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作為四書之首,承載了豐富的治國安邦、求學、為人的儒學思想內涵。《大學》之所以為儒學經典之一,在于其無限深廣的內涵和無量無邊的教育價值。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國學經典的教育意義,習近平主席多次在教育文件和教育講話中引用并三令五申地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本文從高中語文教學的語境出發,立足于《大學》的原文,從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三大方面闡述《大學》對于教育教學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教學目標 教學理念 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153-02
《大學》作為《禮記》中的第42篇是儒家經典的代表作之一,后經北宋時期的程頤、程顥二位崇尚儒學的學者整理后,從《禮記》中單獨地分章節提取、整合出來。而后儒學發展到南宋時期,理學大師朱熹又進一步整理、編撰出《四書章句集注》,正式地將《大學》列為一部重要的儒學經典,承載著豐富的教育內涵和“修齊治平”的智慧。
一、《大學》之于教學目標
宋代的儒學家朱熹認為“大學即是大人之學”①。在古代,文化教育的學段分為大學和小學兩部分,在小學階段,8歲以上的小孩子學習基本的文字訓詁、句讀及一些待人接物、掃撒應對之禮。除此之外,還學習基本的樂、射、御、數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在大學階段,15歲以上的青少年學習“修齊治平”等內圣外王的為人處世的修為和智慧。然而,大學不僅僅指這個風華正茂的年齡段,更重要的是這個年齡段所學習的圣賢文化和治國安邦的理想。而這剛好和現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時期一致。大學中寫道:“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基本的字詞句、情感、閱讀寫作方法、涉獵文本、鑒賞能力等語文素養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只有每時每天每月都進步一點點,才能從大的方面一點點推動語文學習的進步,從而將龐雜的不成體系的語文知識消化掉。同時,完善的人格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也是在日積月累中增進的。只有這樣一步步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學習和培養的知識和品格才能是牢固的,影響深遠的。大學中又提到“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這里的“仁、敬、孝、慈、信”可以作為高中階段對學生五倫處理關系提出的德育目標,是高中階段德育目標的具體化和指導原則。在《習近平同北師大學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習主席談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②。大學之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理應指導高中的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而語文學科比其他學科在德育方面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學生也只有學習《大學》這樣的國學經典中的修身、為學之道,才能具備一定的思想境界,獲得對國家、社會、自然與自我關系的一個正確的認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學》在開篇就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學生學習、工作、做人的最高目標,應該是“明德、親民、至善”。這不僅是一種道德教育,也是理想教育。當學生和教師都能以這樣的心態去教和學的話,教學的各個環節才會是渾然天成、充滿活力的,倘若教師和學生都以更好地謀生、物質享受為教和學的實際目標,那么所培養出的花朵和園丁本質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有的時候個人聚集的財富越多,對于整個社會來講并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培養出的往往不是國家的棟梁,而是社會的蠹蟲。由此可見,《大學》中所倡導的修齊治平的理念對于指導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方向是多么的有必要,對于提升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也是十分關鍵。只有以大學之道為教育教學目標指引下的語文課堂才會是合理的、和諧的、充滿活力的。
二、《大學》之于教學理念
《大學》中的經文蘊含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而身為一名未來的高中語文教師,若能領悟、汲取一些《大學》中的圣賢教誨,對于引領課堂及治理班級來講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要想教好學生最先應使其信服。然而,這個威信力最重要的是來自于自身修養。《大學》寫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倘若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自己都不夠勤奮、不能沉淀又怎么去要求學生呢?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只有教師先將自己的品格和學問修行好,才能使學生信服,進而更好地教育教學。尤其對于語文教師來講,承擔著很多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就要更加修身立德、勤學苦練。《論語》中也有講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③。
由此可見,教師的身教遠勝于言教。
其次,教育教學要循序漸進,抓其根本。《大學》經文寫道:“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語文教學的內容廣且雜,并且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由于受一些西方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的影響以及多媒體技術等嶄新的教學手段的出現,使語文課堂更加多元化,也更加不好掌控。但無論什么形式的語文教學都不能離開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這一根本立場,不能脫離《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否則語文學科就不再有獨立價值。
最后,教育教學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大學》經文寫道:“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在教育教學的語境下,這句話的理解大體可以為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想法和心理也有顆敬畏之心,絕不可忽視學生的思想和個性,良好的教學應該是師生在互相尊重、溝通的基礎上進行的。近幾年受到以杜威為代表的“兒童中心論”等教育思潮的影響,教育工作者也格外注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傳統的教師主導下的課堂教學不斷受到沖擊。但是,相關的教育理論研究跟不上去,僅僅陷入了“教師和學生誰是課堂主體”的不休爭論之中,使得教師教學一下子變得無所適從。《大學》中寫道:“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因此,筆者認為,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以修身為要,只有人格相對完善,互相追求教與學的“至善”,教師要厚德載物,學生更應尊師重道。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課堂教學的機械化和形式化,避免師生之間不必要的摩擦。
三、《大學》之于教學內容
隨著國家和人民對國學經典的肯定程度日益提高,國學經典篇目被列入教材的比例和內容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目前教材中的一些不合時宜的定篇應被《大學》這樣文質兼美的國學經典篇章所取代。目前,人教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已將《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道德經》
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作列入了教材,并設置了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體系,與此同時附加了歷法、節日、中醫、書法、繪畫、建筑、戲曲等傳統文化的模塊教學。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規定了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到國民教育始終,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按照分學段、一體化、有序推進的原則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教育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以幼兒、中小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與教材體系,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這樣一來,勢必會帶動語文教學內容的革新和飛躍。
注釋:
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出版,2016:1.
②習近平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2014-09-10.
③論語全解·子路篇[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出版,2016.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李園園,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淺析《大學》的高中語文教育教學價值
現代交際·2017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