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富
【摘要】文章提出了小學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要深入研讀品德與社會課程理念,熟知課程目標,為構建高效課堂打好基礎;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從學生實際出發,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追求“雙化”,構建品德與社會課程高效課堂模式;為構建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保駕護航。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高效課堂 有效過程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071-02
引言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和生活緊密相關的課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從小學生的興趣出發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行體會和感悟,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和習慣,促進他們道德素質的全面發展。
1.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也在發生改變。我們應該深入研讀品德與社會課程理念,熟知課程目標,做到吃準、吃透、吃深,努力夯實構建高效課堂的理論基礎。品德與社會課程理念強調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這也是課程的核心;學生的生活及社會化需求是課程的基礎;提高德育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在理念學習方面,我們要抓住核心,將“參與”“做人”“生活”“需求”“實效”作為指導教學的依據。
2.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與身邊的時事,通過各種媒介廣泛收集相關資料,做好教學資源的準備與教學設計工作,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生活,能幫助學生去體驗社會。
2.1高效課堂模式的教學效果通過“雙化”來體現,即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優化。品德與社會課程想要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必須改變傳統照本宣科的課堂授課方式,從學生發展的現實出發,形成“自主探尋,積極展示,能力提升,愉悅共享”的高效課堂模式,以達到“雙化”的預期效果。在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的構建中,教師要將教的時間控制在課堂時間的四分之一左右,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主構建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
2.2學生通過課前教師布置收集到的資料來探尋課堂授課內容,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與小組伙伴合作探究,組內發表觀點并整合形成小組觀點,然后進行積極的匯報展示,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觀點分析、語言表達,體驗感悟等方面的能力,對于組內堅持的觀點,教師要給予他們展示的機會,讓整個課堂充滿著合作、交流、個性展示的和諧氛圍。
2.3教師在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構建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成長,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獨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歸納概括、語言表達、體驗感悟等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在每一堂課都能參與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活動中來,讓他們了解“人是社會的人,人的生活離不開社會,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在學習生活中要將學到的知識用于指導生活的實際。
3.品德與社會課程評價具有教育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單一的試卷很難對學生進行準確的評價。因此,在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構建的同時,要建立多元化的科學評價體系,發展性評價、激勵性評價、反思性評價、學生相互間評價都不啻為好的評價方式。學生成長記錄袋、教師充滿激勵的評價語言、學生每天對自己成長的反思、同學間友善的建議都會積極地促進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的構建,使學生在鼓勵中成長,在反思中提高,在學生之間和諧相處的氛圍下增強自我意識,在科學的多元評價體系中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4.在傳統教育中,老師在講堂教育中起首要作用,對學生灌輸教材中的知識點,以為知識點解說得越細,學生掌握得效率越高。因而,在教育中,經常是老師在講臺上喋喋不休地講,學生在座位上聽。在被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積極,不能有效掌握老師灌輸的知識。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學生成為了講堂的學習主體。老師要改動傳統的教育模式,精心設計教育環節,激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培養了學生的道德意識,讓他們了解到哪些做法是正確的,哪些做法是錯的,并把這些認知反映到行為習慣上,使他們具有崇高的道德認知。
5.在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有許多和社會現象密切相關的事情,在讓學生剖析和探索這些內容時,老師能夠給學生創設扮演情境,讓學生在扮演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解。經過深入剖析事情中人物的做法和思維,能讓學生深入領悟到正確文明的做法和行為,有效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激發他們的道德責任感,讓他們在生活中用正確的思維和舉動來要求自己,成為一個品德崇高的人。
結語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我們深入研讀課程理念與課程目標,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追求“雙化”高效課堂,建立多元化的科學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組.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