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靜
(重慶市渝北區東和春天實驗學校)
摘 要:語言信息通常是由聲音、意義結合而成,非語言信息則包括人的表情、手勢、儀態、穿著打扮等要素。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自然多意的面部表情,傳達靈活多變的肢體語言,發揮悄無聲息的板書魅力,展示多姿多彩的服飾語言,從而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
關鍵詞:小學語文;非語言符號;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交流除了傳統的語言交流外,還有非語言符號交流。非語言符號是除了語言符號之外的一切其他符號系統,它可以加強或削弱語言符號的傳播效果。小學生由于認知能力有限、性格活潑好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增加非語言交流,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非語言符號的類型
1.表情語言交流
表情語言交流是非語言交流中比較重要和常見的一類,可以對語言交流起到強化和烘托的作用。學生可以通過教師面部表情的變化,直觀地感受教師的情緒,比如由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或者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反映到直觀表情上,或者贊賞,或者憤怒,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激勵和規范,也讓課堂學習更加活潑。相反,若是教師保持表情不變,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肢體語言交流
與表情語言交流一樣,肢體語言交流也非常常見,而且其動作幅度比較明顯。教師可以通過點頭或者搖頭等動作表示對學生的評價,在板書過程中通過敲擊黑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調重點等,在長期教學活動中使用這些語言,可以提升教師和學生的默契度,也有助于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
3.語調語言交流
這種非語言交流需要以語言交流為載體,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誦,在重點知識部分提高音調,在課文精彩部分加入自己的感情,讓學生身臨其境,切實感受文章深層次的內涵,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得到情感的升華,也提升了學生的語文鑒賞能力。
4.服飾語言交流
服飾語言交流是一種特別的非語言交流方式,它反映了一個教師的性格特點、氣質和審美能力。在課堂中如果教師的服飾比較鮮亮和大方,就可以在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讓學生感到輕松,但如果教師的衣著比較死板,就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也不利于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
二、非語言符號教學的應用路徑
1.運用自然多意的面部表情
動態的無聲交流是課堂教學中非言語交流的一個渠道。動態無聲行為往往也稱為“體態語”,最常見的“體態語”莫過于人的面部表情了。例如,用含笑的面部表情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用嚴厲的目光制止學生的嬉笑打鬧,用嘟嘴凝視的表情喚回開小差學生的注意力。正確運用面部表情,可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存在感,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信息的溝通反饋,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2.傳達靈活多變的肢體語言
由手臂、頭部和其他身體部位組成的非言語交流的通道,我們老師的每一種肢體變化都有可能向學生傳達信息。如點頭表示對學生的認同;豎起大拇指有稱贊的意思;手指放在嘴邊輕“噓”一聲表示不要出聲。教師如果在課堂上經常使用這些肢體語言,就會在師生之間形成一種默契,語文課堂也會更加生動活潑,充滿無窮韻味。
3.發揮悄無聲息的板書魅力
板書應該是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的重要環節,板書設計是教學過程的濃縮和精華,是教學中需要讓學生明白的知識和思想主線。它雖然不是有聲的語言教學,它卻通過黑板上教師書寫的文字、色彩的搭配以及圖表的構建等形象化、無聲的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學習。
4.展示多姿多彩的服飾語言
服飾語言也是一種典型的非言語交流形式,作為教師,我們的服飾語言同樣可以影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如老師的服裝整潔大方、圖案清晰、色彩艷麗,學生看了也會心曠神怡、輕松舒適。但如果老師的服裝色彩單調或過分鮮艷,反而會干擾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的服飾除了反映個人的審美情趣以外,還要受到社會正統文化的規范,受到學生心理發展水平、課堂教學內容等因素的制約。
三、使用非語言符號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非語言符號教學不能濫用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機智地使用靈活多變的肢體語言,會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更加富有靈動感。但也不可以濫用肢體語言,因為用得過多會使學生分不清主次而無所適從,或只注意教師體態本身,而忽略了教師所傳授的內容,不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真實而優美地呈現。
2.運用過程要輕松自然
教師對非語言符號的使用,必須基于自己真情實感的流露,如果教師的表現過于浮夸和虛假,非但不能達到預計效果,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不僅丑化了教師的權威形象,還會讓學生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對語文課的正面感官也會大大下降。
3.通過非語言符號教學形成教師的教學風格
教師要從站上講臺開始就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各種非語言符號交流,并有意識地培養與學生間獨特的交流方式。通過長時間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第一時間接收到教師的信息,并及時進行反饋,進而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烙上教師獨有的非語言符號印記。
參考文獻:
[1]曹夕明,楊桂香.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非語言交流[J].中華少年,2016(4).
[2]趙艷鳴.花開無聲:談語文課堂中的非語言教學[J].華夏教師,2016(6).
[3]馬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非語言交流[J].考試周刊,2015(9).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