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瑩
摘要:外語教學一直是我國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著學習的人數增加,人才的質量提高,對于外語學習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語言的學習,而是在于更全面地認識了解和運用。思辨能力作為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在思考和學習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外語教學中全方位地培養思辨能力是未來外語教學的主題之一。
關鍵詞:思辨能力 外語教學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163-02
近三十多年來,西方國家在思辨能力的研究上進行了諸多理論實踐,使之得以蓬勃發展。其中最有名的兩個理論模型分別是三元結構模型和德爾夫研究的模型。我國的文秋芳教授曾提出過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模型,這也是關于思辨能力的模型。文教授指出,學習外語的學生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會注重重復、記憶、模仿等必要的練習環節,但分析、推理、評價,并不是這些練習能夠代替的。而由于教育教學中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得在課堂上進行思辨能力的培養困難重重。
我國很多學習外語的學生欠缺這種思辨能力,黃源深教授曾提出過:這種因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現象,我們不妨稱之為“思辨的缺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外語教學中的思辨能力培養進行討論。
一、何為思辨能力
1.對思辨能力的理解
人的重要特征是思維,而思維的核心在于它的獨立性。思辨指的是思考和辨析,獨立思考在教育教學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它能有所發現,有所突破,為創造性奠定基礎。
思辨一詞是哲學術語,代表了一種思考方式。哲學上指運用邏輯推導而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首先確定命題,然后進行公設公理,最后使用思辨方法推出定理,這也就是從邏輯上對這個命題進行了解釋。(如果推衍定理失敗,那么命題為假,不成立。)思辨方法風靡一時并且備受推崇,哲學家甚至認為通過思辨,人還可以為自然立法,也就是為自然界建立規則。 但是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思辨方法逐漸沒落,以實踐為指導的實驗方法占據主導地位。
2.思辨能力的特征
分析一個問題時,首先要把思考的各個層面區分開,因為在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問題所做出的分析,其得出的認識或者結論往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其次,要注意在相同視角分析問題的條理性。簡單來說就是一二三地講,或者是按照一定的方位,由內而外、由上到下,等等,講究分析的層次和條理都是分析方面的特征。它的第三個特征就是說理,就是對所做出的分析進行論述和說明。總的來說,條理分明、有禮有節的說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一個具有較好思辨能力的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調邏輯,能夠把一件事情分析透徹,做到理順程序,梳理整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指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具有“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之一。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相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生略顯不足,所以,當前外語教學想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則必須加強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彌補外語專業學生一貫的缺乏思辨思維的缺陷。
二、外語教學
傳統的外語教學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17-19世紀的歐洲,外語教學主要是通過記憶語法知識,然后通過生搬硬套對句子和文章進行翻譯。現今,這種被稱為語法-翻譯法的教學方法,仍被廣泛地應用于世界各地的外語教學實踐中。到了19世紀中期,人們發現語法-翻譯法對學生實用有效地掌握一門語言,即能夠聽得懂、說得出,缺乏有力的幫助。所以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外語學習的改革,他們提出了直接法,即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避免死記硬背的語法搬套,在理解文章時應該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外語學者提出了聽說法,這是一種利用“刺激-反應”理論進行的強化式訓練方法。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認知教學法,也稱作“認知-符號法”。該方法認為語言是受規則支配的創新活動,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要積極參與到學習和使用中來,在學習語法的過程中,則更要發揮其主動參與的作用。自此,外語的學習理論已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在外語教學實踐中進行大膽的創新,思辨能力的培養則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三、外語教學要突出思辨能力的培養
外語學習之所以要突出對思辨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解釋。
第一,中國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總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能力”的培養是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十年目標,而思辨能力的培養則是各種具體能力培養的根本。
第二,思辨能力的培養符合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的最終目的。在外語教學課堂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學生可以在課后將這一能力運用到其他的學科中,甚至是在畢業以后,將這種能力運用到各類的環境和工作中。思辨能力是一種“可遷移能力”,它并不局限于學生獲得此能力的特定學科。有研究將可遷移能力分為7類,其中思辨能力則是最重要的一種。所有受過大學教育的學生都應該掌握此種能力,并將它從課堂延伸至工作與生活當中,成為具備一個獨立思考能力,有著嚴密邏輯思維的人。
第三,世界上的著名大學,如耶魯大學和劍橋大學等早已將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其教育培養的目標,我國起步雖晚,但是近年來也開始注重對此能力的培養,這是教育革新的一個顯著的進步。
四、融入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
在中國的外語教學課堂中,我們該如任何結合自身的教育特點發展思辨能力?筆者將從以下三點進行討論。
第一,將思辨能力培養納入教學大綱中。教育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傳輸的過程。要讓學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必須將思辨能力培養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我國現行的《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大綱》并未納入思辨能力的培養。因此,將思辨能力的培養納入教學大綱中,使之能夠指導外語課堂教學的方向,是當前外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工作的重點。
第二,將思辨能力培養融入課堂教學中。外語教學課堂應改變傳統的模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教學活動不應只局限于知識的簡單傳輸,而應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討論,然后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開設有利于培養思辨能力的理論性課程也非常重要,同時還應加強培養學生的理論研究方法,將專業外語知識、人文知識與社會科學知識相結合,鼓勵學生使用科學手段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與討論。
第三,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要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的自身思辨能力素質也需要提高。教師作為外語教學的實踐者和導向者,要在思想上改變以往的單純技能訓練的理念,要把外語的學習變成一個中西文化互通的過程。在教學模式上,更要進行革新,打破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將試行課堂教學、任務型教學及實踐型教學結合到課堂中來,通過課堂精講、小組討論、獨立研究,從宏觀上把握中西方文化的整體,調節外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外語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還要求教師具備開放性的思維和創新性的意識,不能拘泥守舊,要敢于創新,敢于發現不同。要鼓勵學生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觀點,并組織討論與辯論,將課堂轉變為智慧融合的舞臺,而非知識灌輸的場地。
歸根結底,發展思辨能力的最終目標在于提升決策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外語教學課堂上所獲得的思辨能力不僅在本學科的學習中能夠幫助學生獨立進行思考和辨析,還可以將它運用在不同的學科及領域,可以從課堂延伸至課堂外,可以從校園延伸至畢業后的工作中來。思辨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生、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決策性。因此,將思辨能力培養納入到外語課堂教學中來,是當前外語教育工作者理應承擔的責任與使命。
參考文獻:
[1]方菊.口譯教學與外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策略探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5).
[2]章曉雯,尹延安.外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3(12).
[3]崔素紅.外語教學法研究的歷史機器當前意義[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37-3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