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第三中學小學部)
摘 要:近幾年,我國教育改革的力度在逐漸加大,改革的內容、范圍愈發廣泛,已經由單純的教學技巧變為了教學實質的探討,更注重學生深層能力的培養,其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而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階段,在這時開始著手培養思維能力將會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將其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和重點內容。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概念性很強的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很高,而且馮紐曼說過:“數學滲透并支配著一切自然科學的理論分支,愈來愈成為衡量科學成就的主要標志了。”由此可見,數學教學的本質和核心應當是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因而,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授課中,不僅要告訴學生“1+1=2”這樣的基礎知識,而且要通過對數學問題的具體學習,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接下來,筆者將根據日常教學經驗,簡單談一談小學數學教師如何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提問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探究欲望
俗話說:“愛為學問之始”,贊科夫也認為:“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的動機”,所以說學習的興趣對學生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數學學科。很多學生數學不好的原因就在于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降低了,因此,教師要從小學就開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其首要前提就是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產生探索的欲望,這樣才能由興趣變為推動力,督促學生思考、分析,慢慢地經過長期的訓練,思維能力才能培養起來。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多樣化教具進行教學,改變單一的“粉筆+黑板”的模式,這樣學生學得更有興趣。
比如說,在一年級時學會基本的數字加減法和圖形的認識,教師就可以用畫有星星、蘋果、大樹等圖案的卡片代替文字,這樣更生動形象,學生的興趣也會更濃厚,也就會更愿意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提問。而到了高年級則可以利用數學故事、微課視頻的方式導入數學問題,在一定的情境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當學習成為一件主動的事情后,主動思考、探究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那么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就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通過有效提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對數學學習來說,發散和探究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今后的學習發展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通過不同形式的方式提問,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和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究,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說,在小學三年級時會對分數進行初步的認識,教師就可以在課堂舉例的時候,對一個問題進行多角度地提問,讓學生思考。如,從“將全班人數平均分成5份”這個角度提問,教師可以向學生詢問如下問題“男生人數占全班總人數的五分之幾”“女生人數占全班總人數的五分之幾”“男生比女生少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等,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訓練發散思維能力。而當學生年齡增加后,五年級會對分數進行深入學習,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個問題提問,道理是一樣的,只是由教師變為了學生,卻更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舉一反三。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開放性的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同樣還是學習分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若是兩根同樣長的繩子,一根用了八分之三,另一根用了八分之三米,兩根繩子剩下的部分哪一段長?為什么?”這個問題按著正常的思維并不好求解,學生往往陷入“死胡同”,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討論“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用去的繩子一樣長,又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用去的不一樣長”,這種探究性的問題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思考,還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鍛煉分析能力。
三、加強練習,培養思維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速度,較高的思維敏捷性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更快地發現問題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并且能較好地運用所學理論進行正確快速地運算。可以說,思維的敏捷性對學生學習數學的幫助很大,教師要在課堂上加強這方面能力的訓練,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較活躍的狀態,這樣有助于數學的學習和提高。例如,教師在做課后練習的時候,可以將練習變為小組競賽的方式,利用PPT將每個問題的序號展示出來,不同序號的問題代表不同的積分,問題難度也不相同,讓學生能快速回答問題,答對加分答錯扣分,最終評出優勝小組予以獎勵。這樣的訓練方式不僅具有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在激烈的競爭中能讓學生快速思考,訓練思維的敏捷性。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學生學習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在乎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和正確的思考方式,而數學是有效鍛煉這一能力的學科,所以,數學教師要從小抓起,在小學階段就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周春國.播撒思維的種子澆灌智慧的花朵:淺談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生之友,2011.
[2]韓淑娟.淺談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4.
編輯 彭 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