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寶
摘 要 導學綱要是學生課前預習的重要手段,是有效課堂的重要內容。導學綱要的編寫,就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改革,是以新課標為指導、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導學導練為方法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案。導學綱要運用的好,可極大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 導學綱要 課前預習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5-0119-02
歷史教學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使歷史知識成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利武器。但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學生往往拘泥和習慣于教師的“填鴨式”教學、習慣于聽老師講解,喜歡吃老師“吃剩”的變味的知識,而限制了自身創造力和挖掘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獲取知識的惰性和習慣,不利于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導學綱要的編寫,就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改革,是以新課標為指導、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導學導練為方法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的自學為前提、以能力發展目標的達成為主導,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主線,使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走向自主學習、主動獲取知識。
一、以能力發展目標為導向,明確學習任務。導學綱要旨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及目標達成,有的放矢、少走彎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一)學習目標定位,發揮導航作用。心理學家布魯姆說過:“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可見學習目標具有導向啟動和心理激勵等作用,能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達成預期的教學目的。(二)解讀重難點,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解讀重難點,有助于學生進一步觀察、比較、歸納、討論;有助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有所側重和取舍,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有針對性地完成課前預習。
二、以教材資源為載體,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導學綱要的編寫是一項具有創造性的勞動,是教師智慧和集體備課的結晶。導學綱要結合學科特色和學生的認知程度,結合考標和考點對教材資源進行了有機整合,通過創設情景和設置問題,將教材中的考點、知識點貫穿其中,從而實現能力目標的達成。(一)創設問題情景并設置有效問題,引領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前預習。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是建立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之上的,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要么不預習或者隨便瀏覽一下課文,勾勾畫畫、草草了事,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和總結,導致印象不深、效率不高。導學綱要的編寫以設置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核心,有助于學生明確目標、知曉重難點,有助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思考重難點問題,從而完成預習目標,減輕課堂教學認知的阻力。(二)問題設置符合考標考綱要求,適應高考發展趨勢。導學綱要的編寫注重情景創設和問題設置,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及認知規律,突出考點、知識點,提高了訓練的實效性和有效性,“歷史”即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夯實基礎、拓展知識,把生活的實際有效地融入課本、納入課堂。
三、小組合作,探究互動。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導學綱要的編寫很好地滿足了學生這一需求,教師通過對教材和考綱的研究,再通過備課組內集體備課,不斷探討、交流、修正,把教材資源整合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探究活動,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引領,把靜態的學習動態化,通過多媒體、表演、角色互換等教學形式,使死板、枯燥的歷史知識變成生動、活潑的歷史課堂,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小組活動中體驗創新,主動構建學科知識體系。(一)組建有梯度的異質或同質的學習小組。組內各成員之間的已有認知必須是有差異、有梯度,形成興趣、閱讀、方法的互補,在探究活動中體驗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二)建立小組激勵評價機制,展示預習成果。傳統教學以教師的“滿堂灌”為主,課前預習環節形同虛設,學生在預習時找不到方向,或效率低,或不預習,或教師忽略學生已有的預習成果。導學綱要的編寫,給學生提供了展示預習成果的舞臺,引導學生以自主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課前預習,自主生成或生生互動,主動獲取知識。
四、建立適度的預習評價機制,注重培養學生學科興趣。(一)注意課堂批評的藝術。預習效果的檢測要形成制度,檢測要有顯性內容和隱性內容,使所有學生的預習成果都可以檢查,也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表現隱性內容的機會,樹立榜樣,讓所有同學都看到認真預習同學的良好表現,強化對預習重要性的認識;而對于預習做得不到位的同學要給予適當的表現機會和鼓勵,不能一棍子打死。(二)加強預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注重學生學科興趣的培養。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教師要改變單邊教學模式,考慮學生預習的成果及其在課堂的表現,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自主獲取知識,形成學科知識體系,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總之,導學綱要作為課前預習的重要內容和環節,只有恰當處理好其與課堂教學的關系,加強監測,持之以恒,才能使其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