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月
[摘 要] 歷史學科是挖掘和利用歷史學科中的人文精神資源對學生進行培養的學科,是時代發展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中學生成長過程的需求。基于新課程改革所制定的歷史課程標準,從當今的時代背景和我國歷史教學的現狀,論證在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中加強人文精神培養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中學歷史教學;新課程改革;歷史課程標準;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 G6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4-0090-04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中學階段正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階段,加強對中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尤為重要。在新形勢下,經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而,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越來越重要。因歷史課程幾乎涉及人類所有文明成果,因此,歷史成為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載體。
新一輪高中歷史新課改即致力于通過突出歷史課程的人文特色來改變長期以來歷史教學過于注重知識傳授以及單一的考試取向的弊端。新課程改革強調了人文精神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及對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作用,而且十分注重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作用性。
一、基于時代特點的人文精神含義分析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我國目前的國情決定著當前我們要重視人文精神建設,對古代的人文精神要辯證地對待,雖然不能一味全盤否定,也不能一味地全部繼承。至于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在商業文明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人文精神,也不能全盤吸收,要依據中國的社會主義特色,有選擇地繼承學習。所以,當前我國的人文精神是以個人為基礎,是注重人的價值與潛能,是以理性的角度看待人類命運,追求人類的發展和世界的進步,是一個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體系。
二、歷史新課程改革突顯人文精神
(一)課程性質與人文精神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歷史課程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了解人類、了解自然、了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學習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起健全的人格。
(二)課程理念與人文精神
歷史教學必須全面發揮教育的功能,在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基礎上,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中華民族美德,通過歷史教育,讓學生開闊視野,學習人類文明,掌握中國及世界的發展軌跡,從而增強他們的歷史意識和歷史使命感。
(三)課程目標與人文精神
高中歷史課程的目標是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當前的歷史教學把以往的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向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轉變,注重學生學習歷史方式的轉變。因此,在新的歷史課程標準中,設計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可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積極主動探究學習。在思想教育目標方面,從單純的政治教育轉變為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和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使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辯證的對待歷史與現實,從而增加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認識,應對新世紀、新形勢下的各種情況。
(四)課程體系與人文精神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將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改變,形成了學習主題式的開放型課程體系。將課程內容進行了分塊,即分成了必修和選修兩塊——必修課包括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人類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發展進程、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進程,這是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內容的歸類總結,是主要的主題教學內容。選修課則是包括“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 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6大模塊。
學習主題式的課程結構,在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把歷史發展的時序與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進行了重組,同時,對只重史實、史論的教學內容改變為應用型即注重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把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及歸宿點放在了學生未來的需求上。模塊加專題的課程結構,在充分體現高中歷史課程在初中歷史課程基礎上的發展與提升的同時,更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選修加必修的課程體系賦予了學生選擇的權利,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課程改革理念。必修課程中設置思想文化模塊以及6大選修模塊都突出了對人類發展歷程中的“人文精神”的重視。
由此可見,人文精神已經成為歷史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突破點。
三、歷史課程中著力人文精神培養的價值認知
(一)以人文精神為素質教育的內核,推進課程改革縱深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一個國家的富強文明的標志越來越體現在國民的人文素養上。一個優秀的人才,不僅應具備豐富的知識,掌握先進的技能技術,更應該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各國加大了教學課程改革的步伐,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把既有道德又有知識技能的人才培養作為教育的目標。我國將素質教育隨之提上改革日程,對中小學課程標準進行了修正,提出教育必須以人為本,綜合培養學生的素質,使學生全方位發展。有鑒于此,歷史學科教學理應順應時代的要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把培養學生人文精神作為一項重要目標。
在高中的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培養,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教師要在歷史教學中,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遵循人文教育理念,把教學內容拓寬,利用新媒體輔助教學,優化教學設計,使師生關系融洽,促進新型師生關系的形成。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健康成長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以“人文精神”為載體,促進學生既“成才”,更“成人”
新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及全面發展作為目標,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人文素養、環境意識的人。無疑在歷史學科教學中也要貫徹這一目標。
在歷史教學中,要使學生學習到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使學生對人類的起源發展有一定的了解,必須用發展的思維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從而提高學生在學習,在交際等方面的能力。對中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受到人文素養的教育,不僅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當代學生全面提高的需要。只有在基礎教育中全面發展學生素養,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全能型人才。
(三)以“人文精神”培育為契機,提升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
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是主體,也是踐行歷史學科育人及達成歷史學科教育目標的實踐者。因此,作為歷史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養,把自身的人文精神提高作為職業技能提高的重要方面。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重要的影響,只有教師的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不斷提高,才能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在我國深化“人文教育”及素質教育的時期,借此促進歷史教師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及專業素養,是時代所賦予的重要使命。
隨著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歷史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應是新知識的學習者,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要深入依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把學生視為具有生命尊嚴的個體,自覺采用新的教學手段,拓展教學渠道,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用好教學評價,多角度,多方位地評價學生,使學生在教學評價中得到激勵,從而構建更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促進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地效果。
(四)以“人文精神”為依托,助力構建和諧社會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價值體現是“以人為本”,這也是我國新課程改革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高中歷史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從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出發,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尊重差異的存在,從而進行人文精神的教學培養。這是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歷史教學的人文精神培養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促進作用,這是我們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教育教學中的貫徹落實,也是符合當前世界發展觀的重要體現,為學生注重和諧相處,和平意識奠定基礎,有利于推動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
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多種類多樣式的社會問題顯露出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就逐步被重新重視。自我國開始進行教育改革后,歷史學科不再僅僅是一門教授學生歷史知識,學習人類文明及世界發展的學科,而是更注重歷史的教育功能,更重視歷史對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陣地,這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中國,和諧世界的重要教學理念體現。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在新課改實行十余年來的不斷摸索,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歷史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關鍵,是培養學生辯證處理問題、增強學生歷史使命感的重要途徑。所有這些改革實踐不僅對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促進整個國家文明發展及民族國民素質的提高方面也具有推動意義。尤其在當前世界發展新趨勢下,只有培養出適應能力強的學生,才能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在即將到來的新一輪課改中,中學歷史教育對人文精神的體現與發揚仍產生是極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M].學科教育,2001.
[3] 朱琳.歷史教學改革中的人文精神[D].重慶師范大學,2004.
[4] 朱輝.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5] 劉燕.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歷史人文素養教育的現狀與反思[D].河南大學,2014.
[6] 趙克禮.歷史教學論[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 傅文利.論新課改下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培養[D].遼寧師范大學,2007.
[8] 張中標.中學歷史課中人文精神教育:實踐與探索[D].江西師范大學,2005.
[9] 何成剛. 歷史課程改革的人文取向分析——歷史課程改革解讀之一[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03,(1).
[責任編輯:譚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