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英
摘 要:我國古代的詩詞因其結構嚴謹,抽象難懂,而且情景交融,含義深奧,所以教學中感覺很棘手。怎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呢?我是這樣做的:激趣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有效導入引領學生主動融入詩詞的意境。熟讀成誦,整體感知詩文大意。突破疑難,理解詩文句意。重點詞與重點句是理解詩句的關鍵。尋找詩眼,探明寫作思路,對領略詩意、感悟詩人的情感大有裨益。品味欣賞,理解詩歌情感。
關鍵詞:激趣;朗讀;理解;感悟;品味
小學語文中的古詩,因其結構嚴謹,抽象難懂,而且情景交融,含義深奧,面對語文知識少的小學生,教師會覺得很棘手,課堂上有種“對牛彈琴”的感覺,學生也覺是在聽天書。家長們也說:“古詩我們搞不懂,孩子的作業都沒法輔導,可不可以建議小學不要學習古詩?”
古詩詞是文言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我國的古詩詞語言凝練,富有表現力,節奏韻律感較強,具有獨特的美感,能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傳承中華文化。但因為古詩詞語言的含蓄凝練和多種表現手法的運用等諸方面的因素,學生的學習存在較大的困難。就當前語文教學而言,古詩詞教學似乎還是一個難以破解的難題。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類是解說過多過細,破壞了詩歌的美感;另一類是什么都不說,僅是讀讀背背,畫出名句以應付考試,讓學生囫圇吞棗。
那么,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呢?這些年來,我是這樣做的。
一、激趣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
古詩教學不是把作者的思想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要設計精美的導入引領學生主動融入詩詞的意境,領悟詩詞中的形象和情感,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熏陶。
我在教學中,根據古詩的內容,主要采用了“朗讀導入法”“創設情境導入法”“故事導入法”“課件導入法”。以教學《望天門山》為例,這首詩是李白25歲時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下,在經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的。教學這首詩時,我用寫有“天”和“門”甲骨文的課件引入。我先出示一個甲骨文的“天”字,問學生:“你們認識這個字嗎?”有的學生脫口而出“人”,我順勢而導:“人的頭上還頂著一個很大很大的東西,是什么呢?”學生明白了是“天”。再出示甲骨文的“門”和“山”,這么高大的山該怎么看呢?從而引出詩眼“望”。
二、熟讀成誦,整體感知詩文大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足見“讀”的重要性。小學生古詩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讀”,要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讀,重復的只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如果沒有意境的豐富,感悟的深化,語言就失去了感染力,就吸引不了學生,學生就會失去持續學習的興趣和內驅力,重復誦讀就成了精神的負擔。在誦讀的過程中,把握好既要讓學生整體感知,不強調逐字逐句翻譯解釋,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適當地解釋,并從中積累詞句的關系。只有較準確地理解積累,這個字詞才是活的,具備了遷移的功能,當字詞在文中重新出現時,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讀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指名讀、分組賽讀、同桌互讀、教師引讀……再以《望天門山》為例,這是一首大氣磅礴的詩,我教給了學生新的朗讀方法——疊讀。如:學生讀“天門中斷楚江開”,我就讀“楚——江——開——”,讀出氣勢,讀出意境。這種煥然一新的讀法,讓學生興致盎然,學習詩歌的興趣驟然上升。
三、突破疑難,理解詩文句意
理解重點詞與重點句是理解詩句的關鍵。教學時,我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學中,不過多地講解,少給“標準答案”,鼓勵學生多點個性化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串出詩句的大意,在串句意時,有時要重點把握好詩句的“序”,使“疑”得到了及時排除,從而使學生在初步感知內容的基礎上對詩文進一步理解。比如,將《望天門山》中“孤帆一片日邊來”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進行對比,讓學生明白,雖然同是“孤帆”,前者是遠離塵世,孤芳自賞的意思;而后者卻是一首送別詩,看著友人獨自駕著小船離去,倍感孤獨。這樣兩相對比,學生對全詩的理解就加深了。在理解詞語時,我還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學習古今不同的詞義上,如《暮江吟》中的“可憐九月初三夜”,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有的就會提出“可憐”是不是“值得同情、憐愛”的意思,這就引起了大家的激烈爭論:這樣理解和“露似珍珠月似弓”就聯系不起來了。這個時候我用教學設備出示初秋的夜晚,淡淡的月光下草地上布滿了晶瑩的露珠的優美畫面,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月光下的露珠是那樣的晶瑩透亮,猶如一顆顆可愛的珍珠發出迷人的光芒,便恍然大悟——“可憐”在這里應該指“可愛”,此時隨著“疑難詞”的理解對這首詩的意思也領略了大半。
在古詩文的教學中,突破疑難,讓學生細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
四、尋找詩眼,探明寫作思路
在教學中,啟發學生尋找詩眼,對鞏固加深詩句的理解、探明詩人寫作思路、感悟詩人的情感大有裨益。如,在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時,我啟發學生:“文章有中心句,句子有中心詞,古詩也一樣,它有一個詩眼,如果找到了這個詩眼,就可以窺探到作者的寫作目的、寫作思路。理解古詩文的困難就會迎刃而解。同學們是否能給這首詩找找詩眼呢?”學生一聽,就立即忙開了。意見的分歧也由此而生:有的說是“聞”,理由是“聞”是聽說的意思,因為整首詩都是在寫作者聽說了“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后的事情;有的則說是“好還鄉”,理由是作者漂泊在外,想回家了;還有的說應該是“喜欲狂”,理由是作者聽到好消息很高興。在學生爭執不下的時候,我適時點撥,向學生介紹了作者杜甫寫這首詩時的時代背景及他當時的處境,使學生了解到當時作者是因為戰亂而漂泊在外,然后聯系詩文,從“涕淚滿衣裳”——“喜欲狂”——“放歌”“縱酒”幫助學生抓住詩人的情感發展,最后想象“好還鄉”的路線,可見作者聽到朝廷軍隊收復失地的時候,心情是多么的高興啊!真是“喜欲狂”啊!這樣一來,作者的寫作目的、寫作思路就一目了然了。
五、品味欣賞,理解詩歌情感
由于古詩詞的創作時代離現在非常久遠,學生不了解詩詞的背景,不懂古詩的韻律,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詩詞呢?我采用品味誦讀的方法。在教學《望天門山》(李白)這首古詩時,我先播放一段描繪壯麗山河美麗景色讓學生欣賞,在學生欣賞優美畫面的同時,我動情動容地吟誦,極力地感染學生,以聲傳情,讓學生從教師的“音”“調”中去體會古詩的韻味,領悟其中意境。接著,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如何讀出“音”“調”,讀出感情。這樣學生的“讀”不僅“多”,而且充滿了激情,逐漸進入作品的意境,仿佛身臨其境,在高山峽谷間,有山,有水;有波濤拍岸的轟鳴,有猿猴鳴叫的靈囀,還有幽谷間的輕舟飄蕩,從而就容易悟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旅途的喜悅和對祖國山河的熾熱情感了。
總之,小學古詩文的教學要較好地把握激趣、朗讀、理解、感悟、品味,才能處理好大家覺得棘手的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問題,從而愉悅課堂,讓課堂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張新民.中國古詩詞分類解讀[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