每冊分為四卷(各年級均分為上下兩卷),每卷五或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主題,教學時間一般為三課時。三冊的內容之間既有差異,又有一定的關聯,體現層次性。
4.引智入校,博采眾長
在校內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積極“引智入校”,以博采眾長,努力提升自我。近兩年,我們多次承辦區級和組團活動,多次邀請區教研室語文教研員來校進行專題指導。今后,我們將繼續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為教師盡可能多地提供學習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研究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升課外閱讀研究的質態。
三、學校與家庭相結合,體現“合”
學生的閱讀僅僅靠在校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庭的大力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由于我校地處農村,家長的文化素質與城市家長有明顯的差距,為此,我們開展了如下工作:一是向家長發倡議書。向家長們宣傳閱讀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二是召開專題家長會。三是通過電話家訪和問卷調查的形式向家長了解相關情況,進而改進工作方式方法。
四、個體與集體相結合,體現“樂”
在學生個體自行閱讀的基礎上,我們開展了多項讀書活動,主要有:
1.誦讀活動:學校成立了誦讀社團,每周開展一次活動,每次活動做到定人員、定內容、定時間、定場地。誦讀社團為各年級儲備了一批愛好誦讀、水平較高的學生。
2.讀書交流活動:我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不同年級段開展了與其認知水平相適應的活動。在低年級,我們開展“我最喜愛的繪本”交流活動;中年級開展童話故事創作大賽;高年級舉行讀書交流會。
3.圖書跳蚤市場:每年六一兒童節前夕的“圖書跳蚤市場”,為全校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他們充分享受到了自由選擇圖書的樂趣。
4.推廣課外閱讀記載簿:我們在全校一至六年級推廣使用“課外閱讀記載簿”,將“揚州市中小學閱讀工程”所推薦的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印在每本記載簿前面,方便學生根據書目有計劃地閱讀。
5.編輯校報專刊:為將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我們充分發揮校刊《小荷》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每學期在《小荷》上編輯一期“悅讀”專刊,專門用于刊登學生讀后感等與讀書有關的文章。通過讀與寫活動的緊密結合,學生的閱讀與表達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我們精心組織開展的這些讀書活動,讓學生體驗到了讀書的樂趣,提高了他們的思想覺悟,增厚了他們的文化底蘊,營造出了清風縷縷滿校園的書香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