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新時期的育人目標。小學課程中“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是實現目標的基石。
關鍵詞:育人目標;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教育改革突飛猛進。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尤為重要。
一、“核心素養”的范疇
何謂“核心素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范疇包括哪些內容呢?這個問題是當今學校和廣大教師必須理解和掌握的中心問題。
“核心素養”是每個學生獲得成功、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終生發展都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共同素養。最初在家中得以初步熏陶和培養,后續在學校中得以進一步培養和提升,隨后在社會中不斷得以完善。核心素養的發展受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的約束和影響。
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每個學生未來發展中最需要培養的關鍵素質和必須具備的能力。主要包括:學生的開拓、創新能力,批判、質疑的思維能力,獲取、辨別、運用信息的綜合能力,共同合作、探究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明、創造的實踐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空間想象力等,是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和運用的綜合表現,是學生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取向的綜合表現。
二、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目標
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實踐和發展,教育要從“知識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教育從知識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并不是弱化知識的重要性,也不是把“知識”與“素養”或“核心素養”做二選一的選擇題。核心素養是通過學生所學知識不斷熟練過程中,養成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因為通過知識而獲得發展”是教育發展的規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要在熟練掌握知識的前提下,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固本強基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推動教育改革穩步向前。因此,培養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過程中必然會達到的目標。
三、核心素養在小學課程中的體現
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更多地關注學生未來生活和工作中關鍵技能和必備品格的形成。要求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高瞻遠矚,在教法上更要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更要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育過程中達到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教育目標的融合。
如,生命教育,就本義而言,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師通過“生命和健康”“生存和保護”“溝通和交往”三個方面,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感悟生命的可貴,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生存。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懂得關愛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如,勞動技術。勞動技術教育是一種提高未來社會成員基本技術素養的教育,是一種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思維發展的教育,是一種人人都必須接受和經歷的教育。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學齡特征,圍繞“勞動與生活”“方法與技巧”“技能與運用”三方面內容,讓學生在獨立或與他人合作的勞動體驗和實際探究的過程中學到技術知識,掌握技術操作,增強技術意識,使學生了解和尊重勞動,養成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夠運用所學技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高技術素養。
其他學科也是如此,根據學科特點、教學內容的不同,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問題,并對不同的見解敢于批判質疑。在師生的協作中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掌握,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理性思維,使學生從中獲取知識,并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情懷及審美情趣,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情感與價值觀,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怎樣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通過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為他們以后融入社會做好準備,讓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從容處理好各種問題,成為能快樂、幸福生活的人。
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全面發展為核心,遵循教育發展和學生成長規律。堅持固本強基,在鞏固學生基礎知識、加強學生基本技能培養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均衡發展,發揮綜合育人功能。夯實學生終身發展和時代要求所必備的品格、生存能力,增強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功能,讓“尊重孩子”“全面發展”“人人成才”等觀念深入人心,讓社會、家庭、學校通力合作,讓學生在新時期“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下,真正提高核心素養,讓學生成為一個適應新社會,全面發展的人。
作者簡介:王貴東(1963.05—),男,漢族,大專,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