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正秀
中圖分類號:G87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7-000-01
摘 要 公路自行車運動是一項有氧耐力為主的運動,從運動員訓練效率上看,成功的選材是提高成材率的關鍵,也是節(jié)約資金、提高效益的重要步驟。近年來,自行車運動員科學選材方法逐漸被大多數(shù)教練員所重視。
關鍵詞 公路自行車 氧耐力 訓練 選材
一、公路自行車運動員的選材
(一)運動員的身高形態(tài),一般男運動員身高大約在170~180左右;女運動員在165~170左右,要求形態(tài)均勻;注意力集中、靈活性強,在訓練中具有自覺性、自強性、能吃苦耐勞,有一定的團隊精神和協(xié)調(diào)能力,保持一個有強烈進取心的青少年選拔出來,提高訓練成才率。
(二)在專業(yè)技術訓練過程中,我們要求隊員必須嚴格遵守教練員的訓練計劃,能做到與教練員密切配合,達到擬定的訓練目標。心里素質(zhì)較差的運動員,即使具有較好的外形和身體機能,由于他們在訓練中不努力、不配合、不用心,盡管教練員花費了再大的精力,也不會取得好成績的突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自行車運動員稱之為“腿如肺”的運動,如果在選材方面忽視了心肺功能,選進來心肺功能較差的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還沒有達到教練員所指定的訓練課程,就感覺身體不適,呼吸困難、心率功能加快不均勻,就會影響訓練的效果。
二、公路自行車運動員基礎訓練與騎行技術
(一)必須要求運動員嚴格遵守教練員的訓練計劃。公路自行車高強度的極限訓練是一項有氧運動持續(xù)時間較長,從十幾分鐘到十多小時不等的運動項目。在這段時間內(nèi),運動員必須有超強的心率、功率攝養(yǎng)能力和耐力。運動員在訓練時的心率攝養(yǎng)能力有所不同,和運動量的大小強度有著緊密的關系。在騎行當中,運動員還要有風向、風速的意識,不同的風向跟隨車主群的位置也有所不同,隨時調(diào)整好自己的跟隨位置,免得自己消耗體力過大。在的訓練過程中,每個人和車隊的配合能力、心率功能也有所不同,有氧耐力是公路自行車運動員最基本的要素。
(二)必須有良好的訓練條件和科學訓練方法。首先,必須要有超強的攝養(yǎng)能力。第二種就是“間歇”運動,在達到充分熱身后,按教練員的訓練計劃可變?yōu)椤伴g歇”訓練,可以將距離分為若干段,適當來刺激一下運動員的心肺功能和沖刺能力,我們可以根據(jù)訓練距離分為相等的段和時間來進行訓練,一個時間段最少為十多分鐘,最多不要超過30分鐘,中間可以“間歇”3~5分鐘,通過“間歇”訓練,改善無氧能力,增強速度能力,“間歇”訓練法必須確定每一分鐘的負荷量、負荷強度和時間,負荷量和密度。
(三)上述兩種方法對提高攝養(yǎng)量都有很好的作用,“靜態(tài)”的方法還對肌肉提高的力量有所幫助,而“間歇”的方法則更能提高心肺功能的恢復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這兩種訓練方法,特別是后一種“間歇”訓練,必須有前期良好的基礎訓練才能進行,不然的話,強度過高,身體的承受能力是不能接受的,不能在指定的高強度下堅持預定的時間,即便是再高水平的車手,也要慎用,高強度訓練在一周以內(nèi)不要超過2到3次,平時訓練穿插2到3次就可以了。
三、公路自行車訓練比賽的彎道技術
(一)拐彎速度、彎道半徑、車與路面的摩擦是我們平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作為一名專業(yè)公路自行車運動員,更加要掌握好訓練比賽時的轉(zhuǎn)彎傾斜技術。
在轉(zhuǎn)彎處,自行車要和路面傾斜,傾斜方向是彎道內(nèi)側(cè),還要有一定的夾角,騎行速度越快、轉(zhuǎn)彎越級、(彎道曲率半徑越小),人車傾斜度越大。此時只有車輪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來提供向心力,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及正壓力的大小有關,所以僅有靜摩擦力來提供向心力,很容易造成爆車胎現(xiàn)象。根據(jù)分析:第一種,自行車在轉(zhuǎn)彎方向內(nèi)側(cè)技術中需要的向心力、摩擦力、夾角速度等。第二種:如果自行車在轉(zhuǎn)彎時向外側(cè)傾斜,對自行車受力分析,造成重力向外,車輪與地面的摩擦力、重力和支持力在同一個水平面內(nèi),對自行車由于曲向心力的要求是曲率中心,也就是彎道內(nèi)側(cè)的,所以外側(cè)轉(zhuǎn)彎要求要比前一種情況更高,對車胎的損傷力更大,一般不可利用。
(二)根據(jù)兩種情況分析,訓練比賽時自行車轉(zhuǎn)彎傾斜度要合適外,還要在比賽訓練時轉(zhuǎn)彎人車與路面一定要保持夾角、速度、半徑。運動員必須把握好傾斜時達到的最小度,使自身與路面的夾角不要超過最小臨界值,車速不要太快。
四、重視高強度訓練比賽后的恢復
(一)通過不同階段特有訓練比賽的節(jié)奏、密度后,使運動員獲得良好的恢復也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通過得到很好的恢復,使運動員下階段的訓練高強度與專項負荷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恢復階段,用一般的騎行強度與素質(zhì)訓練來體現(xiàn),少量用高營養(yǎng)刺激。讓運動員自行休息和儲備能量,在練上去,讓運動員達到疲勞感,對訓練感興趣。
(二)恢復訓練課的內(nèi)容要根據(jù)運動員的身體狀況來安排。掌握每個人的心率和恢復能力、節(jié)奏明顯,安排內(nèi)容要合理,以利于運動員在下一階段的高強度和密度訓練中完成高質(zhì)量的訓練比賽任務。其次做好精神上的恢復也很重要,采用物理、藥物、營養(yǎng)和心里學手段也是有效地對抗疲勞恢復,使運動員的體力和精神上的緊張與疲勞得到很好的放松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