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培
摘 要: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學習語文的第一步,是學生自己摸索、自我學習的過程,是學好語文的前提條件。眾所周知,語文課堂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能力,無論是第一課時還是第二課時,往往會感到時間緊、任務重。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有效預習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有效預習能力呢?結合教學實踐,簡單來談一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前預習;高效教學
一、先扶后放,激發興趣
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首先從培養興趣入手。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可以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先帶著孩子預習,因為剛開始他們并不知道什么是預習?為什么要預習?我們通常在一年級上學期開學兩個月時間,讓學生逐漸養成一些簡單的學習習慣,之后就可以讓孩子預習了。起初要求要提得簡單一些,如讓孩子標標自然節,畫畫生字詞語,讀讀課文就可以了,如果再提要求,學生往往掌握不了。到了一年級下學期,可以增加讓學生理解幾個詞語的意思。到了二年級再來給生字擴詞;三年級概括課文的意思……如此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預習能力。
先扶后放還表現在預習的時間上。起初教師布置預習的任務,最好在課堂上,而不是在家里,這樣可以增加指導性。如預習《人有兩個寶》一課,這是一年級上冊學完拼音之后的第一課,就要手把手教給孩子怎樣預習。因為剛剛學習課文,所以預習的重點可以放在課文的朗讀上,借助拼音讓學生熟讀課文。課文讀熟了,在課堂上就可以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方法指導,有的放矢
很多學生之所以不會預習,是因為根本不知道該預習什么內容,又應該如何預習?應該讓學生掌握哪些科學有效的預習方法呢?
首先要找出“攔路虎”,解決閱讀的障礙。所謂“攔路虎”是指文章中不認識的生字詞語,這些生字詞語像攔路虎一樣,學生預習課文的首要任務就是先自學生字詞語。我在布置預習任務時,第一步通常讓學生在課文中畫出生字詞語,讀一讀,認清字形,然后給課后詞語擴詞。一般給每個生字擴三個詞語,擴詞能夠拓展學生的詞匯量,是一項必備的訓練。接著還要借助工具書理解幾個詞語的意思,一般來說,我通常會給學生布置五個詞語的理解任務,學生大多會選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如預習《只揀兒童多處行》一文,不少學生對“成千盈百”“忸怩”“渾身解數”等詞語不理解,通過查字典,明白了“成千盈百”就是人很多的意思;“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樣子;“渾身解數”是指全身所有的本領。
其次是理清文章脈絡,讀通課文。預習的第二個任務是讀通課文,讀通課文之前要先理清課文的脈絡。鍛煉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有多種方法,最基本的一種是先想一想每一個自然節的意思,然后把全部自然節意思合并在一起,整合并取舍。知道了文章的大體意思,接下來就要好好讀一讀課文,逐字逐句地讀,遇到難讀的地方就做個記號,直到把課文讀通順為止。如《三顧茅廬》一文,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劉備為完成統一大業,多次去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輔助自己。因為課文是根據《三國演義》的有關內容改寫的,四字詞語比較多,生僻詞語也不少,所以課文讀起來有一定難度。如“半晌”“策略”這些詞語理解上比較困難,所以先讓學生查字典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然后可以先把課后第三題的六個成語讀正確、讀流利,打通了這些“障礙”,再來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幾遍,課文自然就能讀通了。
再次是搜集資料,拓展延伸。有些課文所描寫的內容離學生生活比較遠,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課前布置學生查作者資料、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這樣學生在課堂中就可以比較輕松地理解課文、走進文本。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這一單元都是與科技有關的,包括《夢圓飛天》《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和《神奇的克隆》三篇課文。有中國航天知識,有火星、地球的知識,還有克隆的知識,如果不進行資料查詢,僅憑課本的文字描述是很難深入理解這些科普知識的,所以課前布置查找資料尤顯重要。
三、及時檢查,養成習慣
美國著名專家H西蒙說:“只有當學習者知道學習的結果如何時,才能激發學習興趣。”在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時,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及時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表揚預習認真的學生,這樣檢查跟上,方能鼓舞孩子們預習的盡頭,促進學生早日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而好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如一年級上學期開始著手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從學習第一課開始,課課都要布置、指導、檢查,好習慣的培養貴在堅持,堅持等于成功。
綜上所述,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時,不妨可以先扶后放,激發興趣,教給方法,貴在堅持,學生就一定能夠早日形成高效的預習,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黃敏華.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預習方法探微[J].快樂閱讀,2016(6).
[2]趙海燕.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