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仙
摘 要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所運用的教學語言對小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語文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的語言能夠從教師教學模式、教學水平、教學方式上體現出來,教師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內心的發展需求,進而提高語文課堂語言的運用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語言特點 課堂表現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4-0105-02
小學語文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以及語言運用的能力,全方面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教師的語言素養、語言技巧、語言運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學生在語言課堂上的注意力以及學習效率。下文將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進行進一步分析,進而能夠提高其教學質量。
一、語言的規范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沒有很強的自我意識、沒有主觀判斷力,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小學生會學習教師的語言。所以,在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具有規范性,能夠給學生帶來正確的示范。在小學階段,是語言發展的主要時期,因為他們很容易模仿別人,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水平不僅能夠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未來的語言發展。語文教師在日常授課中,要注意說話時的語音、語法以及語言的標準性。教師一定要注意平時的說話方式,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切記在學生面前不要說方言,有時候教師會不自覺的說出方言,比如“干什么”說成“干啥”、“怎么了”說成“咋的了”這都是教師的語言素質不高的表現。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語言素質,不斷的去學習,進而能夠在學生面前,以標準的發音、詞匯、語法來為學生們授課,為學生的語言能力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語言的生動性
學生學習知識最主要的是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小學的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要具有生動性,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能夠生動形象的、充滿激情的為學生傳授知識。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解,能夠將學生帶入內容的情境中,能夠使學生親身去體會,更好的感受文章中的內容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好的語文課堂,教師是能夠利用語言,將枯燥的文字講的栩栩如生,教材中一些精彩的情節、感人的畫面、有趣的小故事等,在教師生動的講解后,可以使學生感同身受,這樣的課堂下,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師在教學《春》這一課程時,可以先利用一段話進行引出“同學們,你們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景象啊?大家閉上眼睛,此時是不是陽光明媚,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著,路兩旁的樹也都綠了,小花是不是也都長了出來。這樣的課堂引入,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語言的趣味性
教師的語言具有趣味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學的語文課堂氣氛更加愉悅、歡快,使學生可以在輕松的環境下去學習知識,理解知識,而不是像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是注重講解教材上的內容,一味的對學生進行灌輸,不注重與學生進行互動,不去考慮學生的感受,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能夠靈活的運用語言,將原本枯燥的語文課堂,能夠變得有趣味,這樣的語言特點更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不僅能夠將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去學習知識、語言能力能夠得到發展。
四、語言的情感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教材內容中,融入到文章中,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一定還有情感的流露,這才是教學語言的真正意義所在。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時,所接觸的都是一些感人抒情,或是故事情節曲折的文章,在文章中的每一處都極具豐富的情感,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語言的感情色彩。對于文章中出現的感人情節時,教師要使學生將情感真情流露,講到故事曲折時,要使學生感同身受,降到豪情壯志時,要使學生熱血沸騰,講到歡快時,使學生樂在其中。所以,教師在語言教學中,一定要將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
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對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在實際的語言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的完善自己,學會靈活的運用語言的技巧,為學生提供一個愉悅、輕松、有趣味性的課堂環境,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知識,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使學生能夠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中。教師語言的巧妙運用,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更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情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小學生語文語言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姜淑杰.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5,(3).
[2]張立華.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學周刊,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