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名”是儒家學說的中心問題之一,孔子是正名思想的開創者,他最早提出要以“名”證“實”,最終達到名實相符。在孔子之后的荀子,是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并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正名思想體系。近期通過閱讀兩人各自的“正名”思想,也發現了雖然二人都將正名,但仔細閱讀會發現兩人關于“正名”思想也有很大不同。
關鍵詞:孔子;荀子;正名;比較;意義
一、兩人“正名”思想目的相同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天下無道”是孔子所生活時代所最普遍的特征。面對這種混亂無序的社會,孔子想通過他的正名學說來改善這種社會現狀。其目的是通過正名,即讓名代表所應代表的,來達到“明正”、“言順”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規范的社會。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孔子要重建一個理想的社會,其中的每一個社會成員履行其應盡的職責,即“天下有道”。這有點類似于柏拉圖的“理想國”。
荀子生活的年代正值社會變革激烈的戰國末年,名實錯亂,名不副實,諸子百家學說正盛之時。可以說荀子生活的年代較之孔子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荀子深感社會的混亂以及正名的重要性,從而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正名學說。其正名的目的與孔子如出一轍,回復有規范的社會秩序,從而恢復“天下有道”的局面。
兩人都想通過“正名”來正政,因為兩人生活的年代,天下非常的混亂,政治秩序也毀壞殆盡。兩人都是想通過“正名”思想來達到其在政治上的追求,通過倫理化來回復政治秩序,以達到“天下有道”的社會局面。
二、兩人“正名思想”的不同方面
(一)名的來源不同
在孔子看來,名起源于先驗的象,即所有意象的存在,然后才有事物的存在。比如,現有某一個是無敵概念規定了其本質后,然后才可以判斷某個事物是否屬于此。符合這個概念的,就是;否則,就不是。有了這種意象之后,古代圣王就利用手中的權力把這種先驗的象制成名,制成名后,大家就接受了這種意象。
尋子并不認同名的這種起源,他認為“名”的基礎是客觀事物,人們是通過實物來制名的。“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意思是說名是許多同類事物的概括;但名也不是亂制定的,在制名時還要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名起源于人們的感覺經驗和理智活動,是人們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而逐漸固定下來的。當人們制定了名以后就按這種約定來使用名。
(二)名與實之間的關系不同
孔子認為,名決定實,所有的實,一定要符合名的含義。在孔子這里,名已經制定好了,即周禮中規定的,只有符合周禮中名的實,才是真正的實。在孔子看來,實是附屬于名的。
荀子的觀點與孔子相反,認為實決定名。必須先有實的存在,然后才有名。名是說明實的,制名是為了反映實。荀子認為,名是附屬于實的;荀子重視客觀事物的存在。
(三)兩人正名所用的方法有所不同
孔子的方法是“以名正實”。因為在孔子看來,名都是圣人已經制定好的,名的含義早已經在周禮中規定完成,所以名是不允許任意更改的。后人所需要做的,就是要遵循圣人所制定的名,正確的使用即可,這樣才能名實相符,恢復天下太平,天下有道。
荀子所用正名之法是“稽實定數”,即通過考察事物的實際,來確定名,即以實正名。如:蟹,有公母之分,但就其外表看,公母同狀,雖然可以用蟹來稱謂,但其實是兩個實,其數應定為“二”。
(四)兩者的社會意義不太相同
孔子認為名已經在周禮中規定完了,我們后人所做的只是以名定實就可以了,他強調名的神圣性。他始終抱住“舊”名,并且以舊名證新實。這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是消極的、保守的。
荀子認為,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很強的靈活性。當然許多名是可以沿用的,如刑法之名就可以沿用商朝的;禮儀之名可以沿用周禮的。但是,荀子主張當客觀情況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當名實關系發生變化時,荀子主張,實變則名變,讓名適應了變化了的實。如:“皇帝”這個實不存在了,新的國家管理者,我們稱之為主席,只是名改變但實并沒有發生更本性的變化。從一定意義上說,荀子的正名說具有適應社會發展規律、積極的一面。
三、現代意義
綜合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思想,“正名”在今天我們的社會中仍具有一定的意義。我想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在當今的全球化背景下,新事物層出不窮,新名詞不斷翻新。如我們的很多商品都冠以高大上的名字,但其本質并沒有改變。當今社會有很多東西都被夸大了、美化了,與“舊”實相去甚遠。正名思想給我們了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本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結合事物的本質,因“實而定名。不要隨便制定新名,要真正做到名實相符。在面對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我們不要一味的迎合外來文化制作新名,只要把我們的實做好,同樣具有競爭力。我們要立足傳統的制名思想,在約定俗成的基礎上,有循于舊名,有作于新名。
我們的社會可以說是一個龐大的組織,每一個人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存在與社會中,都有自己對應的身份,我們應做的就是正名意義下,做符合我們身份做我們該做的事情。如今社會提倡“愛崗敬業”、“干一行,愛一行”恰是一種正名。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明白自己處于什么位置,是做什么的,應盡什么義務,要想做得更好,還應該再怎么做等等。在不同的社會交往中,每個人總處于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作用。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環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各有其名,名下有其相應的責任和要求。
作為我們學生來說,我們也有符合我們名的責任和要求。現階段,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在學校里好好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將來學成畢業進入社會才能更快更好地干工作。但現在,我們身邊的很多同學在上學期間不上課,甚至是不惜曠課到外面去做一些工作,學習、工作都沒有干好,畢業時茫然無措,這是得不償失的。我們并不是說作為學生一年整天呆在學校里學習,不接觸社會。在寒暑假,我們完全可以到企業、公司去實習,鍛煉一下。現在整個社會都心浮氣躁,這種浮躁的風氣也傳到了大學校園里,很多學生因此想到社會上去大展身手一下,殊不知,社會并不是他們所想象的那樣。作為學生,我們的第一要務就是學習,通過學習提升我們的綜合素質,我們并不是學如何賺錢的,而是自身一種內在的完善。
可能有人會說,正名思想不是把每個人都牢牢地束縛在了一種名之下了嗎?它限制了個性的發展,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們每個人做符合我們名所要求的,將它做得接近完美,其實這是一個享受的過程,每種名所規定的東西,內存一種極致美。作為個體,我們完全可以去體驗其它名下所規定的東西,但這種體驗他名,并不是說我們非要拋棄我們現有的,并且做的很好的名。正名思想不是對我們個性發展的一種束縛,而是對我們身份歸屬的一種界定。
從孔子到荀子再到今天,正名思想延續至今已近千年,雖然其當初出現的原因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正名的本質并沒有改變,在當下正名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黃文麗.試論孔子的正名思想[J].滄桑,2013(02).
作者簡介:李志偉(1990.10-),男,漢族,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2015級研究生。專業:藝術學理論。研究方向:藝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