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宏
摘 要:隨著目前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數學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規律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有極大的耐心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因為各門學科都有自己的規律,學生如果能運用規律來學習將會提高效率。小學高年級數學提倡找規律促進教學,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規律,解決高年級學生面對的數學難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分析思考
在小學生的學習中,數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共同點,找出這些規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目前,高年級的數學教科書中,有很多需要學生找到規律來完成的練習,老師為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有必要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學學習能力,使學生掌握這門學科的學習規律。這種“找規律”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有效提高高年級數學教學效率,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找規律”教學模式在小學高年級數學中使用的必要性
在小學教育中,數學是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最大考驗的學科。在數學學習中找規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有濃厚的興趣,發展他們的理性思維模式,在遇到生活問題時要用理性思維去解決而不是盲目應付。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習慣,擁有仔細觀察和提高分析的能力,培養他們看問題要全面,從問題中找到規律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找規律”教學模式在小學高年級數學中的應用原則
首先,為了適應當前課程改革的要求,“找規律”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應注意素材選擇的實用性。
其次,“找規律”的教學模式要具有情境趣味性,基于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點,應該設置適當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是所有追求的基礎,要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老師應該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思考空間來充分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學習興趣。
此外,“找規律”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結構理性。在高年級數學教學中,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學生探索學習的規律,另一方面,老師要有合理的規劃,使教學結構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合理的教學結構中,老師的講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確保學生自學的基礎。學生在老師規劃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判斷來建立一個合理的學習結構,同時結合“找規律”的模式很快就會找到解決方案的靈感,為學生更好地打下數學基礎。因此,小學高年級數學“找規律”的教學模式要具有一定的結構性,這是教學成功的重要保證。
三、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找規律”教學模式的具體途徑
(一)把握規律特征,認識規律與事實之間的區別
規律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反映了變量和變量之間的特殊關系,它是動態和普遍存在的。相比之下,事實的概念也就被提出,即那些仍然存在于事物和現象中的事實,如,我們經常說,看見什么相信什么,現象就是事實。
例如,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倍數與因數》的知識點為例的一些題目:(1)有一行數:1,1,2,3,5,8,13,21,34,55…從第三個數開始,每個數都是前兩個數的和,在前100個數中,偶數有多少個?(2)一個長方形的長和寬都是自然數,面積是36平方米,這樣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共有多少種?(3)一種長方形的地磚,長24厘米,寬16厘米,用這種磚鋪一個正方形,至少需多少塊磚?(4)已知某小學六年級學生超過100人,而不足140人。將他們按每組12人分組,多3人;按每組8人分,也多3人。這個學校六年級學生有多少?這些題目都是不同類型的,但知識點都是相同,當學生通過在數的變化中找出規律并正確解答的時候,那么也認識了什么是規律,懂得了規律與事實之間的區別。
(二)要逐漸認識規律,使得教學過程豐富多樣化
找規律的教學模式要點是“找”,讓學生體驗尋找規律的過程。如果把規律直接告訴給學生,他們就失去了找規律的教學價值。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尋找規律,就可以對探尋的過程做出以下規劃:
1.在場景中觀察具體事物得出具體規律
例如,某教師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重復”的奧妙》,讓學生觀察現實場景中的一些具體現象,了解這種排列和間隔。老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蘋果和桃子,紅色氣球和藍色氣球的間隔,讓學生猜測每一組的下一個是什么,然后告訴學生這種安排叫做間隔安排。
2.老師引導學生從單個的具體事實中感受到具體結論
在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首先,使用一對多的方法在有限數量的學生中排列出間隔,很容易找到同一組的兩個對象;其次,兩個對象之間的間隔排列在數量上是無限的,每組只產生開始和末尾幾個,然后只產生前幾個和最后一個,這時學生在一一對應過程中,自然認識到每組中的兩個對象的數量以及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對象之間的關系是相同的,這樣的方式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知識點含義。
3.引導學生從一般規律中得出具體結論
在這一點上,讓學生從整體上來考察這些間隔現象,發現隱藏在這些特殊現象背后的共同事物,尋找出規律。
4.適當引導學生分析規律的原因
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規律的理解,老師必須引導學生開展有用的數學思考,思考規律本身的成因。例如,在學習“探索規律”一課時,老師可以安排一個小棒和圓片活動,一方面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來驗證規律,另一方面有意識地安排分析規律的原因,使學生在不斷變化的數據和具體學習中有一個對應的基本思想,即,當第一個和最后一個物體缺少對應物的時候,所以就超過1;排在末尾的物體數量不能相互對應,所以數量相同。
尋求規律的過程,要盡量體驗規律的基本特性,循序漸進,從感性到理性,從動態性、普遍性、必然性方面帶領學生抓住規律的本質,提高探索規律的能力。
(三)利用實際生活尋找規律,發展數學眼光
學生學習數學要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但是具有發展的數學眼光更加重要。學習數學要從數學角度來看世界,使用數學方法來理解客觀世界中的各種事物,通過數學思維學習掌握不斷變化的現象,這對于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有積極作用。
例如,以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知識點進行分析,引導學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哪些圖形與課文中的知識點有聯系,通過這種引導強化學生利用實際生活尋找規律。但是實際中很多教師發現學生沒有學會用規律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規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面對有規律的現象,需要重新審視。努力從生活中找到原型,找到具體的例子來談論各種規律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實,對規律的理性知識也更加清晰,更加堅實。同時,通過回憶再現的活動,也可以有效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使學生在未來用數學眼光看待生活,把握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規律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使學生明白如何使用邏輯思維去看問題,用觀察的眼光看待事物,進而來分析事物,使學生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數學更感興趣,從數學學習到找到規律來激發學習的熱情,老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的更好發展奠定基礎,教會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用理性的思維去看待問題,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夏樹文.關于小學高年級數學“找規律”教學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5(34):66.
[2]楊成桂.關于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水平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4(11):24.
[3]許廣榮.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找規律”的教學思考[J].考試周刊,2015(8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