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莉
摘要: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為教師與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是相對于傳統的終結性評價而言的。形成性評價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形成性評價使用得當能顯著改善教學效果,從形成性評價對中學思想政治(品德)課的特殊意義來看,如果能將形成性評價用于中學思想政治(品德)課的教學評價中將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中學思想政治(品德); 教師;學生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完成的過程。要實現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對教學過程有清楚的認識和有效的監控。作為監控手段之一的教學評價,不僅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設計得當的評價方法,既能幫助學生了解課程重點及自己的學習狀況,又能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反思教學,改進教學。
一、形成性評價的概念
形成性評價國外也有人稱為“課堂評估”“課堂評價”“成績檔案評價”。將評價定義為教師與學生從事的一切旨在獲得信息并診斷利用信息以改進教學的活動,認為學生從事的任何活動都可以用作評價[1]。如果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在教學活動的進展當中進行,為教師與學生提供反饋,并且在評價中收集到的信息真正用于調整教學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及提高教學質量,這種評價就是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相對于終結性評價而言的,所謂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的及時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2]。形成性評價強調及時、頻繁的反饋,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訪談、問卷、日記、課堂提問、課外作業、課堂游戲、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豐富有趣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與合作精神等進行的持續性評價,主要采用單元學習效果測試評價、表現性評價、及時評價、檔案袋記錄等方式,形成性評價除了可用于知識、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外,更適合于評價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內容,這是一種重過程、輕結果的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監控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是激勵學生學習、行為,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和行為,使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二、形成性評價對于中學思想政治(品德)課的特殊意義
Black&William在他們著作中回顧了研究對象從五歲兒童到大學本科生不等、跨越幾門學科和幾個國家的二十多項相關研究。由于所回顧的研究都加強了形成性評價,所以他們認為這一共有特征至少是這些研究中教學成功的部分原因,由此他們得出結論:高質量的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提高有很大幫助,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幫助更是明顯;這種評價是在提高學生總體水平的同時縮小學生間的成績差距[3]。一直以來,教學評價就是中學思想政治(品德)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以來,教學評價改革成為廣大教育研究者共同關注的重要內容,教學評價機制的不斷完善對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培養高素質的學生起著重要作用。新課程改革下的中學思想政治(品德)課程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要求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改變傳統評價方式,新課程明確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課要以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高中思想政治課要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的課程模塊,體現了中學思想政治(品德)課程要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發展的要求。此外,凸顯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新的思想政治(品德)課程提出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體系,在這個三維目標體系中,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重視能力的培養,知識僅僅作為手段而存在[4]。與其他課程相比,政治(品德)課程的教學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中學政治(品德)課程的教學的評價應堅持以下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促進學生發展原則,也就是在評價中,要樹立“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評價”的基本觀念,為了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增強自信,應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堅持以激勵性評價為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善于發現、發展學生多方面潛力。二是知情行統一的原則。所謂的知情行統一的原則,簡單的說就是在新的教學評價中,教學評價不僅重視學生對課程內所學基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要考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中,能否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積極的行為。通過這樣的評價過程不斷促進學生在思想政治(品德)課的學習中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讓中學思想政治(品德)課程真正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做事,學會交流,為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些變化與特殊性要求在評價中必須注重過程、注重學生的日常表現,注重評價在培養學生道德素質、政治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的作用。
三、形成性評價的使用策略探究
第一,善于運用激勵性和豐富性的評價語。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中學生更是這樣。教師應該理解學生這種渴望得到贊賞的心理需求,在課堂上要善于用激勵性語言喚起學生的自信心。[5]在使用描述性評語時,教師要避免用一些概括性高的語言,少一些大話空話,多一些形象具體的描述。教師還要客觀認識每位學生的優缺點,對“問題學生”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充分挖掘他們的閃光點,評語多采用激勵性語言,既包含老師的殷切希望,又包含教師善意的批評指正,幫助學生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才能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第二,通過及時的形成性評價,善于引導學生的認知走向深刻。認知心理學認為:人是通過感覺、注意、記憶、語言、思維和推理等心理活動過程,對信息進行加工、轉換而成為知識與經驗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的。教師必須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考慮知識傳授與學生認知程度的關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及時調節好這種關系,特別是學生在課堂認知發生偏差或疑惑的時候,更需要教師運用及時的形成性評價,進行必要的課堂引導,糾正學生的認知偏向,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實現評價的有效性。[6]
第三,善于利用課堂生成,使評價充滿機智。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必然有生成,這是由師生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復雜性所決定的。就思想政治(品德)課而言,這是由其教學內容所決定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很大的拓展性,與很多現實生活中的內容有很強的關聯性,因此思想政治(品德)老師要善于把握課堂生成、講求教學的生活化,是一個懂得傾聽、點撥、引導的人,是一個懂得師生不同體驗差異的人,尤其是要運用及時的形成性評價,藝術、科學地運用評價策略,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留意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因勢利導,發揮形成性評價的及時性、有效性。[7]
【參考文獻】
[1]張輝華,雷順利.學生思想品德評價標準[J].中小學管理,2002(03).
[2]萬偉,秦德林,吳永軍主編.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Black,P&William,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Assessment in Education,1998a5(01):7-74.
[4]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吳維寧.新課程學生學業評價的理論與實踐[J].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6][美]馬扎諾.提升教師專業實踐力譯叢 有效的課堂評價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7]胡興松.思想政治課教學藝術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