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珍
摘 要:教學用具,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幫助教學進程更好推進和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教學用具不止局限于傳統(tǒng),更有了小棒、方格紙、小珠子等能讓學生動手體驗,從而更好地參與到教學進程中的工具。這些新型教學用具的產生,不僅有利于豐富和拓展教師的教學形式,更有利于學生更大程度上參與教學進程,對優(yōu)化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如何在實際操作中合理利用教學用具來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效率,值得深入思考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學用具;學習效率
眾所周知,在當代社會,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不只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更是社會和國家的重視。作為小學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學好小學數(shù)學,有利于為學生將來在初中和高中良好思維模式的養(yǎng)成。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利用現(xiàn)代新型教具對學生課堂上的專注度有所影響,換句話說,新型教具的使用從某些方面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影響教育工作者的教學進度。因此,本文我們將就合理利用教學用具來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效率進行探討與論述,希望對其他面臨同樣問題的教育工作者有所指導與幫助。
一、合理利用教學用具的必要性
合理使用教具學具,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直覺形象思維,而且能使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有利于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二、關于合理利用教學用具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學習效率
目前,就小學數(shù)學課堂而言,無論對教育工作者還是學生,教學用具的使用都十分廣泛。但是教學用具的廣泛使用也為教學帶來了問題,即學生不能合理使用教具,從而忽略了使用教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對抽象知識的具體形象化理解,以便于他們對知識的更好掌握與認知,從而使教具更好發(fā)揮其協(xié)助教學的積極作用。對于如何合理利用教學用具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學習效率,我有以下幾點淺見希望能為大家分享:
(一)合理安排教具使用時間,努力做到統(tǒng)籌兼顧
首先,教育工作者在課前提前做好安排工作,安排好使用教具的時間,努力做到統(tǒng)籌兼顧,即在課堂上通過教具的使用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感性認識,又不耽誤正常教學進度的推進。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合理規(guī)劃、統(tǒng)籌安排的能力,做好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工作,以便于教具充分發(fā)揮其服務于教學、作用于學生的作用,對優(yōu)化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如在準備比大小課程時,老師提前規(guī)劃好上課時間,先用20分鐘講授主要內容,再留下10分鐘讓學生通過擺放教具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最后剩10分鐘供學生提出問題和交流意見,這不僅充分利用了課堂時間,也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二)規(guī)范教具使用制度,明確教具使用規(guī)范
小學生尚處于懵懂基礎期,自制力有限,教具的使用從某些方面可能分散他們對課堂課業(yè)的注意力,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對此,教育工作者可以規(guī)范教具使用制度,明確教具使用規(guī)范,即在特定時間向學生發(fā)放教具,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課堂內容,從而幫助他們學習。時間結束,立刻回收教具,以免學生在老師講課過程中玩耍教具,影響他們的聽課學習效率。如在學習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先講授運算法則,然后再給學生發(fā)放教具,讓他們在規(guī)定時間通過小棒的擺放對運算有深入了解,這樣,既發(fā)揮了教具的作用,又不至于影響學生學習效率。
(三)注重創(chuàng)新思路,提升教學效率
“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毋庸置疑,創(chuàng)新對個人前行與成長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注意對學生使用教具能否注意力而關注的同時,也應注重創(chuàng)新和開拓思路,從而使教學獲得更好的效果,使學生學習收獲更高效率。
(四)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上課對于教具的注意力大于課堂內容本身,與教育工作者課堂內容的趣味性和豐富性不無關系,對于低年齡兒童更是如此。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應豐富課堂內容,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拓展教學方式,以更加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傳授知識,爭取做到寓教于樂,從而避免學生注意力被教具吸引,而影響學習效率,耽誤課堂時間。
總之,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教學用具變得更加多樣而有趣,這更是對創(chuàng)新精神的踐行。這些新型教學用具的產生,不僅有利于豐富和拓展教師的教學形式,更有利于學生更大程度上參與教學進程,對其對于世界的合理認知、牢固基礎的培養(yǎng)以及日后的思考及行為模式構建作用巨大。但如何兼顧教具使用,又提升學習效率,仍需在實踐中積極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