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
摘要:在住宅小區中,“互聯網+”的應用與業主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更是關乎新常態下物業管理的建設與發展。當前我國對于住宅小區“互聯網+”新業態的相關規定缺少一定的事實依據和管理辦法,業主社群型意識有待提高,所產生的行為在不同層面沖擊物業管理的升級,因此,“互聯網+”社群公益存在必要的運營。在這樣的背景下,從住宅小區社群的自身利益出發,本文通過分析現有問題,提出實現“互聯網+”社群公益效能最大化的辦法,達到互聯網與社群公益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住宅小區 “互聯網+” 社群管理與優化 公益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023-02
所謂住宅小區“互聯網+”社群公益,即住宅小區成員是社群的基礎元素,“互聯網+”是社群的網絡平臺,公共利益是社群的活力。“互聯網+”社群公益的運作從人性的價值和情感的需求兩個角度出發,逐漸地走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成為各元素之間相互信任的新形態,進而顯現出傳統互聯網運營發生的重大變化,建立新模式下住宅社群公共利益的“互聯網+”思維具有戰略性意義。
一、管理與優化住宅小區“互聯網+”社群公益的重要作用
(一)彰顯住宅小區社群的自信,增強住宅小區社群高效凝聚力
社群是住宅小區內部各“元素”生活的核心,每個社群里的“元素”在現實生活中都是真實存在的,這些獨特的“元素”以社群為核心開展公益組織,各自在社群中發揮自己獨特的魅力,提高了社群的整體價值及其自身的自信力,而社群給這些獨具特色的“元素”以展示魅力的空間,從而更能將社群中的“元素”聚集起來,增強社群的凝聚力。
(二)激發住宅小區社群的活力,構筑住宅小區社群核心競爭力
活躍的社群是組織發展的基礎要素,調動各群體加入社區建設是構筑和諧社區不可或缺的部分[1],對基本組織結構建設進行的合理規劃,將社群中各“元素”的活力積極調動起來,營造一個陽光向上的社群環境,打造公益性質互聯網社群運營的發展鏈,從而有利于產生公益創新的動力。
(三)促進住宅小區社群的運營,提高住宅小區社群公益吸引力
集興趣而成,由公益出發,以提升自我人生價值為根本,實現公益效能最優化為目標,不斷開展社群公益活動,提高“互聯網+”社群公益組織運營的影響性,從而吸引更多元素參與到社群公益中,進一步提高社群公益的力量,擴大社群公益的影響范圍,使社群公益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四)提高住宅公益性社群形象,擴大社群可信度和知名度
以網絡化發展為基礎的社群公益對其本身的認同感使社群公益在發展中出現多層化[2],故社群公益要想在當今時代樹立相對優化的形象,除了在社會生活中以其強大的公益影響力增加社群的知名度,還要想辦法顯示出社群公益在互聯網的輔助下是如何實現形象優化的,因此,要不斷地通過互聯網增強社群公益組織形象,從而樹立社群公益“品牌”的基礎,提高可信度和知名度。
二、住宅小區“互聯網+”社群公益運行存在問題及現狀
(一)社群管理系統欠缺
公益性群體因其本身的特殊性,相較于其他組織其“內部結構”難以構建和維持,社群公益項目缺乏專門機構的專業化運作,住宅小區對公益項目的實施存在組織管理機制不規范現象,缺乏一個嚴謹的管理系統。
(二)資本結構不合理
任何組織的活動運作都需要一個符合自身發展的組織結構,社群公益強調的是一種公益性質結構結合互聯網的應用,住宅小區存在其原有的自身資本結構,這會大大影響新常態下互聯網發展社群結構的建立與運營。社群公益在運營中對于所需的結構資金吸引力度不強,缺乏充足而穩定的資金支持,對其發展存在一定阻礙。
(三)社群內部關系混亂
大數據的互聯網時代,存在著占據人們現實世界較大部分時間的現象,社群中各“元素”群體目的性較差,以住宅小區成員作為組織基數,數目相對龐大,對于信息獲取也較為雜亂,且在群內交流過多無聊的話題,直接影響其他成員的情緒及彼此聯系,組織成員內部關系較為混亂,這正是影響社群公益推進工作的一項阻礙因素。
(四)“互聯網+”社群公益概念意識不強
1.我國公益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益尚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公益項目的開展存在許多不足,如在公益項目開展過程中,組織工作效率低下,內部人員分工不明確、權責不分明,缺少必要的激勵機制,阻礙社群公益的發展,使公益項目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活力和動力,工作停滯不前。
2.“互聯網+”社群公益理念不足
社群組織內部工作人員存在弱中心化,一些工作人員只注重個人利益,未能全身心投入公益建設中,公益項目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未能從根本上實現公益于民的價值,使公益可信度降低。而另一方面,居民無法準確理解社群公益的概念,對該公益活動目的存在懷疑和不解,導致參與公益活動的“元素”無法滿足活動開展所需的人員數目。
三、加強住宅小區“互聯網+”社群公益的應用管理與優化
(一)有效發揮政府在社群公益中的領導作用政府機構在公益事業建設中處于領導地位。任何政策的頒布和實施都會相對改變行業的未來發展軌跡,政府應該把握社群公益的發展方向,詳細制定住宅小區“互聯網+”社群公益發展戰略目標、戰略措施和發展政策,統籌社群公益的建設規劃,大力推進住宅小區“互聯網+”社群公益重點項目工程,促進住宅小區“社群模式公益時代”的形成。
(二)增強社群對資金的吸引力,加大社群對資金的管理
在社群內部組織堅硬的基礎上,結合高效的資金管理方法,構建有效的全面社群體系,同時吸引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建立人力資源支撐體系,吸引更多的資金管理人員投身于社群公益的建設,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對資金進行規范性的系統化的運作。通過互聯網技術線上實現資金的整合與管理,充足的資金儲備對“互聯網+”社群公益的應用起到優化的作用。[3]
(三)加強社群內部文化建設
社群公益文化理念建設主要表現為社區群體和各組織為了維護和促進基于共處一地共同文明建設發起社群公益。[4]切實發揮住宅小區社群成員文化活動組織宣傳思想工作的積極作用,既要保持各成員的自主性和參與性,給各成員提供必要的關心和支持,同時要加強組織內部的聯系溝通,加強社群公益項目監管隊伍建設,健全組織管理發展機制,鼓勵社群間開展合作,建立培訓基地,強化社群公益組織人員的培訓與管理,引導“互聯網+”社群公益在住宅小區的合理應用,充分保障社群公益文化體系的良好建立。
(四)“互聯網+”社群公益的概念宣傳
為了擴大社群公益的影響力并增加其可信度,在進行社群公益項目宣傳的同時,要向居民提供證明材料,實現信息透明化,或邀請一些了解群體公益項目的人員來做宣傳。社會化媒體通過收聽內容和互動交流,使捐贈者理解社群公益的概念,提高其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加深居民對“互聯網+”社群公益的根本意識,從而使公益項目有較為穩固的社群基礎。
四、結語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諸多傳統行業面臨嚴峻的挑戰,“物業服務”行業隨之不斷興起。社群公益作為一個新名詞被提出,其強調的是有關社會組織支配社群秩序的規則并參與互動進而開展公益性的活動。對于以住宅小區為對象的“互聯網+”社群公益這一新概念,標志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的產生,即著力發揮互聯網在社群組織配置中的效能作用對于研究公益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樊卡婭.試析城市和諧社區建設中居民參與的重要性[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51-53.
[2]劉少杰.網絡化時代社會認同的深刻變遷[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5):62-70.
[3].互助社群能否解開公益枷鎖[N].公益時報,2016-08-02:9.
[4]周業勤.我國城市社區的理論建構及其實踐路徑[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50-156.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