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科霞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學生閱讀的過程也是他們精神品質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教學背景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也是語文教師教學的基本目標。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使其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主要提出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幾點方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內閱讀
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關注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學生僅僅通過課堂上課文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語文教師只有將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閱讀的方法,在課外進行實踐應用,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于小學生來說,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就要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豐富課內閱讀,引出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與延伸,恰當的課外閱讀可以增強學生對課文所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課內學習的有效性。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閱讀題材十分豐富,但是所涉及的深度不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為學生進行大量的拓展與延伸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學生在課下自己查找相關的學習資料閱讀。為了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性,教師可以推薦給學生適合的讀物,或者是讓學生有目的地去閱讀,以保證學生課外閱讀的真實有效。
例如,在教學柳宗元的《江雪》這首古詩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搜集其他描寫“雪”的詩句,并在下節課上分享課下的成果,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中“雪”的意象與意境,提高學生對古詩的理解程度,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再如,在學習了《狐假虎威》《鷸蚌相爭》這兩則成語故事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在課下閱讀《成語故事大全》,讓學生通過系統全面的閱讀來理解成語故事中的寓意,從而促使學生在閱讀時進行積極而深入的思考,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借助課內材料,激發閱讀興趣
濃厚的閱讀興趣是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的動力,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就要從課內閱讀教學入手,借助課堂上的教學材料,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價值,享受到閱讀的樂趣。由于小學生的形象直觀思維比較強,那么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出直觀生動的學習情境,從而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真正地構建出愉快的語文課堂。
例如,在教學《牛郎織女》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這個動畫片,生動直觀的動畫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故事,在播放完動畫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展示觀看的成果。在輕松而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會十分濃厚。接下來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閱讀其他的神話故事,如《后羿嫦娥》《大禹治水》《盤古開天地》等,從而豐富學生的想象,也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會讓學生對課內所學的內容充滿興趣,從而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切實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組織閱讀活動,增強閱讀樂趣
組織語文閱讀活動既是激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動機,也是檢驗學生閱讀成果的主要方式。由于大部分的小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很難長期地堅持下去,而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學生長期不懈地堅持,因此,語文教師可以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感受到課外閱讀的必要性,從而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課外閱讀中,使其享受閱讀的過程,進而增強學生的閱讀樂趣。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培養學生多讀多寫的閱讀習慣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在閱讀中將好詞好句摘錄下來,他們在寫作中就可以加以應用,從而可以為作文添彩,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語文教師可以每周組織一次讀書筆記展評,即讓學生將這一周的閱讀摘抄成果展示出來,并評選出“優秀摘抄員”。另外,教師還可以每月組織一次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者是自己感觸比較深的話語與其他同學分享,通過合作討論來擴充學生的知識面,使其養成堅持閱讀的良好習慣。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語文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演講比賽、故事大賽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趣味,從而積極地進行課外閱讀。
總之,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性,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仁娟.打通課內外閱讀通道的有效途徑:課內閱讀延伸[J].中國農村教育,2012(12).
[2]湯進鈞.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相互優化[J].學周刊,2011(27).
[3]徐敏美.“鏈接”課外“跳轉”精彩:小學語文“鏈接式”課外閱讀指導的實踐與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4).
編輯 趙飛飛