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鈴娟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思維與語言習慣是重要內容,這些都是語言學習的關鍵,能夠為學生在將來的語言學習中奠定良好的基礎。基于現有的研究資料,及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思維與語言習慣的培養等發現,教師在語言思維培養當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語言習慣培養當中注意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與家長的合作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思維;語言習慣
新課標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此外,語言能力還體現在語言習慣上,良好的語言習慣是小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應該重視學生語言思維和語言習慣的培養,對其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思維的培養
1.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散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思考、發散思維,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學習語言材料,更能鍛煉學生的語言思維,將其所學的知識與語言思維結合起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質疑,針對所學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而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的自由表達構建一個良好的氛圍和環境。為了引導學生的思維發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故意留下一些問題或破綻,然后鼓勵學生尋找這些問題和破綻,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發現大膽地說出來,讓學生敢于向書本挑戰、向權威挑戰。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加活躍發散,在不斷地質疑和表達當中,鍛煉語言思維。
2.運用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要想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實踐當中,在相對固定的學習內容之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離不開教師的智慧點撥。教師應該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查閱相關的教學資料,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給予學生相應的點撥,激活學生既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沉淀,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在思考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思維上的困難,教師可以用合適的語言點撥幫助學生邁過思維的障礙。比如說,2015秋浙教版語文二上《蜘蛛織網》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蜘蛛織網是為了什么所織的網為什么形態各異?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師教書可以從生活習性、氣候、天氣等方面給予啟示,讓學生通過聯想自己找到答案,并將自己的答案在課堂上準確地表述出來,這樣就達到了啟迪學生語言思維的目的。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習慣的培養
1.以身作則,潛移施教
在小學階段,學生最信任的人就是教師,而教師也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對象。從語文教育的角度來講,小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來源于課堂,更來源于語文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產生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教師應該從規范自身的語言習慣做起,做到每說一句話都要經過相應的思考,避免過激的語言、不正確的語言、錯誤的語言出現,尤其是不能出現污辱人、罵人的語言。教師如果出現這樣的用語學生很快就能學會,他們往往認為教師出現這樣的用語更加新穎,在這種新穎性的刺激之下,他們本能地、去快速地接受學習這些不健康的語言。而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學生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注意自己的語言習慣,盡量不出現錯誤的、不健康的語言,就減少了學生學習的機會,學生養成不良語言習慣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所以教師如果能夠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在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就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學習這些規范的語言,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2.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的語言習慣
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的語言習慣,不是強制性的要求學生去改正,而是要求學生在掌握這些不良語言習慣當中所用語言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地去改正,讓其有一套標準來區分語言當中的是與非、對與錯、好與壞,這樣學生在今后的語言學習當中就不會再染上類似的語言習慣。比如說,有的小學生在與同學之間交往時,會給同學起難聽的綽號,比如說什么“狗粑粑”等類似的有一定侮辱性的語言,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溝通時,可以向學生說明這些語言的語性,對另一個學生心理成長的危害,讓學生換一個角度來理解,如果別人給他起類似這樣的侮辱人的綽號自己心里的感受。如果他有不好的感受,他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當中,就會避免類似問題出現,改正亂給別人起綽號的不良語言習慣。
總之,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也是語言習慣和語言思維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良好語言思維和語言習慣的培養,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邵金龍.淺談小學語文有效性教學[J].青春歲月,2017(1).
[2]浦仕煜.小學語文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J].學苑教育,2017(4):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