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敏
(廣西來賓政和幼兒園)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特別是城鎮的幼兒家長,家庭的層次、需求不一樣,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現了一些“誤區”:比如溺愛、包辦替代、隔代教育、網絡誤導、監控視頻等,家長片面地理解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不認同、不配合幼兒園的教育手段,還有的家長認為交了學費,把孩子交給幼兒園,就是幼兒園和老師的責任,并且不能出現一點點失誤,甚至出現打罵教師的惡劣事件。因此,現在的幼兒園教師出現了對幼教工作的“懼怕”,社會對幼兒園越來越關注,要求越來越高,稍微不注意就被網絡推向“風口浪尖”,特別是年輕的教師面對不同層次的家長,不知該如何面對、滿足家長的要求。針對教師和家長的需求,幼兒園應對家長的教養方式進行指導,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而且幼兒園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家長的教育資源,調查了解家長的教育能力;然后幼兒園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促使家庭真正成為幼兒園的教育合作伙伴。
關鍵詞:轉變觀念;多元化合作;研究方法
一、搭建多樣化的交流平臺,共同提升家園共育的效率
作為教師,除了承擔教育好孩子的任務外,還有一個責任就是與家長進行溝通,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基礎上,產生教育的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園在與家長進行溝通時經常采取家園聯系欄、家園聯系本、家訪、家長見面會等一系列方式進行操作,這些都是家園溝通的可行方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普及,幼兒園與家庭之間溝通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家訪、家園聯系本、家長會、電話等形式,E-mail、網上溝通等成為家園溝通的新載體。
1.E-mail、網上溝通
教師應抓住家長心理、了解家長需求,針對不同的家長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如,利用網絡平臺,創建班級QQ群,與家長們在網上共同探討幼兒教育的經驗及家庭教育的困惑,同時把孩子活動的圖片、視頻上傳,指導家長認識了解自己孩子,學會用“教育”這把鑰匙,在集中注意力、培養自信、激發興趣、鍛煉毅力等方面開啟幼兒心靈,不斷提升教育指導能力。
2.調查表
為了更好地了解幼兒的個性、行為習慣及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幼兒及家長采用調查表的方式進行具體的了解,通過表格讓幼兒、家長共同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如,新生幼兒行為習慣調查表,對幼兒的個性、飲食習慣、自理能力、愛好及家長的教育方式進行詳細的了解,以便更好的溝通及教育;開展主題活動對幼兒及家長進行調查了解,如勞動節“小能手勞動調查表”、三八節“感恩活動調查表”、幼兒營養伙食調查表等。
3.家園聯系欄
為了使家長能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利用早晚接送的時間主動與每一位家長進行溝通,每個星期都在“家園聯系欄”上張貼通知,隨時隨地與家長聯系。
有的家長反饋孩子在家的良好表現與習慣,也有家長針對孩子的表現向老師請教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疑問,為了讓家長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積極爭取家園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在家園聯系欄上“每周計劃”及時向家長宣傳本周的教育內容與保育方法——本周活動安排,幫助家長了解幼兒的學習內容及教育教學活動;如“育兒知識”,定時向家長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通過教育沙龍、請您關注等交流平臺,增進家長家庭教育的經驗。班級里的重大活動如需家長配合的,都以書面形式通知家長,使家長了解各個活動的目的和任務。
4.教室環境布置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對幼兒活動的場所進行有效的布置,體現“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孩子的作品、主題活動的圖片、文字展示為教育教學活動服務。每一次家長接送幼兒的時候,都會在教室里流連忘返,欣賞孩子的作品、教室里布置的各種美麗的圖片、主題墻的圖文展示,還有孩子們與老師共同創作的活動區、種植區等,豐富多彩的教室環境對家長有很多啟發,因為很多布置的材料都是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的,離不開家長資源。如,主題活動“去旅行”,在教室環境布置及資料收集過程中,需要很多相應的票據、圖片,如:飛機票、火車票、車票、門票,旅游點、旅游的美景等,在家長的大力配合下,幼兒園的主題墻非常豐富,有各種各種的門票、飛機票、車船票,去過的地方的圖片、想去的地方的圖片、留影、還有旅游需要準備的器械等等,把旅游的常識基本上都能通過圖、文表現出來。家長看見最后的效果后很驚嘆,覺得這對成人來說也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和豐富。漸漸地對幼兒園工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更加促進了他們的參與性。常聽見一些家長對老師說:“你們的工作真瑣碎,樣樣東西都要,以后我們會留意幫你們收集的。”就這樣,經常會有家長把家中的酸奶瓶、空盒子拿來,還主動地問老師:“這個需要嗎?”在家長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不僅讓家長們更詳細地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活動和學習,而且使家長懂得,教育孩子不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事,從而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
5.家長會
在策劃班級家長會時,認真思考家園共育的有效方法,改變以往教師的照本宣讀,而是采用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內容上如小班“幼兒如何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中班“如何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大班“家長如何指導幼兒的學習”、學前班“幼兒入小學需要做哪些準備?”等。形式上如:小班的老師把幼兒在園的生活、學習、活動拍攝制作成錄像,在家長會上讓家長充分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情況,直觀、清晰、明了,家長會結束后還請家長一起欣賞幼兒的早操及表演活動……還建議組建班級家長委員會,首先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讓家長輪流組成班級家委會,也可由部分教育意識強、熱心參與幼兒園活動的家長加入到家長委員會中,以點帶面,從而最終樹立全體家長的正確觀念。讓家委會成員參與班級管理,更有利于幼兒園開展各種活動,利用家長資源更好地為幼兒服務。
形式多樣的家長會,改變了家長被動配合的局面,將家長的參與放在首要位置,尋求與家長建立新的合作關系,以價值為活動主體,視家長為合作伙伴,讓家長充分了解幼兒園的課程情況、班級管理等情況,與教師合作、互動,共同促進幼兒成長。
二、結合多元化的教育教研活動,促進家園共育的平臺
家長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資源,是促進幼兒發展過程中的積極合作者。家長不同的知識與職業背景,可以為幼兒園提供豐富的知識信息來源;家長具有自身的教育優勢,他們了解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和在家庭中的情況,可以為幼兒園提供有關幼兒發展的豐富信息;他們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育兒經驗,也是幼兒園有效的教育經驗來源。大多數家長還能自覺自愿地以自己的專長積極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積極支持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改革,或為幼兒園提供各種良好的建議,或為班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各種信息和操作材料。幼兒也特別歡迎和樂于家長對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參與。幼兒家長對幼兒園活動的主動參與,將有助于幼兒獲得安全感,形成健康活潑的人格特點,并與父母形成更加密切良好的親子關系。
1.家長半日活動開放日
從平時和家長們的談話中,我們知道有許多家長都有一個愿望,就是想看看孩子們上課。每天家長在送孩子入園后,就匆匆地離開,上班去了,他們迫切想知道幼兒上課的全過程,也特別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是怎樣學習的,孩子的課堂表現怎樣?家長為什么想了解幼兒上課的全過程呢?首先,可以看出家長的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其次,想了解老師的工作能力及綜合素質;第三,家長也想學習一些好的方法、經驗,以便在家庭教育里有的放矢;最后,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同齡兒童中的發展程度。
2.幼兒畢業典禮開放活動
為了讓幼兒感受老師和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在離開幼兒園時留下精彩而難忘的瞬間,體驗畢業離園時的惜別情,記住這一美好而難忘的時刻。可以設計以感恩為主題——“擁抱陽光,放飛夢想”幼兒畢業慶祝活動,邀請家長一起來參與,活動中設計了家長代表講話,幼兒代表講話、院長致辭、幼兒技能表演、頒發畢業證書等內容,通過活動讓孩子們學會感恩、學會分享、學會與人溝通,搭建情感的橋梁,促進教師與幼兒、家長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
3.幼兒營養膳食調查
通過家長伙食委員會及發放幼兒營養食譜調查表,了解幼兒在家的伙食情況,幼兒的飲食愛好,更好地促進幼兒園的伙食調配。
三、充分利用節慶日、假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
1.三八國際婦女節
分別組織開展了不同主題、不同表現風格的慶祝活動,如“我的好媽媽”表演活動、“送給媽媽的祝福”、“小小餃子香,暖暖親子情”大型包餃子親子活動、“我對媽媽說”“爸爸對媽媽說”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了幼兒、家長、教師三方面的情感交流,為幼兒的情商教育奠定了基礎。
2.五一國際勞動節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家長共同協作,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及生活能力,培養幼兒愛勞動的良好行為習慣,如“勞動最光榮”系列活動、“我愛綠色家園”親子攝影比賽、“我是勞動小能手”等。
3.六一國際兒童節
“六一”兒童節是孩子們的節日,幼兒園、家庭、社會都非常重視,“六一”活動是一個全園參與的大型集體活動,如何讓每一個幼兒過一個有意義的“六一”兒童節是教師一直探索的問題。為了更好地促進家園共育,讓孩子們感受幼兒園的愛、家長的愛、社會的愛,改變了傳統的想法和態度,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慶祝活動,如“我健康、我快樂”親子健身操比賽、“歌唱祖國、快樂寶貝”親子大合唱比賽、“我愛家鄉”幼兒長卷畫等活動。以幼兒為主,教師、家長大力支持,共同參與,讓幼兒體會到來自社會大家庭的關愛,感受節日的氣氛,構建和諧社會。在活動中,家長積極參與、利用休息時間認真地排練;在親子操比賽時恰逢汶川大地震,組織家長、幼兒進行募捐活動,得到家長的高度贊揚;還得到社會的支持,很多單位為我們的比賽提供獎品。這種全園普及有意義的嘗試,增加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親子活動寓教于樂,寓知識于游戲中,激發了孩子的內在潛能。因此,只要幼兒園敢于嘗試,貼近幼兒的生活,了解家長的需求,就能讓我們的家園工作同步發展,實現家園有效互動,達到共同教育目標。
4.“國慶節”慶祝活動
開展“多彩的服飾”親子自制服裝秀、“祖國在我心中”繪畫比賽等慶祝活動。通過家園互動,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促進幼兒與家長的情感交流。
5.元旦迎新年表演及親子游園活動
家長參加新年慶祝活動,看到孩子們一學期的進步與收獲,一起參與每一個有趣的親子游戲,并親身投入到班級、幼兒園的歡慶活動中,感受幼兒園的新年氣氛,幼兒、家長、老師一起體會新年來臨的快樂,同時拉近了家園的距離,充分體現了家長工作的互動性。只有新穎、精彩的大型活動,才會吸引家長的主動參與,才能提高家長對幼兒園的滿意度。
6.親子社會實踐課程
為了讓幼兒能在未來更好地走入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幼兒園可以開設社會實踐課程,由各班家長委員會代表牽頭,教師協助,共同組織幼兒及家長參加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如,親子參觀活動、親子春游、親子秋游等,親子郊游作為一種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動,活動前要制定出實踐的方案,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同時考慮安全性是否可靠,還要盡可能地發揮家長的資源,使活動范圍擴大,發揮家長的作用,要求家長共同參與實踐活動,實現家園互動。通過系列活動,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在活動中認識社會規范,掌握社會行為技能、體驗社會情感,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在社會實踐中親眼目睹、親身感受、親手操作,并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感知、內化、再現自己的社會行為,感受、發現、體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好情感,學會與人合作、交往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幼兒更多地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總之,幼兒園與家庭教育應建立一種合作、對話、一致、互補的關系,在雙向互動中,逐步喚醒家長的主體意識,轉變家長教育理念,提升教養水平,真正攜手共同擔負起教育幼兒的任務。在開展家園互動的多元化活動中,教師的教科研水平、教育經驗、溝通協調能力都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貴英.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的途徑淺探[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
[2]吳云俠.淺談家園共育中的多方職責[J].新課程(下),201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