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國俊
摘 要:科學不同于其他學科,不是簡單靠語言就能夠進行描述的,它還需要實驗做引導。而傳統的教學偏重于理論知識,不重視實驗的過程和方法,所以學生一直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為了建立高效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師要讓學生在科學實踐的過程中,去感知、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技巧和科學方法。
關鍵詞:構建;高效;小學科學課堂
一、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如在學習“植物的一生”時,教師如果只讓學生知道種子、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再到種子的生長過程,那么學生對科學的認識也就只停留在書面上。針對這種情況,我布置了實驗任務,讓學生自由結合,回家種一種自己喜歡的小植物,并觀察它的生長過程。過了幾天我再問學生,有多少人種了自己喜歡的植物,結果發現種的人寥寥無幾。于是,我將實驗搬到教室中來,讓每個學生都從家里拿一個比較大的花盆,把自己喜歡的植物的種子埋到里面,在教室中進行種植。這樣學生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時刻關注著種子的成長過程。而且教師還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比如什么時候該澆水了,應該把花盆擺放到什么地方才能讓植物吸收更多的陽光等等。這樣一改動,學生就有時間參與植物一生的成長,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的探究意識,而且還提高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教師在教學時不要事事限定條件,這樣就扼殺了學生創造的天性。例如在學習“冷與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預習課本中的內容,并找出生活中熱脹冷縮的實例,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和其他學生一起觀看。學生回家搜集各種各樣關于熱脹冷縮的信息,有的拿來了溫度計,有的拿來了罐頭,還有的拿來了一小段電線。學生用手捏住溫度計的一端,過了幾分鐘刻度開始上升,這是水銀預熱膨脹的原理。還有的學生演示了罐頭的打開過程,找了幾位同學來嘗試打開,他們表示很困難。接著這位學生把罐頭放入熱水中幾分鐘,再拿出來時罐頭很容易就打開了,這也是利用了熱脹冷縮的原理。罐頭工廠生產時,放進去的時候是熱的,氣體受熱膨脹,冷卻后氣體體積減小,外面的大氣壓大于內部的氣壓,所以很難打開,而微熱的罐頭就很容易打開了。通過全班幾十人的分享過程,每個人都收獲了很多科學小常識。學生在演示的過程中也體驗了一次當教師的感覺,激發了對科學的學習興趣。
三、讓學生學會交流與合作
科學中的很多實驗都需要學生合作完成。小組合作的方式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同時,學生在與其他同學合作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學習“聲音”時,我讓學生四人一組,其中一個人在桌面上寫字,一個人把耳朵貼在桌面上,另兩個人仔細聽。然后大家再交換做法。實驗完畢后,學生開始進行討論、交換意見。一位學生說:“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的很真切,但是坐著聽,就聽不到什么聲音。”其余的學生表示贊同。又有一個學生說:“是不是貼在桌面上離的近的緣故?”有學生表示不贊成,他說:“課本上說了,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我認為貼在桌面上聽到的是桌面中傳來的聲音。”于是大家又開始進行驗證,看是不是距離導致的聲音變大。這時大家把下巴貼在桌面上,與那位耳朵貼在桌面上的學生保持同樣的距離,得到的結論是一樣的。事實證明,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到的是固體中傳來的聲音,它比空氣傳播更有效。就這樣,大家在實驗與討論中,加深了對聲音傳播的認識。
四、把課堂搬到教室外面
教材是科學知識的縮影,真正的科學存在于大自然和生活當中。學生整天坐在教室中,面對一成不變的學習環境,難免會感覺枯燥和乏味。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不妨把課堂搬到室外,讓學生與科學近距離接觸。
例如,在學習“有生命的物體”時,教師可以把課堂搬到植物園中,讓學生觀察形形色色的植物。比如,在對柳樹的觀察中可以發現,春天一到,柳樹最先發芽。古人也有很多詩句是對柳樹的贊美,比如《詠柳》中說道“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柳樹的葉子是細長細長的形狀,柳樹的根系很發達,它扎根到泥土很深的地方,屬于直根系,垂下的柳條就是柳樹的莖。學生還能夠看到五顏六色的花朵,開的最茂盛的就數月季花了,月季花的顏色有很多,紅的、白的、粉的、黃的等等。月季是雙子葉植物,也屬于直根系,它的根較柳樹的淺。
科學存在于生活,也存在于實踐當中。語言對于科學來講是蒼白無力的,教師要讓學生從生活和實踐當中尋找科學,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參考文獻:
[1]阮莉萍.淺談小學科學課的有效教學[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2):19-20.
[2]余婧.當前小學科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一節小學科學探究課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1(2):49-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