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克平
(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實驗小學)
摘 要:“對話式教學”孕育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是一種有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模式。因此,主要對小學數學課堂中“對話式教學”的運用策略進行探討,以便更多的小學教師能夠有效利用這種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對話式教學”;教學實踐分析
小學生生長發育不成熟,不論是理解能力還是記憶能力都不能與成人相比。加上小學生本身具有好動、記憶力不容易集中等特性,小學教學對教師教學方式的要求往往要比其他時期更高。小學數學相較于其他科目技巧性更強,若教學方式運用不當,很容易讓小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育方式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對話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現代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提高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頻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提升。
一、小學數學課堂“對話式教學”的基本特征
教師若想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有效利用對話式教學,首先必須了解“對話式教學”的基本特征。在眾多基本特征中,平等是對話式教學最根本的特征。所謂平等,就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將傳統師生關系進行解構,把教師、學生、文本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從而實現課堂中的民主共贏。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實現對話式教學。創生性是對話式教學的第二個基本特征。創生性的概念是相對而言的,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上課前往往會進行精心的備課。把將要講授的知識點、重點、難點進行羅列,然后預設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或者提到的問題,再進行精心準備,從而做到游刃有余。但是,對話式教學中的創生性則更多地給課堂塑造了無數種可能,教師對課堂的把控程度更低,也更茫然。對話式教學的這種特性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更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的對話交流,共同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實現對話式教學。互動性是對話式教學的第三個基本特征。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忽略學生的反饋,只顧完成自己的教學進度。這種教學模式嚴重抑制了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對學生長期發展十分不利。在對話式教學模式當中,師生之間的交流頻率明顯增加,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得到尊重,學習興趣也就隨之提高。
二、小學數學課堂中創建“對話式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自主學習,聚焦問題
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通常采用灌輸與被灌輸的模式,學生在課堂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久而久之,學生將會失去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思想也會漸漸僵化。對話式教學完全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師生地位,在教學模式中,將師生放在同等的位置,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進行對話式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收集和了解每一位學生的不同特性,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導學方案和教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然后進行探究交流,提升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完成預習后,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批改預習作業,通過師生討論,選擇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點。
例如在《方程的意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進行預習,然后要求學生每人嘗試提出幾個問題,再與學生一起交流討論預習結果,引導學生找出課堂的重點問題,最后進行教學。
(二)嘗試探究,解決問題
數學是一門技能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通過不斷探究,能夠發掘更多的知識和內容,提升自身探究能力。教師在教學環節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充分結合這節課需要講述的內容,運用更多創新的教學手段,創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探究學習模式。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加強團結互動精神,共同分享經驗,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例如在《搭配中的規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變式練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可以提問:如果褲子的數量不變,增加一件上衣,會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式?如果兩者同時變化,又會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式?通過提問的模式,學生自然而然就進入了探究模式。
(三)運用練習,拓展問題
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往往要布置課后練習,鞏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因此,課后練習的設置非常重要。教師在設計課后練習的時候,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以考查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在鞏固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例如,在《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充分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出符合教學內容的題目。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發展的希望。因此,小學教育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許多學校開始施行全新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話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加強學生綜合素質,讓學生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應龍.我這樣教數學:華應龍課堂實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崔允漷.論指向教學改進的課堂觀察LICC模式[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0(3).
編輯 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