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生
摘 要: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作為中華民族的后代,理應將中華的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
關鍵詞:初中數學;傳統文化;知識儲備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一直在想如何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與數學聯系起來,在數學教育中做到傳統文化的傳承。數學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一門很重要的基礎學科。在戰國百家爭鳴時期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等命題。可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數學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在教育中滲透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筆者在教學期間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
一、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在教學中想要做到傳承傳統文化,作為老師首先要豐富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知識儲備。當你想給別人一杯水的時候,首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才可以。教學同樣如此,如果教師自己對中華傳統文化了解甚少,又怎么能將傳統文化傳授給學生呢?教師在私下的時間,可以多翻閱一些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或者可以針對數學中的一個章節,尋找一些與知識點相關的傳統文化,將這些文化編入教學備案中。
另外,想要傳承傳統文化,還要具有強大的文化底蘊,否則即便積累的知識再多,也會猶如茶壺煮餃子一般,有貨倒不出。所以將傳統文化融入數學教學中,是對數學老師的一個嚴峻考驗。
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數學教學中
1.利用顯性素材,呈現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曲藝、建筑、詩詞、繪畫、武術等都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同時,這些傳統文化也為數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老師在講課中,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傳統文化與數學結合起來。例如在講到“幾何圖形的特征”時,就可以將窗花作為教學素材進行幾何的講學。通過太極八卦圖描述對圓的認識等等。
2.古今結合,感受傳統數學的魅力
我國古代也有很多數學方面的專著,如《九章算術》《五曹算經》等。還有一些優秀的數學家,如祖沖之、墨子等。可以說,我國古代數學在某些領域占有絕對的優勢,在數學教學中要時刻滲透這一點。例如在講“圓”這一章節的時候,我就趁機告訴學生,在我國古代計算圓周率采用的都是割圓法。祖沖之算出圓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于精確到小數點后第7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墨子在《墨經上》對圓做了最早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這些知識的穿插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悟到中國人民在數學方面的智慧和才能。
三、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時候,傳統文化教學才會變得更加容易。所以,讓傳統文化在數學中得到傳承,就要先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1.開展數學文化活動
山東一所小學的學生在開學典禮上,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拜師禮。筆者認為這就是對傳統文化一個很好的傳承。以此為例,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經常開展一些數學文化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繁忙的學業中放松身心,還可以使學生很好地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例如在“圓”的教學中,我曾建議學生翻閱一些古書籍,看一下中國古代是怎么計算圓的面積的。在講到“軸對稱圖形”的時候,我還專門引入了一些回文詩,如《萬柳堤即景》: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愛人。人愛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從語文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首回文詩,可是從數學的角度來看,這卻是一首軸對稱的詩。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我在課堂上組織了一個簡單的小活動,由學生自己搜尋更多的回文詩進行比拼,同時還要結合數學軸對稱的知識點對回文詩進行分析。這樣做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還傳承了傳統文化,新穎的教學方式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將傳統的數學故事滲透在數學教學中
不管是哪個學段的學生,都非常喜歡聽故事。筆者還記得自己上學的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聽語文老師講故事。所以筆者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將心比心,同樣將一些與數學有關的故事穿插在課堂上進行講述,使學生在故事中掌握知識。例如在講到“有理數的乘除法”時,筆者就根據韓信點兵的故事進行教學。
3.利用多媒體設備激發學生的興趣
隨著教育的改革,教學設備也越來越完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多樣化的教學設備進行數學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傳統文化。例如軸對稱圖形可以用窗花的圖案,幻燈片的背景可以融入民俗元素。在圖形的講解時,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中華文化色彩的圖形進行舉例。這些細節上的東西看似無用,卻可以在無形中滲透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及喜愛。
總之,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只是語文教學的責任,更是每一門學科的教學責任。作為數學老師,同樣要將傳統文化的傳承當做己任。
參考文獻:
劉茜.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發展[D].西南大學,2007.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