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青
(甘肅省武威第三中學)
摘 要:自助式學習法即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自主講解、自主答疑、互相幫助而獲得知識的一種學習方法。高中政治課堂應用自助式學習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強教學質量。分析了高中政治課堂應用自助式學習法的具體過程,與諸位教學同行共同探討。
關鍵詞:高中政治;自助式學習;人教版;應用措施
目前,高中政治課堂普遍存在灌輸式教育橫行、教學質量低下的問題。單一陳舊的填鴨式教育將學生當作知識的消極接收器,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致使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雙向互動的過程,僅僅靠教師一人發力,無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自助式學習法的出現正好滿足了這一教學需要。那么,高中政治課堂應用自助式學習法具體需要經歷什么過程呢?
一、課前:做好學習準備
正所謂“不打無把握之仗”,正式開展自助式學習之前,學生應當做好學習準備,以免事到臨頭才手足無措。學習準備不僅僅包括學生的準備工作,同樣包括教師的相關準備。雖然自助式學習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但是這絕對不意味著教師自此無所事事,對學生聽之任之。高中生學習水平和認知經驗畢竟有限,貿然進行自助學習,學生容易失去方向,抓不住重點,導致自助學習質量不高。出于保證自助學習質量的目的,教師應當至少提前兩天將下節課需要教學的重點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給學生,并介紹兩到三種途徑供學生自助學習。
必修一《多變的價格》一課教學之前,筆者布置了如下問題:①影響價格的因素有哪些?②解釋“買方市場、賣方市場”。③決定價格的因素是什么?④價值規律的定義是什么?⑤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有哪些影響?對生產經營有哪些影響?通過如上幾個問題,本課重點內容一一列出,相當于為學生確定了大致學習框架,這對于今后進行復習活動同樣大有裨益。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學生實施自助學習提供了莫大便利。只需輕輕敲擊鍵盤,成百上千的學習信息便會撲面而來。經過小學、初中階段的政治課程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查閱信息的經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上網整理資料,抑或是翻閱書籍、與同學討論來獲得自助學習需要了解的信息。為了更好地體現自助學習的質量,學生應當準備一本筆記本,將自助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錄在冊,以便課上及時進行提問。
二、課上:學生自主講解
學生是教育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基于自助式學習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自主講解的方式增強教學效果。具體可以劃分為如下三個階段:首先,隨機抽取一位學生上臺講解,一一回答課前布置的幾個問題,以便教師對學生自助學習情況有初步了解;其次,班級其余學生結合自己的自助學習成果,依次對同學的講解進行評價,提出同意觀點或者反對觀點,并給出相應理由;最后,根據前面兩個階段學生講解的情況,教師對問題加以總結,正確的充分肯定,不足的及時補充,錯誤的必須糾正。
《多變的價格》自主講解階段,當回答影響價格的因素有哪些時,一位學生說道:影響價格的因素非常多,季節、地區、質量都對價格高低產生影響,例如冬季的西瓜要比夏季貴得多。聽了這位學生的回答,馬上有學生補充到:其實,不論是季節也好,地區、質量也好,影響價格的因素都可以歸納為兩個,一個是供求,一個是價值,冬季西瓜之所以比夏季西瓜貴,也是因為冬季供不應求,西瓜價值量變大。這兩位同學的答案各有千秋,第一位同學結合生活實例進行思考,第二位同學認真預習課本,筆者充分肯定了這兩位同學的回答,鼓勵他們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問題相互聯系。兩位同學受到了表揚,臉上都喜形于色,課堂氣氛尤為和諧。
三、課后:教師及時總結
教師的課后總結是自助式學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學生認知經驗有限,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總是停留在點的階段,只有教師發揮積極作用,才能將這些知識點串成一條線,最終形成一個面。教師應當用簡練的語言突出教學重點,在前后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系,促使學生從更高層次理解所學內容。
《多變的價格》一課教學結束之后,筆者將本課幾個知識點以框架圖的形式呈現在課件上,請學生根據框架圖給出的關鍵詞,
一一回顧所學知識。每個關鍵詞都附有相關習題的鏈接,通過這種方式,學生進一步鞏固了課堂上所學內容。
自助式學習法除了幫助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之外,還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另一方面,教師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不同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制力不一而同,自助式學習是否會變成自助式娛樂,仍然是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發揮自助式學習對高中政治教學的積極影響,全體教師應當孜孜不倦探索,勤勤懇懇實踐,推動自助式學習法的新發展,促進學生自助學習質量的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新軍.高中思想政治課培養學生學習自助五法[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7).
[2]肖逸夫.高中思想政治課改中自助式學案導學的問題反思[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3(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