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坤妹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移動學習”“信息化”已成為教育界的熱點詞匯。搭建“微信+”交互式教學平臺,可以實現(xiàn)學生隨時隨地學,師生或生生之間隨時隨地互動交流討論,提高教學效果。經實踐研究表明,這一平臺的搭建,有助于教育教學實現(xiàn)信息化,但同時有其局限性,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此應用研究為移動學習平臺的構建提供了操作層面的經驗與教訓。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移動學習;小學語文
現(xiàn)今正是微博、微信、微學習、移動互聯(lián)網等新媒體與新思想集中爆發(fā)的時期。新技術、新媒體、新觀念的沖擊使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發(fā)生劇烈的轉型和深刻的變化。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在教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多元性特點,加上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所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明確了語文教學資源的類型,提示師生重視資源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倡導教師重視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和利用資源。語文教學可以借助各種信息媒介,提供豐富的信息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應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往往會變成空洞的說教,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容易疲勞,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語文教學會陷入一種“高投入,低產出”的惡性循環(huán)。時間似乎對語文課堂來說永遠是不夠的。
如何解決這種教學時間與教學內容的矛盾?放眼我國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如洋思的“先學后教”、昌樂二中的271模式、杜郎口的336模式,雖然每所學校都有各自的教學理念和操作模式。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翻轉了“教”與“學”的關系,都強調“先學后教”。
實驗心理學家史瑞特拉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是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所以運用微信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不受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等方面的限制,進行差異性教學。于是,我試圖把微信公眾平臺建立成課堂知識的錦囊,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我的小課題研究《微信公眾平臺在小學高年段語文預習中的應用研究》在這樣的醞釀下誕生了。
一、研究背景及可行性分析
之所以把微信公眾平臺這個工具運用在語文預習和拓展這兩個階段中,是因為本人覺得在新媒體與新思想集中爆發(fā)的時期,教學生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改變,課堂將被重新定義,課堂應該是具備相對寬松自由的學習空間解決自身學習需求的地方,不受場所、時間和方式的限制。因此教師要做的是滿足學生對碎片化學習、個性化學習、移動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的需求。
以往學生預習的特點是“簡單、開放”。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導下,通過完成老師設計的題目,引發(fā)學生思維的沖突,從而悟出學習的方法。這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較高,中等偏下的學生一般只能停留在會做題,但是很少能悟到位,必須通過課堂的展示和教師的總結才能明白過來,而教師課堂上的展示過程使得中等及偏上的學生在“陪太子讀書”。
如果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學習資源方式發(fā)布,自學的資源不再是單調乏味的紙質資源,而是輕松活潑的視頻、文字、圖片,并且這些資源可以反復觀看,解決疑惑,甚至悟到老師的意圖,弄清核心,達到內省。
葉圣陶所說“教是為了不教。”在潛移默化,讓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無時無處不受到教育的熏陶。如此一來。課前先學,不單單是停留在知識層面,更多的是讓學生得到來自自我、同伴、家長和老師的肯定。學生被認可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進而不自覺地進行自我管理。在此過程中引發(fā)的學習力是無法估量的。這才是先學的真實價值。
二、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效果分析
1.促進學習
82%的學生認為翻轉課堂的開展便于移動學習,78%的學生認為能簡化交流通訊,54%的學生認為便于資源共享。可見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能巧妙地與移動學習對接,極大地滿足學生利用智能手機隨時隨地進行碎片化學習的需求;同時,微信還提供了良好的交流通訊平臺,不僅有利于學習資源的分享,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拉近師生間和學生間的距離,為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支持。
2.提高成績
64%的學生認為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能提升學習效果。為更進一步探究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教學效果是否存在差異,研究采集了開展實驗前學生的期中成績和開展后學生的期末成績?yōu)闃颖具M行對比,經SPSS軟件計算,得出樣本的非標準化α系數值為0.961>0.9,說明量表的信度理想,可信度較高。
3.應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要想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受益,當務之急是要適應這種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順利開展要求學生具備較好的自主學習、信息素養(yǎng)、協(xié)作、語言表達及自制力等綜合能力。然而在長期的傳統(tǒng)教育下,學生現(xiàn)有的能力水平并不理想。因此,應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山峰,檀曉紅,薛可.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微型學習實證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1):97-103.
[2]徐明亮,戴曉云,唐玉蘭.基于微信的差異化教學實踐研究[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5(2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